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全文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20 16:26:38  


第三章 中國的軍事戰略及學說

  很明顯,中國領導人將軍事實力視作實現國家戰略及目標的重要手段。但中國如何利用軍事實力來達成目標,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軍事手段或非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卻顯得並不清晰。
 
  中國沒有發表與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相對應的公開文獻。因此,一些觀察人士對中國核心領導層如何使用軍事手段沒有任何直觀認識。通過對大量權威資料、講話及著作等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一直使用“積極防御”這個詞來描述其軍事戰略。“積極防御”是一種防御性軍事戰略,其涵義是,中國不會首先挑起戰爭或發動侵略戰爭,只有在受到襲擊、國家主權受到侵犯及領土完整被破壞的情況,才會使用軍事手段。

  但是,中國對主權受到侵略或敵方首先挑起戰爭的界定,卻顯得非常模糊。比如,當觸及諸如台灣等國家核心利益問題時,中國也會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但仍然將這種打擊歸為“戰略防御”。1979年,中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即是如此。因此,“積極防御”本身並不能表明中國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斷定敵方將發動戰爭,“積極防御”的某些特征也就變成了進攻。中國2000年出版的《戰爭研究》對此解釋道:

  “在軍事鬥爭中,戰略指導方針是積極防御,但是,積極防御的重點仍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只有這樣,積極防御的戰略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在面對安全威脅時,“積極防御”要求做出防御的姿態。中國軍隊致力營造安全的周邊環境,阻止對手做出有礙中國國家利益行為。在1979年的中越沖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國決定“給河內一個教訓”,於是採取懲罰性軍事行動。1995年至1996年,中國為了對台灣施加壓力,決定在台海發射導彈。

  評估表明,中國準確使用有限軍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軍方的戰略學家已經開始在專業刊物上討論如何利用有限軍事手段達到有限的政治目標。中國軍力實力的發展,為其有限使用軍事手段提供了選擇。在中國的軍事學說中,這一策略被稱為軍隊的“非作戰應用”,即利用軍隊施加政治壓力,但本身並不發動戰爭。

  軍事戰略的欺騙迷惑

  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軍方開始興起學習古代軍事著作的高潮。許多軍事院校開設了謀略學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根據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戰爭而總結出來的。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騙迷惑對手的記錄。通過在戰略及戰術等方面的使用欺騙迷惑手段,中國出奇不意地參加朝鮮戰爭,讓美國感到十分意外。同樣的,當初印度、前蘇聯、越南及許多國際觀察家,都沒有預測到中國將會對他們發動戰爭。

  在有些國家裡,軍方將對軍事技術及武器裝備等方做戰術性欺騙迷惑,但中國的作法卻顯然不止是這些。最近幾年裡,中國公開部分新型武器裝備,而此前西方國家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方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軍事變革及調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加速了變革的進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會停止現代化的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擺脫大規模人海戰術,演變為一只規模更小、更現代化及職業化的軍隊,可以與對手進行一場高科技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理論家及計劃制定者認為,未來戰爭將同時在空、地、海、磁及太空領域展開。中國軍方將未來戰爭稱為“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2004年12月,中國發展新版國防白皮書,軍方使用一個新詞匯來描述未來需要打贏的一場戰爭:“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過去十幾年裡,中國軍方一直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為建軍目標。

  這一新概念總結了中國過去的經驗及對目前軍事革命的評估,中國顯然感覺到了信息技術及信息戰所帶來的沖擊。至於用“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替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後,中國軍方將在哪些方面進行現代化改造,目前尚無法做出預測。

  中國人民解放軍急切希望其常規兵力能夠有實力對付敵人對其邊境及領土構成的威脅。現在,中國軍方正在致力於變革及調整,努力提升聯合作戰能力,以使其能達到未來作戰要求。

  自美國及其盟國發動海灣戰爭以來,中國軍方從中汲取經驗,積極發展聯合作戰能力。盡管中國軍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缺乏互聯互通能力及聯合作戰的實際經驗。中國軍方正在研發部署C4ISR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施聯合指揮及聯合後勤保障,軍方希望以此實現各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2004年,中央軍委委員中加入了各軍兵種的指揮人員,這本身就表明中國正在加強聯合指揮與作戰能力。由於中國軍方缺乏作戰經驗,導致軍方的聯合作戰經驗也十分缺乏。

  中國軍方未來的聯合作戰,受到美國軍隊及前蘇聯的影響。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說的聯合作戰,只是戰術或以上層級的聯合作戰。自2000年以來,中國軍方共進行了14次聯合軍事演習,以取得聯合指揮及作戰能力。由於技術及理論原因,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具備遂行美國式聯合作戰的能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大可能具備這種能力。

  對現代戰爭及美國國防改革的認知及理解

  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外軍作戰及國防改革情況,其中美國軍事現代化是中國軍方關注的重點。通過分析美國軍隊的軍事作戰情況,中國汲取了許多教訓並從中模仿。另外,美國近來推行的國防改革,使中國進一步認識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在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將之稱為“軍事革命導致的技術差距”,並認為這已經“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主要威脅”。中國領導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開始對此感到擔心,並要求解放軍在技術及信息化方面進行“跳躍式”發展,提高武器裝備的機動性、火力及精確度。

  1991年,美國軍隊在伊拉克發動“沙漠風暴”軍事行動,這是刺激中國軍方準備未來戰爭的基本原因。伊拉克軍隊被打敗的如此之快,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在現代戰爭面前,中國軍隊極易受到攻擊。海灣戰爭使得中國軍方開始更新軍事學說,加強聯合作戰能力,並加快國防改革及現代化。海灣戰爭還使得中國軍方開始討論軍事革命的真正涵義,中國因此開始研發部署現代化的C4ISR系統、研究信息戰、防空、精確打擊及後勤支援能力。

  1991年美英發動的海灣戰爭,還對中國的軍事思想構成沖擊。北約後來對南斯拉夫發動空襲,中國軍方也開始從中研究處於技術劣勢的國家如何擊敗佔技術優勢的對手。中國軍方認為,使用低技術含量的反偵察措施及戰術欺騙,如利用偽裝、誘騙、分散部署、頻繁轉移軍隊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對手的精確打擊能力。中國還總結出了許多被動防御方式,如將高價值目標挖洞隱藏、利用光纖進行通訊聯絡及對彈藥供應庫進行隱蔽等。

  中國軍方從海灣戰爭中總結的主要防空經驗是“三打、三防”。“三打”即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直升機,“三防”則是防精確打擊、防電子戰、防敵方偵察。軍方認為,遠程空中打擊使得陸軍的作用有所降低。中國軍方還開始討論如何使用飛機及導彈對敵方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斬首”行動,從而以最少的地面部隊使得敵人盡快投降。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軍隊還是大量研發採購新型戰術機、巡航導彈及彈道導彈。

  中國軍方還在觀察美軍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希望從中了解現代戰爭情況。中國軍方已經從中觀察到了一些情況,如美軍使用無人駕駛飛機進行空中偵察及空中打擊、使用特種部隊對目標進行精確襲擊、使用心理戰及對敵方指揮、通信系統等進行精確打擊等。中國軍方對武器系統整合、互通及靈活機動的後勤保障等印象深刻。

  與以前總結的經驗不同,“自由伊拉克”行動使得解放軍重新思考在未來沖突中,單靠空襲及精確打擊是否可以贏得整個戰爭。2003年6月,江澤民稱,“伊拉克戰爭表明,在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仍是人”。

  中國軍方從“自由伊拉克”行動中觀察到的情況

  2003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撰寫了一篇文章,論述了“自由伊拉克”行動的具體內涵,也透露了中國軍方對現代戰爭的認識。以下是中國軍方觀察到的幾個主要情況:

  --關於從聯軍軍事行動中汲取的教訓:“世界范圍內的新軍事變革正在快速發展,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就反映了這一趨勢。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及分析這一趨勢,還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進行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關於精確打擊:“...伊拉克戰爭反映了信息化武器及裝備的發展及趨勢...使用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偵察衛星發揮了史無前例的重要作用,制導導彈也有了新的進展。美國軍隊使用了90多顆軍事衛星,不間斷的提供情報及信息,在指揮作戰,特別是進行精確打擊時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關於機動性:“無論是在南線長驅直入,還是在北線實施空中機動,都表明經過10年的調整,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在減少,但訓練更有素,更輕型,機動性也更好”。

  --關於聯合作戰:“美英聯軍實施聯合作戰,他們所有的武器及部隊都盡可能的在各方面、各時段協同作戰,以盡快取得整個戰場的控制權。這些軍事行動包括:空中襲擊、地面打擊、海上導彈發射、衛星及信息戰等”。

  --關於非接觸作戰:“在高技術武器裝備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非接觸作戰的效果及重要性正日漸清晰,但接觸作戰也不能被忽視”。

  --研究對解放軍的意義:“在研究這場戰爭時,我們應該...注意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我們還要關注信息技術條件下全球軍事變革的趨勢,我們不能因為高技術武器的作用正在不斷擴大而忽視人的重要作用”。

  --結論:“我們應該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向正在進行軍事變革的一切國家學習經驗及總結教訓,包括所有高技術條件下的局勢戰爭,但我們也不能機械地照抄照搬其它國家軍事變革的模式”。    


    相關專題: 解放軍有多強?美國這樣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