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國華人參政:在美如何贏得自己的權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4 09:38:47


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候任運輸部長趙小蘭出席美國會參議院商務、科學和運輸委員會舉行的提名聽證會。圖為趙小蘭步入聽證會現場。
  中評社香港2月14日電/2016年是美國大選年,這一年,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事件驚醒了華人群體,也點燃了他們參政的熱情。美國華人似乎正在經歷一場政治覺醒,這也是近200年來華人進美國社會、不斷為自身權利抗爭、努力參與社會生活的歷史回響。

  中國僑網報道,在美國華人參政的歷史上,剛剛過去的一年無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2月20日,全美40個城市的華人同時舉行抗議華裔警察梁彼得案判決不公的遊行示威,成為了北美華人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

  伴隨著華人自身權益覺醒的,是在大選之年展現出的投票、助選熱情。華裔不僅自發組織團體為各自擁護的候選人搖旗呐喊,而且踴躍參與投票。據報道,這可能是華人投票率最高的一次大選。

  2009年的一個秋日,筆者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一個代表團來到天使島。一個世紀前,這個舊金山市邊上的小島被美國移民局選中,用以羈押和審查經由太平洋進入美國的亞裔移民,其中華人占大多數。

  不同於歐洲移民在東海岸埃麗斯島只需兩三個小時就能處理完一件移民申請,華人一般需要在島上滯留兩到三周時間才能入境,有的甚至還要被遣返。站在拘留所遺址前,面對著太平洋的萬頃碧波,我想象著先輩們當年忍著饑餓和病痛,面對死亡的威脅,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他們傾注了希望的所在,卻在上岸的那一刻就失去了自由。

  透過那些遺留在斑駁牆壁上的詩句,我能看到華人移民初進美國所經歷的恐懼、思鄉和孤寂,也能看到他們的無助、惆悵和憤懣,以及希望祖國有朝一日強大起來的願望。至於通過參政、從政爭取自身權益,改變自身命運,對於這些身陷囹圄的先輩來說,也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如今華人在美國的參政熱情高漲,越來越多的華人——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出馬參選聯邦、州及地方民選官員,更有華人被提名擔任內閣部長。而這一切的發生,距離第一批華人登上美洲大陸差不多已有兩個世紀的時間。

  早期,在抗爭中參政 (1850~1950)

  較大規模的華人移民美國始於19世紀50年代。當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中國,那些急於擺脫貧困的華人(他們大部分說粵語)蜂擁而至,來到他們所謂的“金山”(現又稱“舊金山市”或“三藩市”)追尋發財致富的夢想。

  1860年代,隨著淘金夢變得暗淡,一些華人開始轉向開洗衣店和中餐館,還有一些去修築鐵路。 對不少早期華人移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為朝廷所不容(清廷直到1868年才認可國人的海外移民權利),但他們並不認為美國是他們的家。正如研究海外華人的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所指出的,當時華人移居海外是臨時之舉。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中國的家, 更多人則期待攢足了錢衣錦還鄉。

  這一時期的華人參政主要表現為對祖國政治的介入。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海外華人華僑積極參加了20世紀初中國終結帝制的革命。著名漢學家孔飛力在他的《他者中的華人》一書中說,華人雖然不認為自己是祖籍國的他者(陌生人), 但在面對白人等其他族群時卻將自己視為“他者”,而那些比他們更早來到美國的族群也將華人視為“他者”。

  如果說最早來美華人的膚色長相、穿著打扮滿足了歐洲移民的獵奇心理,而當吃苦耐勞的華工在職場上開始比他們表現得更具競爭力(修築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報酬只是白人工人的2/3),且在商場上取得更大成功時(1866年舊金山一半的卷煙廠由華人控制),當地族群就開始日益將華人視為經濟威脅。

  1870年代美國經濟低迷,一些歐洲移民將勞工工資大幅下降歸咎於華人,針對華裔的暴行屢有發生。由於缺乏對美國政治的有效參與,華人注定要成為當時種族歧視和族群間經濟衝突的政治犧牲品。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任何華工入境。該法案以及後續的幾個法案和判決,對華人參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實際執行期限。

  且不說排華法案對華人參政的心理影響,首先是它削弱華人作為一個整體的政治影響力。隨著來美華人數量的減少和在美華人為了逃避迫害而離開,美國華人男性數目(占全部在美華人的95%)從1890年的103620人減至1900年的85341人。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排華法案》,不僅更多的農業和服務業工作將被華人占據,而且華人移民持續上升,極有可能成為美國第一大少數族裔而改寫美國的政治版圖。

  在排華法案通過後的近15年里,中國移民的孩子成為不被允許接受公立學校教育的唯一族群。雖然如此,華人還是有抗爭,並且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來自廣東台山的伍盤照(美國西海岸第一位華人長老會牧師、當時全美最大的中文報紙 《中西日報》總編)不僅親自著文發表了不少駁斥排華言行的文章,而且橫越美國大陸80餘次,到華埠發表演說,同時也到國會演講甚至面見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力勸政客改變對華裔的政策。

  到上世紀中葉,由於一些華人組織和活動人士的大聲疾呼,更多華裔子弟能夠到無種族隔離的學校學習。大蕭條期間,華商也組織起來捍衛自身利益。1933年,紐約市政府規定開洗衣店必須有美國公民身份。華人洗衣店主們立刻組織起來集資雇傭了一名白人律師,成功地將華人排除在該規定適用範圍之外。

  美國華人為政治訴求組織起來在二戰中達到高潮。1938年,華僑裝卸工人和海員自發掀起了阻止廢鐵和軍火運往日本的運動。這場運動最終使得國會在1941年授權羅斯福總統停止向日本運送軍火和部分原材料。同時,華社發起了“一碗飯”運動,在美國民眾和華僑中募集捐款,支援中國抗戰。八年抗戰中,華人華僑共捐贈了2500萬美元,平均每個美國華人捐出300美元,而當時許多華人一周才掙5~6美元。

  具有悲情意味的是,華社在中國抗戰時期的空前團結反而加深了美國社會對華人政治忠誠的刻板認識。而實際上,大約1.5萬~2萬名華人在美軍服役,相當於每五個在美華人中就有一人參軍,這個數字比美國服役人口比例(8.6%)高出很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