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攝影家川西行:瀘定橋紅軍長征第一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23 00:30:38


遠眺瀘定城與瀘定橋。(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康定4月23日電(記者 高易伸)“兩岸攝影家-川西采風行”21日造訪了有“中國紅軍第一橋”之稱的“瀘定橋”。該橋位於四川省西部大渡河上,最早是由清康熙批建的懸索橋。1935年,中國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戰役,使其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奪瀘定橋”戰役是指1935年國共內戰,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做出奪取瀘定橋決定,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人人身背馬刀、腰纏手榴彈,火速攻克橋頭、占領了瀘定城。瀘定橋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

  據了解,瀘定橋為一懸索橋,跨度為101.6米,寬度為2.8米,底部距離枯水時的水面約14.5米。橋由13條鐵索組成,其中9條為底索,索間距離33厘米,上鋪橫木板,橫木板上再鋪八道縱木板作為橋面。另加4條鐵索作為行人扶欄。鐵索每根長127.45米,重約2.5噸,有碗口粗細,由900個扁環扣鏈而成。

  橋的兩岸有橋台,上為梯形,下為方形。兩個橋台後方各開一口深井,每口井有生鐵鑄就地龍樁7根至8根,與橋身平行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面再橫臥一根鐵鑄臥龍樁,每根重達1,800斤。瀘定橋的鐵索便如是固定在這臥龍樁上,由橋台與橋樁重力共同承受橋身拉力。

  由海風出版社舉辦的“兩岸攝影家-川西采風行”10天行程,將安排造訪512與420各項災後重建項目。22日開始將前進海拔達3300米高、有“光影天堂與攝影家走廊”之稱的新都橋、塔公、黑石城、居里寺、貢嘎雪山等地。

  參與此行的大陸攝影家包括,海風出版社社長傅國強、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交流部主任鄭雷、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焦紅輝、中國攝影家會副主席暨四川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王達軍、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暨四川知名攝影家胡小平、四川省攝影家協會理事周耀武、武漢市台辦副巡視員暨武漢攝影家協會秘書長嚴越培、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王文同、福州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那興海、福建電視台新聞頻道副總監成楊、海風出版社副總編輯梁希毅、海風出版社編輯室主任李強、海風出版社編輯萬蘇杭。西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趙豔志也於21日由雅安加入本團。

  台灣方面則有,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副主委暨台北市攝影學會前理事長蔡登輝、攝影文化工作者楊淑華、台灣攝影學會理事長王傳信、台灣獨家報道雜誌社副總編輯廖武龍、南投縣攝影學會前理事長陳俊昇、台灣中華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力義雄、屏東縣心象攝影學會評委林世揚、台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理事長王源成、台灣體育大學教授蔡登龍、嘉義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師蘇儷珠等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