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銘義:台灣對習馬會不需過度悲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1 00:26:12  


李銘義說,兩岸應積極思考“一中框架”不能是什麼?又可以是什麼? (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屏東10月21日電(記者 高易伸)印尼峇里島APEC會後令外界對“習馬會”充滿想像。台灣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所長李銘義17日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兩岸可以嘗試思考“一中框架”是什麼?“一中框架”不能什麼?對於大陸間接否決馬英九明年出席北京APEC,並進行“習馬會”的可能性,他認為台灣不需過度悲觀。

  李銘義,1965年生,高雄人。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博士。現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李銘義建議,只要有助於兩岸的和平與發展,就可以那納入“一中框架”裡。大陸過去一直告訴台灣“一中框架”內涵上是可以被充實的。它實際意涵並沒有填塞特定的看法。但從兩岸過去以來所發生的不同事件去解釋時,會發現是有矛盾的,它已經填塞了某些內容與規範在內。因此,未來是否能清空“一中框架”屬於中國大陸既有的看法或政治成見,把有助兩岸和平發展的要素都應該納入“一中框架”裡?

  其次,中國大陸能否面對“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現況?以及它所代表的“治權意涵”為何?所代表的“國際空間”又是什麼?換句話說,“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是什麼?

  李銘議指出,如果中國大陸不能確認“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與“國際活動”之空間與意涵,那也沒有辦法進行“一中框架”的實質內容去構成。

  李銘義認為,“一中框架”在全世界普遍認為那代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在兩岸之間,單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代表“一中框架”,台灣是否接受、願意接收?

  假設上述情況成立,就必須去理解中國大陸的“一中框架”是什麼?正面的目標、內容與定義為何?又或者它不是什麼?李銘義舉例,當然“台獨”就不是一中框架,那必須被排除。但“中華民國”政府”並不等同“台獨”,是否就能屬於納入“一中框架”之內呢?

  李銘義進一步從“程序”說明,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APEC上互稱官職銜,就是一個良性的互動,之後假設兩岸互設代表處,“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官員可以互相在當地進行事務性活動,當政府部員加入後,彼此之間的對話,難道就不是“政治對話”嗎? 實際上他們的對話,也是在處理兩岸各部門間的問題。這是第二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