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鏡頭:貝聿銘設計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堂
http://www.CRNTT.com   2019-09-09 00:27:39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今年五月百歲辭世,留下無數建築作品,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就是建築經典。(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台中9月9日電(記者 黃文杰)享譽國際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今年5月16日辭世,享嵩壽102歲,他留下不少經典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台灣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等,不少人緬懷貝聿銘,專程到他設計的建築,感受建築之美。

  尤其路思義教堂,每逢週日主日崇拜,經常外地遊客與信徒們湧入,透過外觀宛若禱告的雙手、薄殼雙曲面的教堂造型,加上建築的光影變化,強烈感受信仰帶來的震撼。

  貝聿銘的設計初衷是“讓光線來作設計”,讓建築融合自然空間,他的許多作品都擁有高度震撼力,在台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是他與陳其寬攜手完成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從1963年落成至今,其前衛而獨特的建築工法,無柱、無樑、無牆堪稱極具特色,不僅是東海大學校園象徵,也是許多觀光客到台中必訪景點。

  “路思義”教堂是美國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又稱亨利·魯斯)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與建造的。

  走在東海大學校園,路思義教堂是最核心的建築,任選一塊草地坐下來,享受靜謐的時間,遠望教堂與十字架,任由陽光揮灑在身上,與這邊的樹林、草地、蟬鳴及鳥叫融合為一體,靜靜的感受大自然的賜予,生活就是可以這麼簡單悠閒。

  教堂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以四片三度曲面板構成,類似倒置船底,其上小下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
 
  從正前方或四十五度角內觀看,最能表現出路思義教堂那“曲線型”的美, 屋脊部份留有較大縫隙,便有天窗出現,具有“一線天”(即透過縫隙所看到的天空)的意涵。

  中部邊窗射入的光線,亦能為教堂渲染出神聖氣氛,坐在教堂內,可以看到光線的移動,投映在講堂上的詩歌敬拜,增加崇拜的莊嚴性,也彷彿聖靈降臨。

  其後為使前後曲面於屋脊部份相交之處的結構易於建構,後部二曲面設計為高於前部,呈重疊狀,後部高出之部份亦恰為內部教堂的位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