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全文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20 16:19:38  


  第一章 關鍵發展

  就國會在2000年國防授權法案1202節中提出的相關問題而言,中國國家戰略和軍事實力在過去兩年裡有數項重大發展,這些發展包括:大戰略、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中國於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國自1998年以來最四次發表國防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解釋了中國對安全問題的公共看法,並提供了與軍事有關的政策、組織和規章。盡管比前幾年有所改進,但最新的國防白皮書只提供了軍事透明化的有限信息。

  中國繼續將戰略重點放在“綜合國力”建設上,強調經濟發展。中國今年將開始第10個五年計劃(2006年一2010年),並完成十一五計劃(2006年一2010年)的準備工作。國家主席和中共總書紀胡錦濤於2004年接替江澤民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一過渡不太可能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或者中國大陸對美國和台灣的戰略產生重大變化。中央軍事委員會由八名成員擴大至十一名成員,增加了人民解放軍空軍、海軍、第二炮兵的司令。空軍和海軍的軍官還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這反映中國正強調聯合作戰和軍種協同作戰能力。

  中國於2004年開始表示對西方現代化軍隊和中國軍隊的技術差感到關注。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認為,“由軍事革命而引發的技術差距將對中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認為,中國九十年代和未來可預見期間對不對稱、非線型、技術“躍進”的強調將有助於中國趕上或減少這種技術差距。

  中國2004年在亞太和世界其它地區的戰略趨勢

  中國正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利用其日益增長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來增加其地區和全球影響力。中國作出向海地部署維和人員的決定和其更多地參與拉丁美洲事務就說明了這一趨勢。在亞太地區,中國的部分外交活動是在一些地區機構裡開展的,而這些地區機構將排斥美國的加入。

  中國於2003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隨著中國能源和資源的需要日益增漲,中國認為獲得這些資源需要與中東、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結成特殊的經濟或外交關系,這使中國更進一步在接近諸如伊朗、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的問題。

  中國繼續發揮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要組織者的作用,中國繼續公開呼吁“朝鮮半島無核”。由於與朝鮮有歷史聯系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國具備勸說朝鮮放棄其核野心的潛在力量。

  中國2003年與東盟發表了中國東盟和平和繁榮戰略伙伴聯合宣言,這是中國首次與一個地區組織達成這樣的協議。中國2003年還加入了東盟友好和合作條約。中國還於2004年與東盟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中國還對東盟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表示讚許。與此同時,中國還與多數東盟關系保持著包括軍事關系在內積極外交活動以推廣對中國崛起的積極看法、獲得資源。

  中國在解決與印度的邊境爭端問題中正繼續取得進展。與印度改善關系是中國使周邊出現穩定局勢並制衡美印關系改善的措施。與此同時,中國還鼓勵印度和伊斯蘭堡採取措施降低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中國同時還繼續保持著與巴基斯坦的傳統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04年首次與英國、印度和法國艦只舉行了聯合海上搜索和營救演習。中國和俄羅斯還宣布將於2005年在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台灣海峽的安全形勢

  國防白皮書稱兩岸形勢“嚴峻”,並稱台灣和主權關注是中國大陸武裝部隊的最優先事務,這一措詞比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的措詞更加強硬。

  中國人大於2005年3月通過了“反分裂法”以便向台灣領導層施壓,並為動武合法化確定一個法律基礎。這也是對美國《台灣關系法案》的一個回擊。

  中國於2004年舉行了兩次大規模兩棲演習(師級集團軍規模),其中一個大規模兩棲演習就是專門為針對台灣而設計的。這使中國在過去五年裡進行的兩棲演習的次數達到了十次。

  中國大陸對台戰略

  中國仍繼續遵守其“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和平統一政策,台灣可以在重歸大陸之後享有有限的自治權。

  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春季訪問了大陸,中國大陸沒有改變不與台灣領導人進行直接談判的立場。北京繼續視威脅和可能使用武力作為其說服台灣放棄追求獨立並最終與大陸實現統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台灣對面大陸部隊的兵力、駐地和實力

  中國大陸仍在繼續在台灣對面軍區部署最先進的武器。這些新的武器系統代表著中國軍隊的武裝裝備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國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仍是老式、作戰性能不強的裝備。為了實現先進技術裝備的潛力,中國武裝部隊正試圖將這些武器裝備整合於部隊結構、制訂新的現代化的軍事學說和戰術、改進訓練和演習。

  彈道導彈:在台灣對岸,中國大陸軍方共部署了約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導彈。中國導彈的數量每年將增加約100枚,新型導彈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國還在探索使用彈道導彈執行反介入/海區封鎖任務。中國還正在通過裝備生存能力強的新型導彈來實現遠程彈道導彈的現化化。中國的道路機動型固體燃料推進洲際導彈“東風31”和新型潛射型彈道導彈JL-2將在未來幾年內服役。

  空中力量:中國大陸空軍擁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對台作戰的飛機,但許多戰機現在已經老舊過時或者是老式戰機的改進型。目前,中國正繼續從俄羅斯引進先進戰鬥機,包括Su-30MKK型及Su-30Mk2型戰鬥機等。根據與俄方簽定的按許可証生產協議,中國目前正在生產Su-27SK的中國版F-11新型戰鬥機。中國去年試圖重新談判這一協議,以便在剩下來的生產周期內生產蘇-27SMK多用型戰機。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戰機F-10已於2004年完成了研發工作,並將於今年開始試飛工作。對FB-7(飛豹)戰鬥機的改進已使其具備夜間海上打擊任務能力。中國還正進行數個項目以便在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平台上安裝自衛幹擾裝置。中國正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研發的方式獲取高精度空戰武器,如巡航導彈、空對空、空對地等先進導彈。解放軍看起來正有意將其退役戰機改裝為無人作戰飛機。中國有數百架庫存老式戰機可改裝成這種類型的戰機。

  海上實力:中國海軍擁有64艘水面主力軍艦,55艘攻擊潛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艇、50艘導彈巡邏艇。中國三分之二的軍艦部署在東海及南海艦隊。

  中國海軍還在東海艦隊部署了兩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另外兩艘還在交付之中。這些驅逐艦全都部署有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及防空系統。中國海軍的“宋”級柴油動力潛艇已經進行量產階段,它可攜帶鷹擊82潛射導彈。中國新型“元”級柴動力潛艇於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擊潛艇預計將於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國正在從俄羅斯洽購8艘“基洛”級柴電潛艇,該型潛艇裝備了先進的SS-N-27型反艦巡航導彈及有線制導魚雷。

  防空實力:中國於2004年八月從俄羅斯接收了最後一批四個S-300PMU-1/SA-20防空導彈營的裝備。中國已同意購買後續的S-300PMU-2。首個S-300PMU-2營的裝備預計將於2006年運抵中國,其射程為200公裡,可攔截戰術彈道導彈,並具備更有效的反電子措施。解放軍還為其防空旅裝備了一種新型的自行戰術防空導彈FM-90。它是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的改進型,射程為15公裡,這比解放軍先前裝備的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射程提高了兩倍。

  地面部隊:在台灣正對岸的三個軍區內,中國大陸共部署了37.5萬名兵力。這些部隊正在換裝兩棲裝甲車及坦克等武器。中國大陸目前正在裁撤軍隊,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員額將達到20萬人。中國軍隊人數將減少至230萬人。加上武警和預備役部隊人員,中國大陸軍隊的人數超過320萬。

  中國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稱,一旦發生戰爭,中國可以動員約1000萬人後備部隊。

  2004年,中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機,同時還在研制自己的國產武裝直升機Z-10,該型直升機有望於2014年正式服役。

  中國軍事學說動向

  中國最新國防白皮書使用了最新軍事學說術語來形容解放軍必須作好應對準備的未來戰爭“信息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一術語表示解放軍已將信息技術作為力量倍增器和它對軍事革命對現代戰場影響的思考。解放軍正在通過研發現代化、一體化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網絡和體制變化提高其聯合化作戰能力。

  2004年期間,解放軍開始將軍方和地方供應商都納入軍品採購體系,並將一些軍方工作外包給地方工業。解放軍更加強調經濟在和平和戰爭時期的動員能力。解放軍首個實驗型“聯合後勤部隊”於2004年七月成立。

  中國正在吸取聯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軍事行動中的經驗教訓。中國預計將把這些經常訓練納入其升級版的軍事學說、計劃制訂和軍品採購中。

  加強軍事實力的技術轉讓和收購

  中國將繼續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使中國可以接觸到先進技術,使其武器庫中增加新的武器,並使其目前和未來武器系統的質量和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購了蘇-30MKK和蘇-30MK2多用途戰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先進防空導彈之外,中國還可能於2005年獲得更多的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對台灣威攝力量的挑戰評估

  由於中國經濟持繼增長、外交優勢日益擴大、解放軍軍事實力提高,兩岸軍事平衡看起來正偏向於大陸一方。台灣的防務開支在過去十年裡按實際金額計算已呈下降趨勢,中國空中、海上和導彈力量的現代化使台灣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為增加。台灣立法院正在審批一項購買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P-3C反潛機、柴電攻擊潛艇的軍購案,軍購案總額達153億美元。  


    相關專題: 解放軍有多強?美國這樣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