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環城跑道上的青春記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9 10:54:32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4月16日清晨4點半,郭光輝的鬧鈴準時打斷了他的美夢,但即將到來的事兒令他更加期待,他將第28次踏上北京長跑節(原北京春節環城賽——記者注)的跑道,“我第一次從天安門廣場跑環城賽,還是1978年的大年初三,那天特別冷。”

  近40年前那套藍色的梅花牌秋衣秋褲早已壓在箱底,賽前也不再靠白糖水“大補”,今天“武裝”郭光輝的是一身專業的名牌跑步裝備,他匆匆喝了粥吃了豆包,提前55分鐘到了天安門廣場——2017北京國際長跑節暨北京半程馬拉松6時55分在天安門廣場鳴槍起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2.1萬名跑者參加比賽。

  參賽者“上萬”,郭光輝是在2011年後中國馬拉松愛好者爆發式增長後才逐漸適應的。1978年和他一同參加環城賽的也就1000多人,“都是特別喜歡長跑的人。”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那時,由於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視,環城賽作為一項增添節日氣氛的體育文化活動,很多人都自發走上街頭“凑熱鬧”,“以看為主,真正的全民跑步還沒形成。”

  在跑友趙國強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的環城賽主要分成5個方陣,大部分由各工廠、學校等單位派代表參加,鮮有以個人身份參賽的情況,“當時,單位裡特別重視跑步成績好的人,希望他們為單位爭取榮譽,會給予特殊支持,但不參賽、單純跑著玩的人就不容易被理解,覺得是瘋狂的行為。”

  趙國強就是被“特殊支持”的人,由於從家經常跑步去工廠,往返接近30公里,趙國強的速度和耐力已可以和北京專業隊的隊員“抗衡”,他被送到專業隊進行訓練。1980年,他首次參加環城賽,在此後的7年中,因成績優異,他常常能在第一排起跑,“當時有日本運動員也來參賽,第一排他們站15個,我們站15個。”在1984年得到第一雙耐克鞋之前,趙國強通常“頂著毛線帽、上身穿長袖秋衣、下身著大褲衩,穿著網球鞋就上了起跑線”。

  線衣、背心、秋衣等搭配棉手套,郭光輝印象中,趙國強這樣的“混搭”在當時的跑道上很普遍,“款式簡陋,顔色單調,女選手穿紫紅色的已經算很艶麗了。”看看身上熒光黃色的跑步T恤,郭光輝感嘆:“40年,變化是全方位的。”

  北京國際長跑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2月,當時稱為北京春節環城賽,多在大年初三舉行,到了1989年比賽更名為北京春季長跑節,比賽也放在了每年3月下旬舉辦。郭光輝對這項比賽的印象主要從1978年開始,“當時沒有收容車的概念,1000多人跑出去,前面是三輪挎子(摩托車)開道,裁判長坐裡面掐著秒表,通常只給前10名記成績。”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才傳到國內的電子表,當時還是稀罕物件,因此很多人跑完了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績,“沒有芯片、獎牌、補給,除了前10名有張獎狀,冠軍有件白色的秋衣外,大部分人跑完就完了,和現在完全不同。”

  郭光輝站上跑道的那年,北京三環路還沒建成,二環路也沒立交橋,他印象中的路線是“小一環”,趙國強詳細描述為“從天安門、西單、平安裡、張自忠路到東單回天安門。”隨著城市建設加快,郭光輝跟著長跑節跑過二環,跑過平房和高樓,一直跑到今天的終點“鳥巢”。這些里程記錄的不僅是北京的成長,也是他的半生。

  1978年,郭光輝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記者注),後轉入專業隊,成為最早一批由大學畢業轉入職業隊的運動員。15歲開始練長跑,郭光輝的27次北京長跑節經歷中,有4次拿到冠軍,在他成績最輝煌的上世紀80年代,他也曾多次代表中國隊去日本參賽,1985年還以2小時18分41秒的成績獲得日本京都國際馬拉松賽冠軍。

  在日本參賽,令郭光輝目眩的除了霓虹燈,還有當地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氛圍,“除了補給等一應俱全,他們最難得的是跑道上還有很多七八十歲的跑者。”當時,他在心裡感嘆,“如果中國也有那麼多人跑步就好了。”

  這個心願已經實現。據北京國際長跑節組委會秘書長、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中心主任邵曉軍介紹,今天參加比賽的2.1萬人,包括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名外籍選手,“此前,共有近5萬人參加了在3月進行的賽事預報名,最終參賽資格是通過抽簽決定的。”

  “當時要把業餘愛好者、中小學生組織來參加,得起到示範引領的作用,哪兒像現在名額那麼搶手。”跑步人數的驟然增多,也是邵曉軍原來未曾想到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郭光輝活躍在跑道上時,從事群體工作的邵曉軍承擔組織群眾參賽、觀賽的工作。郭光輝隱約記得,“為了出發好看,大約給10元錢,相當於現在一百六十七元吧。”

  而現在令邵曉軍操心的是如何為兩萬人提供參賽服務。他提供了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選派220名田徑裁判員及1980名競賽、醫療志願者進行沿線的保障工作。在7個飲水點共投放8萬瓶飲用水、3.3萬瓶運動功能飲料,以及兩萬個鹽丸、6萬塊降溫海綿及22萬個紙杯,並在距終點17.5公里處為選手們提供香蕉。”而醫療保障上,“共派出14輛急救車、4輛急救摩托車及85名大夫、護士參與賽時救護服務工作,指定8家醫院作為賽事的合作醫院,專為賽事轉送的患者開通綠色服務通道,確保參賽人員的及時救治。”途中,“還增設了每100米一位的醫療觀察志願者,120名賽事醫療跑者,30名 AED緊急救助志願者,及賽道上7個賽事官方的非緊急醫療救助站點等四級醫療保障人員……”他希望將去年首次升級為半馬的長跑節打造成金牌賽事,以滿足更多跑者的需求。

  邵曉軍的想法,在郭光輝看來符合市場的趨勢,“近幾年,馬拉松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帶動下逐漸火熱,政府和跑者都意識到這是一個集城市宣傳、社交、健康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平台,最關鍵是男女老少都能參加,最後一名都能贏得掌聲。”他坦言,和當運動員時期“不顧一切只為成績”時相比,現在為了健康和社交而跑更令他快樂,“現在則是為了讓人生多一些體驗。” (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