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龍潭客家抗日 “七十三公”是光榮代號
http://www.CRNTT.com   2017-10-07 00:24:35


日軍趁機攻入街衢,未及撤退者與日軍短兵相接,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0月7日電(記者 黃文杰)1895年甲午戰敗,日本接管台灣,很多台灣人發起抗日,史稱乙未戰爭,桃園客家鄉親分兩路抗爭,一路從平鎮開始打到龍潭,一路從三峽打到大溪,龍潭戰役總共有73人罹難,後代子孫為犧牲義軍在當地蓋起忠義廟,也就是俗稱“七十三公”,“七十三公”是龍潭人保衛家鄉的光榮代號。

  桃園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巫秀淇,本身也是桃園市客家知識學苑講師,經常規劃帶領客庄小旅行,講述地方史料,好比鴉片煙潭、仁壽伯公祠、古戰場(瓦窯湖、中山堂、湯屋祠堂)、瓦窯湖伯公祠、平鎮廟與八角塘等。

  “七十三公”忠義廟抗日史蹟也很精彩,與平鎮褒忠祠的性質類似,都反映當年地方事件。

  中評社實際走訪忠義廟,建築簡潔,大殿中為“七十三公”神位,兩旁則有社神與福神神位,後方有犧牲的義軍“七十三公”骨骸葬於此。

  這裡標誌了龍潭鄉親、客家鄉親的抗日歷史。   

  巫秀淇告訴中評社,1895年日軍侵臺,臺北府城失守後,一路由北往南攻打,原本應該勢如破竹,不料日軍自從進入桃園境內,屢屢受挫,原因就是遭遇客家人的抵抗。

  他說,日軍攻勢受阻,改以砲轟擊加上直接衝鋒,義軍人數居於劣勢,無奈棄守,向鹹菜甕轉進。

  巫秀淇說,日軍攻入龍潭,來不及撤退的義軍與日軍短兵相接,當然寡不敵眾,總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被日軍押往烏樹林竹窩內,排成兩列,以刺刀一一刺死。

  據說當時一名義軍詐死逃過一劫,另外,日軍也留下最年輕的義士負責收埋忠骨,葬於現今桃園龍潭區聖亭路133巷內,這就是“七十三公”之由來。

  烈士後代發起興建忠義廟,地方人士每年都替烈士舉行春秋二祭。

  有關“七十三公”之真相,在客家歷史引發諸多討論,歸納有兩種。

  一派人認為,“七十三公”是撤退不及的義軍,另外一種說法是,七十三公為當地撤退不及的居民,被日軍報復性的集體屠殺。

  巫秀淇指出,“七十三公”是龍潭人保衛家鄉的光榮代號,從地方組織安民局開始,至龍潭淪陷止,其中必有龍潭人之抗日足跡,“七十三公”可視為一個象徵。

  他說,這當中有多少人是居民?多少人是義軍?都無損於龍潭人在抗日的努力,更重要是展現義民的保家衛民的精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