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瘋漲 相關行業公司冰火兩重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8-30 17:05:47  


  29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突破每桶70美元!自去年6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便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由每桶34美元一路飆升。70美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顯然不是最後的數字。

  一組來自路透社和新華社的消息顯示,28日(美國當地時間)的颶風“卡特?娜”橫掃沿途重要石油和天然氣田。墨西哥灣附近1╱3以上油田被迫關閉,七座煉油廠和一座美國重要原油出口設施不得不停工。颶風對本已供不應求的石油市場造成進一步影響。但這還不算完,昨天,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突破每桶70美元!業內形容“紐約市場國際油價的變化可謂驚心動魄”。在油價飆升過程中,一直都有“口水戰”––繼續上升或者即將下跌。但沒有誰敢做出肯定的判斷,油價的反常變化讓經濟學家和市場分析師大跌眼鏡。多數專家認為,短期內國際油價有下降空間,但中長期油價繼續上漲。

  油價為何持續上升?業內公認的一點是市場供求關係緊張––石油的主要消費國對原油的需求處於持續擴張狀態,而原油生產能力卻日益臨近極限,例如歐佩克從每日100多萬桶減少到60多萬桶。

  然而,供求關係並不是惟一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石油專家劉明對媒體表示,油價飆升的因素還包括:國際政治因素、投機因素,以及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低利率使大量基金流出並轉投向能源領域,推動了油價上漲;而其他領域對成品油的需求,也給原油供應帶來壓力。

  國外的分析,則傾向於“市場投機因素推波助瀾”。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比格斯認為,油價中至少12美元是所謂恐怖襲擊擔心造成的“溢價”。在全球原油產能不增而需求猛漲的情況下,市場投機活動也日趨活躍,甚至一些大的投資銀行也紛紛增加在原油期貨上的籌碼。

  石油作為一種基礎產品,影響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桶70美元的價格會讓許多行業“肝顫”。目前各個公司中報紛紛公佈,油價瘋漲帶來的效應在數字中已經體現。石油開採公司業績上漲,如中石化2005年上半年狂賺180億元人民幣。而航運和路運業績卻遭遇寒冬,南航剛剛公佈的業績顯示,2005年上半年淨虧損8.43億元。

  不同行業由於在產業鏈中所處位置不同,因而受原油漲價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其大小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對原油的直接和間接依賴程度,對原油的依賴程度越高,受原油漲價的影響也越大。二是價格傳導是否暢通。在價格傳導機制暢通的情況下,原油漲價影響將通過產業鏈從上游傳導到下游,從生產領域傳導到消費領域,假如價格傳導機制不暢的話,國際原油漲價的影響可能會局限於上游和中游,很難傳導到下游。

  直接受油價影響的企業是那些掛牌上市的能源消費大戶,特別是交通和製造業企業在原油漲價中首當其衝。原油成本通常占煉油企業主營業務成本的80%以上,原油價格上漲,將直接增加煉油企業的成本。其次是機械設備製造業、化學工業、金屬產品製造業,這類企業受油價上漲的影響也很大,再次是電力及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煉焦、煤氣和商業飲食業。

  日益高漲的油價令航空公司不堪重負。昨天,南方航空發佈半年報稱,由於航油價格節節攀升,從而導致經營成本上漲,公司2005年上半年淨虧損8.43億元。

  事實上,不光是南航,整個航空業的日子都不好過。早在此前的7月6日,上海航空就發出公告稱,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成本大幅增長,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7月15日,東方航空更是發佈公告稱,2005年半年度業績有可能出現虧損。同一天,海南航空也公告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

  顯然,油價上漲是造成航空公司業績上演高空墜落的“罪魁禍首”。今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大幅上漲,也拉動了國內航空燃油價格較大幅度的上漲。從年初至今,已經進行了3次大幅上調,國內航油價格從4190元╱噸上漲到了5220元╱噸,漲幅達24.6%。

  航空業是一個看油價臉色吃飯的行當,燃油費用是航空業僅次於薪資的第二大開支,占一般航空公司總成本的20%至25%。隨著航油價格的節節攀升,航油成本在各航空公司經營成本中的比例也從先前的20%左右漲到33%,有的甚至占到了40%。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曾算過一筆賬,每加侖航空燃料價格上漲1美分,航空公司每年的成本就要增加約6億美元。據此算來,油價上漲給國內各航空公司增加的成本將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

  儘管人民幣升值以及複征燃油附加稅等一系列利好措施出臺,但在如脫韁野馬的國際油價面前,這些利好都是如此不堪一擊。持續高漲的航油價格正在一步步吞噬著各大航空公司的利潤空間,也讓受益於人民幣升值的航空業充分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新時代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郝曉輝表示,每年的二、三季度是航空業的旺季,如果下半年航油價格保持在5120元╱噸甚至更高的水準,或者三季度航空公司的運營水準有所下降,今年航空公司的虧損程度將進一步擴大,並很可能出現全年虧損的局面。

  北京巴士的主營業務為城市客運、長途客運和公交廣告,因此燃油漲價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公司近期公佈的中報顯示,由於燃料成本增加,預計年初至下一報告期期末累計虧損在5500萬左右。

  除了北京巴士,同為公共交通板塊的巴士股份、上海巴士、南京中北等個股無疑也很“受傷”。新時代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郝曉輝表示,由於汽柴油價格的提升將直接影響到其經營成本,而票價的上調很難同步跟上,所以經營壓力可想而知。另外,油價提升對海運、河運等運輸股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今年以來,油價上漲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我國的交通行業。由於我國進口原油的70%以上用在了交通運輸上,所以高油價壓力之弦一直緊繃著。由於很多地方柴油斷貨,那些跑長途的柴油車司機更是提心吊膽,擔心路上不能及時找到加油站幹不了活。

  那麼,那些交通運輸業的上市公司在高油價的衝擊下表現又怎樣呢?

  與航空股一樣,交通運輸板塊上市公司也在持續高溫的油價面前大打冷顫。燃油支出是運輸業的主要運營成本,其中,燃料支出占到鐵路運輸運營成本的13%、公路運輸企業運營成本的20%-40%左右;計程車司機的毛收入中,有30%左右要用於購買汽油。油價上漲將直接導致這些行業的成本增加和利潤下降。由於票價和運費不能同步提高,導致企業利潤嚴重下滑。

  油價不斷上漲會不會對汽車銷售產生不利的影響呢?業內人士認為,短期的油價上漲並不會對汽車銷量產生明顯的影響,因為油價上漲對汽車使用費的增加幅度有限,但是從長期看,高油價對汽車產業的發展還是會產生很大影響的。持續的高油價會影響政府的決策,促使政府從能源安全的角度制定有關限制汽車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

  毫無疑問,70美元一桶的高油價肯定會讓很多行業備感壓力,但是有一家公司卻會因此而感到自豪,它就是中石油。作為高油價最大的受益者,這家公司在2005年上半年創造的利潤,相當於中國所有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上半年淨利潤的1╱5。

   中石油剛剛公佈的2005年上半年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共實現淨利潤616.24億元,同比增長36.1%。上半年,該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25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5%。實現經營利潤8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

  記者查閱中石油在紐約及香港的股價,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該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售的存托憑證在2年半的時間股?,股價已上漲了400%。其存托憑證由2003年3月的20美元(每份存托憑證100股),最高漲至92美元,到記者截稿時收在82.35元。  

  儘管國內、國際成品油價持續倒掛,令中石化這個石油巨頭叫苦不迭,但得益於原油開採上的超額收益,2005年上半年中石化仍實現了180.44億元的淨利潤,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根據中石化昨日披露的半年報顯示,2005年上半年該公司共生產原油1.3669億桶,天然氣1048億立方英尺,同比分別增長0.62%和4.74%。同時,得益於不斷上漲的國際油價,該公司原油平均實現價格達每桶39.40美元,同比增長了33%,使得其勘探及開採業務的經營收益達到177.95億元,同比增長69.15%。

  當然,作為一家集石油勘探、開採、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超大型石化集團,國內成品油、原油的價格倒掛也令中石化蒙受損失。半年報披露,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汽油、柴油、煤油總產量達到4102萬噸,同比增長4.72%,出現12.96億元的經營虧損。

  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價格倒掛對中石化而言並非百害而無一利。中國加油站網分析師張學軍告訴記者,在前一段時間,由於國內成品油市場批零倒掛,很多加油站出現油荒,中石化利用自身的成品油供應優勢,趁機在各地大肆收購加油站,從而令其在零售市場上的份額大幅提高。

  “中國進口的石油其實沒有那麼高的價格。”昨天,一位業內人士曝料說。其理由是國際市場達到70美元的是北海清質石油,其品質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南美、俄羅斯的石油品質不足以達到70美元。而我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硫石油。其實,國內成品油價格“批零倒掛”現象已是盡人皆知,即“零售價低於批發價”。

  針對上述傳聞,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評價說:“現在國際油價主要看紐約期貨市場的報價和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但其實比這兩種油差的油很多,像委內瑞拉等一些國家的石油價格就便宜,國內也是一樣,大慶油田的油好,油價也就高。而且現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是期貨價格,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雖存在聯動,但現貨價格也有可能比期貨價格要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團作為我國的三大原油進口巨頭,其所進口的石油價格、從何處進口,外人難以盡知。國際油價批零倒掛究竟相差多少,是無法從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價格上算出的。

  董秀成告訴記者,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企業從上至下涉及了石油產業的整個鏈條,其現在最為贏利的上游勘探和開發企業,而處於鏈條中間的煉油企業卻是虧損大戶。但由於集團內部每個企業都是獨立核算,在企業管理和運作上,很難做到用上游企業所賺的利潤去補貼煉油企業的虧損。中石化公佈上半年年報的報表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四大事業部中,勘探及開採部收益178億元,增長69%;煉油部虧損13億元,而去年收益43億元;行銷及分銷部收益66億元,下降23%;化工部收益108億元,增長80%。

  不光是石油巨頭自己的煉油企業,其他煉油企業在批零倒掛的壓力下也面臨著生存壓力。油價不斷攀升,惟一風光的就是開採石油的企業了。由於油田大部分都是國內石油巨頭壟斷,故石油開採環節驚人的利潤也被少數利益集團拿走。

  銀河證券首席分析師左小蕾前日撰文論述說:石油價格高企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但為什麼只有我國等幾個地區缺油呢?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市場短缺和造成市場短缺的參與各方沒有一個有效的問責機制。國家給予幾個石油公司以壟斷利潤,但沒有規定他們同等的責任。國家給有關部門以定價權力,但沒有規定因定價不合理造成企業與社會損失時應負的責任。

  商品的價格最終是受供求關係影響,高價格總有價值回歸的時期。一些業內人士已經在呼籲:目前油價投機痕跡漸顯,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謹防價格突然跌落,否則將被套牢!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主體即企業,已經或者正在被動接受進口高價原油,由於存在生產加工週期,一旦油價跌落,甚至可能暴跌,則中國化工類等相關企業將被套牢,被迫高價進、低價出,出現大面積虧損,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下降,甚至出現大批企業關閉停產。2003年底、2004年初已經有過案例––國際炒家將大豆價格炒上天,中國企業被迫高價位接盤,結果現在全行業虧損,部分中小企業已經關門或減停產。

  國內企業大面積受到影響,中國經濟也會突然減速,那麼誰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中國要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建立和發展期貨市場,通過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來對沖風險。目前中國的期貨市場缺乏主導價格的大型、穩定的基金,話語權微弱。更有觀點認為,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政府的作用不能缺失。政府的作用應由微觀向宏觀加速轉變,根據國內、國際市場變化,及時制定和調整物價、稅收、利率、匯率、就業、工資、進出口政策管理經濟,建立國家儲備基金和資源性戰略性商品儲備制度,以調節物價,保持物價穩定。同時,培育能把握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的國家級分析師,建立國家級市場與價格趨勢分析機構,從而為中國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文章來源:北京現代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