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會談 嚴安林總結:政治互信需相向而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06-22 00:26:50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長助理嚴安林。(中評社 王宗銘攝)
 
  從技術上討論機遇與挑戰的觀點包括,目前經濟不景氣對兩岸關係介入的深度與廣度;美國對台灣社會台灣民眾的影響;兩岸關係外在的美國因素邊緣化;兩岸關係中大陸因素的發揮;兩岸關係與兩岸互信取決於美國因素發揮的程度等。

  嚴安林說,討論中建議,抓住機遇,正視挑戰,務實展開兩岸政治對話,要區分政治對話、政治協商與政治談判的不同;針對“習吳會”達成國共對“一中框架”的認知,對一中應強調一個中國本體的概念,避免最後出現一個中國框架各自表述;在兩岸共同廣闊的空間中,共同建立法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平台,尤其是頂層設計非常重要;台灣國際參與問題是挑起兩岸社會對立的一個焦點,建議雙方推動專業性組織來進行接觸對話合作。

  對於如何強化兩岸的認同與互信,學者認為,在認識上,認同與互信是有關連,但又不完全是相同的概念,互信是認同的基礎,認同是比互信更高層次的概念,有了互信,不見得有認同,有了認同也不見得有互信;第二個認識是,在兩岸高層互信不足,民間疑慮不減情況下,兩岸之間認同問題的存在是客觀的,習吳會讓兩岸高層互信有所增加,但兩岸民間互信仍不足,基本原因是兩岸社會不同的發展道路,包括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同一時空做交流,可能會有問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不一樣的,在兩岸關係上談的應該是國家認同,討論政治問題不應過度強調民族認同。

  如何培育兩岸共同認同?有學者建議,政治對話可處理主權對立走向主權共享,設立兩岸合作發展委員會,兩岸簽憲法性文件;台灣學者提出,處理中華民國政府的政治定位有助於政治互信的建立與民族認同的構建,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認為即使正視這個問題,也未必能夠解決認同問題,尤其台灣社會的教育應該是影響認同的重要層面,對台灣社會“去中國化”的傾向,需要教育上的撥亂反正,也有學者提台灣競爭力論壇民調,來說明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已經產生了變化,認同是需要長期積累的,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

  有關兩岸的互信問題,學者認為,在認識上,政治互信是客觀存在的,五年來和平發展的基礎,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互信增加,共識取得發展,但兩岸互信還是比較薄弱的;鞏固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是十分必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