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孫中山不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31 10:19:56


  長期以來,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稱: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我覺得此說與事實不合。近年,我在《帝制的終結——簡明辛亥革命史》(岳麓書社版)一書中對孫中山的定性問題有一些新的思考。我認為,可以把孫中山定性為“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簡稱“平民革命家”)。這裡,我結合有關史料對這個觀點略作闡述。

  孫中山拮據一生,他追求的是一種有別於歐美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形態

  孫中山出身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孫達成當過鞋匠,後租種田地6畝餘,兼充更夫。孫中山早年求學,後來長期以革命為職業,拮據一生,不是資產階級分子;他的背後也沒有什麼財團支持他。孫中山投身革命的時候,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尖銳,共產主義的“幽靈”已在歐洲大地回蕩了近50年。在當時的歐洲社會中,對資本主義持批判、否定態度的不僅有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而且還有態度更為激烈、否定更為徹底的無政府主義。孫中山長期生活在西方,對此,自然是了解的。

  根據可靠資料,孫中山曾於1905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走訪社會黨(第二國際)執行局,要求接納他正在組織的政黨。孫中山闡述的該黨綱領有兩條值得注意:1.土地全部或大部為公共所有,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給農民;2.採用機器生產,但防止歐洲已經發生的“一個階級剝奪另一個階級”的情況,使“工人階級不必經受被資本家剝削的痛苦”。顯然,這是地地道道的社會主義綱領。稍後,孫中山又特別將英文中的“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詞翻譯為“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並列,作為中國革命的三大任務。他特別提出:“歐美強矣,其民實困”,中國革命決不能“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這就說明,當時孫中山就在追求一種有別於歐美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形態。

  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繼續宣傳、闡述他的社會主義思想。他一面尖銳地指斥:“資本家以機器為資本,壟斷利源,工人勞動所生之產,皆為資本家所坐享”;一面勇敢地預言:“政府有推翻之一日,資本家亦有推翻之一日。”他設想,在他的“民生主義”推行之後,實業將建設於“合作的基礎之上”,勞工將在優良的條件下工作,不僅獲得“其勞力所獲之全部”,而且將“知識日進,獲得充分之娛樂與幸福”。1915年11月,孫中山再次致函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宣稱“社會主義”是自己“一生奮鬥的唯一目標和願望”,“只有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們的痛苦也才能減輕”。他呼籲執行局:提供人才,協助自己“把中國建立成全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在政治制度上,孫中山也力圖超越西方模式。辛亥革命前,他就提出“我們這回革命,不但要做國民的國家,而且要做社會的國家”,希望能在中國創建一種“破天荒的政體”。辛亥革命後不久,他又尖銳地指責歐美等國的政治,“操之大資本家之手”,“富人享之,貧者無與焉”。此後,他曾設想過一種瑞士式的“直接民權”模式,企圖使人民擁有全部政治權力,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也曾對後起的與法、美不同的蘇俄模式感興趣。1924年,他多年來對於人民民主的追求終於凝聚為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一段著名文字:“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也。”

  所謂“資產階級革命家”,顧名思義應該從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處處為資產階級著想的人。但是,綜上所述,孫中山的理想似乎並沒有多少為資產階級著想的成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