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東海油氣之爭推入走火危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25 17:53:12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14日下午召開緊急記者招待會,宣佈給予帝國石油公司在與中國有爭議海域的石油試採權。據日本《產經新聞》16日的報道稱,日本政府在批准試開採權後,還分別給這些氣田起了日本名稱。 

  有評論認為,東海已經成了中日關係的“火藥桶”。而獲得日本政府“授予”試開採權的帝國石油公司,是否不懼成為中日之間的“導火索”,真的能夠進軍東海? 

  投機取巧,效益未必如願 

  帝國石油公司對貫徹日本能源政策向來比較積極,這從它在南海的油氣開發上可見一斑。因此,考察帝國石油在東海進行油氣開發的前景、成本和開採能力,成為評估它是否進入東海的重要因素。 

  日本將中國東海大陸架稱為其“國內最大也是最後的石油寶庫”。據日本《日刊工業新聞》1996年2月7日的報道,由帝國石油等公司構成的“大陸架石油開發協會從10年前便開始研究進行這個國內空前的大工程(即勘探開發東海大陸架––編者注)的時機”。顯然,帝國石油不擔心東海勘探開發的前景問題。 

  另外,日本政府、企業和媒體各方面一直注視著中國在東海油氣開發的進程––經過多年勘探開發,中國在東海的部分油氣田基本已確定於年內投產。而且,日本方面一直認為中國的油氣田是跨“中間線”向東的。 

  這次日本政府授予帝國石油公司在所謂“日中中間線”附近3個區塊的勘探權,面積共計400平方公里,就位於中國正在建設的春曉和斷橋油氣田南側。 

  從此前日本媒體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資料製作的“日本暫定礦區分佈圖”來看,帝國石油與其他公司的開發區塊都緊鄰所謂“中間線”,幾乎和斷橋、春曉氣田“零距離”。 

  甚至,根據“暫定礦區分佈圖”,帝國石油的勘探區塊還向西越過了日本自定的“中間線”––此舉固然有“通過表明確保海洋權益的姿態來牽制中國”的意圖,其實也是日本各方面的取巧行為:可以“很有把握”地在中國氣田附近鑽井,使“試開採”有比較好的前景。 

  同時,靠近中國油氣田打井也意味著省去了帝國石油花費時間、財力在東海四處打井勘探的成本。 

  帝國石油曾在東海“熱身” 

  “20世紀40年代,日本佔領東南亞後,就為支援侵略戰爭在東南亞海濱開採油氣。”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韓慕康認為,日本公司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能力比中國起步早,有能力進行東海的油氣勘探開發。對此,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天然氣工程學院的葛家理教授也認為,日本公司“不存在技術問題”。 

  或許是事出湊巧,帝國石油早年曾和中國公司“合作”。1993年,日本帝國石油株式會社和日本石油資源開發株式會社組成的集團與中國海洋總公司簽訂了東海41╱17和42╱03合同區石油合同。據當時國內媒體報道,“這兩個合同區位於浙江溫州市東南150∼200公里海域,面積分別為2760平方公里和3680平方公里,水深80∼110米”。根據該協定,“日方將獨擔風險,在合同區進行地震資料採集、分析及打探井等勘探活動”。這一區域與帝國石油目前可能作業的區塊同屬“東海陸架盆地”,在地質條件上類似。帝國石油如果因此次合作獲取數據、技術和經驗,將有助於它進入東海。 

  “目前,我們和帝國石油沒有合作項目。”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肖宗偉很明確地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表示。有熟悉中海油業務的人士也表示,“就目前的情況,它不可能和帝國石油這樣一家公司有合作”。 

  真進東海還得日本政府拍板 

  從技術條件和帝國石油的意願來看,帝國石油應該“有信心”進入東海。 

  但是,日本媒體也指出,帝國石油公司官員曾表示,“他們會同相關政府部門仔細協商後再實施勘探”;日本《讀賣新聞》7月15日也報道,“日本政府計劃以國家委託事業的形式推進帝國石油公司的勘探工作。而今後是否真正進行勘探,政府還將和帝國石油進行慎重商議”。由於“預計真正開始勘探的時候,中國肯定會找日本的麻煩……日本政府尋找勘探時機時也會相當地慎重”。 

  從目前看,日本政府與帝國石油的商議還沒有結束。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15日表示:“我並未排除進行共同開發的可能性。”如果日本計劃與中國共同開發,那麼,帝國石油進入東海的計劃顯然也必須另加安排。 

文章來源:《國際先驅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