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全文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20 16:24:55  


第二章 解讀中國戰略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鄧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於建設性的美中關系

  發生於2001年4月的EP-3撞機事件損害了美中關系。之後,美國和中國建立起合作和富於建設性的關系,美國強調美中關系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這兩點價值。

  ﹒美國和中國共同合作,努力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建立推進六方會談進程,並在反恐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加入了美國集裝箱安全計劃。

  ﹒通過商業和貿易聯合委員會及聯合經濟委員會,兩國高級經濟政策官員共同管理雙邊貿易問題,推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達成的目標,處理象中國遵守知識產權標準之類的問題。

  ﹒美國和中國政府同意,從今年夏季開始,兩國開通一條新的、定期性的高級對話機制,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開展對話。

  ﹒在軍事關系方面,我們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包括高級官員互訪,軍校之間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國日益成為一個更為強大、更有影響力的地區及全球性事務參與者的今天,關於中國未來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要作出的道路選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選擇將包含重要意義,不僅對於美國,而且對於中國、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來說,都非常重要。

  中國未來的形象

  中國以一個地區性大國的身份在世界舞台上發展,但它的出現同樣具有世界意義。中國正面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選擇一條和平融入世界之路,從此開始良性競爭。中國也可以選擇另外一條道路,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支配性的影響力。或者,中國也可能選擇第三條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應對國家團結方面的挑戰。處於上升階段的中國的未來還沒有沿著某一條道路一成不變地走下去。

  美國的政策,希望看到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中國出現。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許是中國軍方和國家安全政策決策者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可能會將中國從和平的道路上轉移開來。這些因素包括:

  ﹒增強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所滋生的國家主義情緒;

  ﹒建築行業的經濟弱點和低效率,可能破壞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政府無力向各大國家提供一種開放式的、透明的市場經濟;

  ﹒政府仍然發揮過多功能;

  ﹒日益發展壯大的軍工企業不斷向外擴散先進武器。

  上述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難作出預測,它們對中國戰略行動和未來戰略方向的影響也同樣難以預測。我們並不想對中國將來可能選擇的道路作出評價,也不想斷言哪種路線可能會比其它路線更有可能出現。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再加上國內國家主義情緒及民族自信心增強,中國可能會把經濟發展目標轉變成建設越來越強大的軍隊上去。中國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地位,再加上軍事力量作後盾,在與其貿易伙伴和鄰國交往過程中,在國際安全和經濟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張。

  ﹒經濟停滯。如果出現經濟停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面臨的國內政治問題可能會惡化,北京可能會縮減軍事開支,或將軍事方面的開支轉移一部分到其它方面,通過在海外宣傳國家主義保証國內主要事務順利解決。

  ﹒經濟低迷。 將來某個時候,中國可能會出現經濟低迷,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如下:金融機構軟弱無力,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工作不徹底,人口統計情況發生變化,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更大壓力,環境惡化造成地區經濟災難。

  ﹒內亂。

  ﹒領土爭端。 最近幾年來,中國在解決與俄羅斯、越南、印度和中亞國家的領土爭端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與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等國存在相互重疊的領土主張。過去,中國和上述一些國家之間發生過小規模的戰爭和沖突。未來,如果領土爭端升級,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還有可能突然爆發沖突,尤其是在勘探和開採資源方面的緊張關系升級時會發生沖突。

  能直接得到有關中國戰略材料的機會很少

  直接弄到有關中國國家戰略的材料很困難。要想對中國的戰略意圖進行評估,對中國官方的戰略性文件及各種白皮書進行分析,就必須對中國最近幾年內所完成的戰略任務和未來準備實現的戰略目標進行深入考查。

  中國的軍事戰略家這樣定義國家戰略的意義:“是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的總體戰略,它動用所有的國家力量”,實現政治目標,尤其是實現與國家安全和發展有關的政治目標。正如他們定義的那樣,中國的國家戰略,是要維護整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保持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確保國家在擁有競爭優勢方面的平衡。

  “綜合國力”(CNP)和“戰略結構”是理解中國如何實現上述平衡的兩個中心概念。綜合國力是中國戰略決策者評價中國與其他國家實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質量上的和數量上的評估方法,內容涵蓋領土、自然資源、經濟實力、外交影響力、政府內部效率、軍事力量和文化影響力等。“戰略結構”大致相當於“實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語言裡找不到一個可以直接解釋其意義的詞匯來。中國語言學家認為,“是”指的就是“事物的發展趨勢”,或“可能出現的未來發展趨向”,只有技巧嫻熟的戰略家才能領悟到它的真諦。相反地,也只有相對來說比較老道的對手才能領悟到“是”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資源需求是推動國家戰略發展的動力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對市場和自然資源(如鐵和地下燃料等)的強烈需求將影響它的戰略行為。然而整個2003年內,市場和自然資源方面的進口,還不到中國全部進口額的60%。

  目前,中國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對煤的需求(大部分來自國內)將不斷增加。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很快。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眼前,中國國內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從國外進口。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萬到1500萬桶)。核能和天然氣目前所佔比重較小,但這一比例還會上升。到2010年,中國政府計劃將天然氣的使用比例由目前佔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類似地,中國還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大約30座1000兆瓦的核電反應堆。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氣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呼吁中國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方面,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4年,中國政府開始建造戰略石油儲備(SPR)。到2015年,北京計劃按照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的標準,建立起可滿足整個國家90天需要的戰略石油儲備。但由於後勤及交通網絡的制約,這一計劃也許是不現實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將對海外戰略資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賴。這就是說,中國相信只有海路暢通才能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對海外資源和能源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將對中國制定國家戰略及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亞各國、印尼、中東(包括伊朗)、俄羅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交往中,力圖與他們在能源供應方面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在與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國家打交道時,也希望能夠與這些國家達成長期合作協議,以保証本國船只順利通過。北京政府認為,確保與上述國家的特殊關系,就能確保自己的能源渠道暢通,從而積極影響自己的防務戰略。中國在建立藍水艦隊方面不斷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軍事存在,就是中國能源戰略外交的體現。

  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由於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不斷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其他領導人將他們的國家發展戰略描述為增加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領導人要從事國家發展,他們就必須不斷完善方法,保証整個中國擁有更為寬泛的安全環境,以應對可能的挑戰和威脅,把握機遇,這就可能推動中國政府對國家戰略進行調整。

  24字戰略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對中國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門負責人講話時,總結了著名的“24字”戰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後來,又增加了“有所作為”4個字。

  這一戰略經常為負責國家安全問題的中國高級官員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國外交政策的時候是這樣。盡管該戰略的部分地方近幾年在中國安全機構內引起爭議,但整體來看,該戰略既提出了近期內不要心存國際野心,又提出了遠期內建立中國強大國力的目標。

  中國未來發生大規模沖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國直接參與的台海戰爭等,將推動中國領導人把重建“戰略力量結構”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前面。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參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條件下盡快結束沖突,然後重新把國家資源用於發展綜合國力上面來。沒有任何証據表明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這方面的觀點有什麼不同。 

  在和平時期,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會把經濟進步作為其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強綜合國力。中國已經確立了如下經濟發展目標:2010年前使國民經濟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到2049年前使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中等發展國家”的水平。中國領導人清楚,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增強軍事實力和國家實力是當務之急。此外,與“經濟發展第一”的口號相比較,有証據表明中國正尋求回避發展軍力和增強實力這兩方面的目標,或者至少最小化這方面的話題。

  2003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聲稱:“有必要建立一個在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合作發展的良性機制”。中國的現代化表明,中國正著手更新武器裝備,力爭打造能夠綜合民用與軍事之用的武器設備。

  中國軍隊是中國總體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保護經濟成果。中國在最新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稱,“軍隊在確保國家安全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軍隊在保衛國家安全時起著關鍵性作用”。

  盡管中國軍隊現代化的近期目標看起來是為了應對台灣海峽的潛在沖突,但中國軍方的規劃者正在審視台灣以外的戰略目標。中國軍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控制台灣,可以使解放軍的海上防衛半徑向前推進,也可以顯著提高中國影響地區海上運輸線的能力。中國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溫宗仁將軍最近在一次採訪中稱,“解決台灣問題對中國打破國際勢力對中國進行的海上安全圍堵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突破了封鎖,我們才談得上中國的崛起...為快速崛起,中國未來必須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處”。

  研析中國軍事問題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軍力的大幅提升,並不僅僅只針對台灣。盡管中國所有的短程彈道導彈都部署在台灣的對岸,但由於這些導彈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在地區局勢緊張時可以快速轉移部署到相關地區。中國還在研發部署新型中程導彈,以提高到地區目標的打擊能力。中國還在加強遠程洲際導彈的打擊能力,以便對全球目標,包括美國進行打擊。

  同樣,中國的海空軍實力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超出台灣海峽的地理范疇。中國空軍已經掌握空中預警及控制技術,並有能力進行空中加油,這使得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進一步延伸至南中國海。中國海軍採購先進驅逐艦及潛艇,表明中國正在進行“積極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衛其海洋權益,包括領海利益、經濟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線等。長期來看,中國軍隊的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情報、偵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進行衛星偵察,可以使得中國確定並跟蹤西太洋地區的外國軍事目標。

  中國軍隊還加強在中國領土及領海以外區域進行活動,最著名的則是中國“漢”級核潛航去年進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國海軍首次進行環球遠航,此後,中國繼續派遣軍艦環球航行,以掌握遠洋作戰能力。另外,中國還對參與全球維和行動表現出興趣。中國目前在海外共派駐有1000名維和士兵,包括500名駐利比裡亞軍事觀察員、230名駐剛果軍事觀察員及125名海地維和士兵。

  中國目前沒有受到來自其它國家的直接威脅。但中國仍在大幅增加軍費,特別是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中國軍力發展的步伐及領域,破壞了地區軍事力量平衡。中國軍隊現代化,使得中國有能力在台灣以外的亞洲地區遂行作戰,對該區的其它國家構成威脅。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通過從其它國家大量採購先進武器及裝備,中國軍隊的硬件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中國稱其長期戰略政治目標是發展綜合國力,確保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其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使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分歧、不幹涉他國內部事務、實行防御性的軍事戰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無核區等。

  但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仍然顯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於宣稱對爭議區域擁有主權,中國與其鄰國,如印度、日本、菲律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及越南等,都出現了爭端及危機。今後,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中國領導人在取得外交優勢、捍衛安全利益及解決爭端方面,很可能會使用武力或實行軍事高壓政策。   


    相關專題: 解放軍有多強?美國這樣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