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林于翔:高三班級1/3未來想赴陸工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3 00:41:59


林于翔。(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7月13日電(記者 黃文杰)中國國民黨20全黨代表當選人、桃園公立高中兼任歷史老師林于翔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蔡政府推動的新課綱改採主題式敘述,原本不是壞事,可惜過度強調台灣主體性,不免有“去中國化”的政治考量,他以“立意良好、心態可議”8個字來形容新課綱。他也提到,曾在高三班級做過調查,發現有三分一大學畢業想去大陸工作,原因是語言相通,距離又近。

  林于翔,輔大歷史系、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年底將畢業。他從19歲就在補習班,從輔導老師到正式授課,這幾年還跑去內壢高中兼課,前後教書10年左右。

  “教育部”國教院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高中歷史的中國史不但從原本一冊半縮減為一冊,且擺脫傳統朝代史,改放在東亞脈絡來講,新課綱即將在2019年上路,被稱為108課綱。在此之前,高中生所使用的歷史科課綱是2012年施行的101課綱。

  林于翔把新課綱的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列印出來,向中評社解釋,他說,這次課綱修正幅度很大,顯然整個結構都改變,因為採取主題式教學,跟現在國中以“通史”敘述,截然不同,如果學生在國中基礎若沒有打好,高中歷史就艱澀難懂,更擔心支離破碎。

  他說,綜合來看新課綱,內容變動很大,很明顯“去中國化”,不過也不是沒有優點,好比新課綱開始關心底層與庶民文化歷史,好比婦女史、社會史等,這是好事,但是不免會看到政治因素的考量,比如說“原住民議題”,教導學生認識怎樣分類。
 
  林于翔說,好比“現代國家形塑”議題,現在的“憲法”規範,我們領土及於大陸,但是新課綱討論“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作法就有點“偷渡”,讓孩子不會明白領土範圍及於哪裡,只有間接告訴學生台澎金馬是一體。

  他解釋,以“中國史”放在“東亞史”脈絡來看,告訴高中生,同樣面對18世紀、19世紀列強侵略,是把中國跟日本、朝鮮被侵略放在一起講,以往是“中國史”單冊來講,這樣形塑的歷史觀,背後凸顯正是台灣的主體性。

  林于翔告訴中評社,高中歷史採主題式敘述不是壞事,立意良好、心態可議,因為高中歷史是“塊狀”,國中歷史是“條狀”,屆時怎麼編寫教材,對於書商要把課本寫好不容易,老師在教學思維也很難同步跟上,屆時老師能否適應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思考都會是問題。

  他說,草案還在審議,估計還有一波爭論,這種以台灣為中心,中國放在與周遭國家一起討論,內容看似沒有改變很多,卻有可能把“中國史”變得很曖昧,就像外國史。

  林于翔回憶高中課堂,學生討論最多就是“我是中國人”,這個議題很敏感,老師不好處理,但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又不是中國人,為何要學中國史?事實上,高中學歷史可以引導學生,找到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與歷史。
 
  他說,高中歷史考題曾遇過狀況,題目是:“大食(唐朝阿拉伯)曾經與“我國”在中亞發生怎樣的戰役?造成造紙術的西傳”,四個選項當中正確答案是“怛羅斯之役”,但學生辯論說,“這題沒有答案”。

  林于翔說,學生堅持的理由是“因為台灣沒有跟阿拉伯打過仗”,原來考題的“我國”,學生認為不是中國,認定“我國”就是台灣,不會想大陸是我們一部份,這很有趣。

  他說,自己是實施教改,九年一貫課程的首屆學生,陳水扁執政當時是小學三年級,當時國小就有鄉土教學,國中課程開始採“同心圓”理念,也就是先有台灣史、接著才有中國史,最後才是世界史,這樣一層層上來。

  林于翔表示,自己小學讀“中國史”,當時有中國歷史朝代表,對於中國歷史是在國小奠立基礎,現在多數學生直到國中才第一次接觸中國史,國小反而強化認同地方、認同台灣,久而久之,“天然獨”意識就這樣而來,從小就具有濃厚的台灣史基礎。

  他告訴中評社,現在家長對台灣教育是質疑,很怕下一代失去競爭力,可以的話,將小孩送出國唸書,因為政黨輪替,不同政黨上台,又要推自己的課綱版本,爭論不止。

  不過林于翔發現,他曾在高三班級問過:“以後大學畢業想去國外工作?”結果每班都有三分之一舉手,要去哪裡?答案都是大陸,原因是語言相通,距離又近。

  但是如果問高中生,是否願意“讓台灣成為美國一州”?有學生會舉手贊同,但是問到:“台灣是否是中國的一省”?幾乎沒有人舉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