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孫若怡析當代台灣社會親日情結歷史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9-04-25 00:25:02


台灣中興大學歷史系所主任兼所長孫若怡(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張爽)中華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台灣中興大學歷史系所主任兼所長孫若怡在“兩岸融合視野下台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日本殖民統治51年加上國民政府接收並治理74年,台灣與祖國大陸已有長達125年的分離。在這段長達百餘年的時間里,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國府初期的反共抗俄以及李登輝時期的台獨與去中國化政策,誠然積澱並深化了日本人對台灣的影響力。不過,二戰後日本政界中極右派軍國主義勢力,始終懷有將台灣再據為己有的野心,從而自經濟、文化與政治各方面,積極對台灣加諸全面而強勢的作為,致使台灣社會產生了極其濃重的親日情結。

   孫若怡,《海峽評論》編委、撰稿;前稻江科技管理學院校長、學術副校長,中興大學歷史系所主任兼所長;95課綱審查委員;98課綱與101課綱編修委員;馬英九總統任期內《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召集人;中華文化與高等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

   孫若怡認為,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親日情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皇民化政策。1936年9月,小林躋造總督上任後,提出了統治台灣的三原則:“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其內容包括台灣人改日本姓氏、推行“國語運動”、“寺廟整理”與“正廳改善”等,提升台灣工業水準、發展軍需工業,建設台灣成為日本執行“南進政策”的基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了配合日本本土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台灣總督府開始調整對台方針,並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以抹去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孫若儀說,皇民化運動基本上分成二個階段推動:第一,“國民精神總動員時期”(1936-1940),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藉由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皇民奉公運動時期”(1941-1945),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以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強迫台灣人民參加。

   孫若怡認為,皇民化政策內容包括1、推行日本語言,限制對原著地語言的使用;2、更改使用日本姓氏;皇民化時代改日本姓的公務員,較有升遷機會,比如李登輝改名為“岩裡政男”。3、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國旗表達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國歌。4、穿和服等日式服飾、住日式房子,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5、放棄台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