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曉。700多頁《哈7》我們都會直接翻到最後一頁,只想知道牽掛了一年的小魔法師是否會在與伏地魔的惡鬥中死去,結果皆大歡喜:19年後,哈利和金妮有三個孩子,赫敏和羅恩也結婚生子。兩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月臺,送孩子們去霍格沃茨。
羅琳十年來創造的魔法世界和哈利的冒險深深紮根于歐洲文學傳統,同時與好萊塢惺惺相惜:古希臘神話、查理斯•狄更斯、托爾金、星球大戰,我們都可以在羅琳淺顯的文字中找到蛛絲馬跡,而從本質上講,《哈利•波特》只是講了個老套的故事,大團圓的結局又回歸到了西方傳統王子與公主傳奇當中。小說也為將來可能的續集埋下伏筆,這一招在好萊塢屢試不爽。
羅琳創造的魔法世界比法蘭克•包姆的“奧茲國”和托爾金的“中土世界”更為細緻,魔法世界的街道完全是按照狄更斯的倫敦街頭拷貝而來。在《哈7》中,讀者意識到,前幾部中寫到的小事和旁白,在數量巨大的其他情節的掩蓋下,創造了一連串由暗示和情節組成的麵包屑;羅林女士用狄更斯式的才能和勤勞,完成了這幅長篇拼圖。在羅琳的精心佈置下,哈利,一個青春期的普通少年,也是拯救魔法世界的史詩英雄,他是年輕的亞瑟王,是蜘蛛俠,也是天行者盧克。在羅琳百寶箱式的敍事中,荷馬、彌爾頓、莎士比亞、卡夫卡的影子隨處可見,他是校園青春讀物也是爐邊偵探小說,按照神話大師喬瑟夫•坎伯在《千面英雄》中的標準,《哈利•波特》應該可以得“A”。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小魔法師迅速長大,也慢慢走向黑暗,用羅琳小姐的話說,在《哈7》這部黑暗的小說中,哈利從爛漫的青春期走向複雜、悲傷的成人世界。
從《魔法石》開始,小哈利這個藍眼睛的漂亮男孩需要承擔命運的責任,擔負領導人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影子般出現的父母、朋友和老師們失望,因為他就是“那個人”。哈利的形象是許多歷史傳說人物的混合體,他是亨利五世、亞瑟王而不是哈爾王子:火焰杯的遊戲在最後演繹成一場善惡生死大戰,哈利其實一直希望擺脫自己那個被“選”之人角色,他在是否承擔領導的責任上掙扎搖擺,他只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有著和金妮譜寫浪漫的想入非非,有著和赫敏他們一起無憂無慮生活,就像我們一樣。
在《魔法石》中,哈利就被置於孤兒的艱難處境。在最後一卷中,死亡隨處可見,斯內普、貓頭鷹海德威、魔法部部長、小精靈多比、韋斯萊雙胞胎中的弗雷德、盧平、唐克斯等一一死去。哈利總是處於被打擊、幻滅和懷疑的狀態中,所以說《哈利•波特》就是這樣一部關於成長煩惱的故事。哈利在努力抗爭掌握自己命運同時,也在壓抑自己的性情和欲望。哈利和赫敏、羅恩在尋找丟失的魔器過程中,哈利進入了黑暗森林,他不僅要和兇惡的食死徒戰鬥,更要在傲慢和絕望中掙扎。哈利與伏地魔之間某位緊密的微妙關係在每一部《哈利•波特》中都越發強烈,這也讓哈利可能在《哈7》中走向黑暗一面。《哈7》重要的轉捩點是哈利下決心繼續尋找魂器還是追蹤死亡聖徒,而前者是鄧布利多交給哈利去完成的任務。
事實上,矛盾對立在整部《哈7》中貫穿始終:我們得以看到,從善良的鄧布利多,到斯內普,甚至再到可怕的麻瓜表兄杜斯利,這些人或許都比最初的印象更複雜;我們看到所有這些人,如同哈利本人,都有人格中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們看到個人的選擇最最重要,才能和性情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平凡和神奇同在,正常與超常共存。在這個世界中,汽車能在空中翱翔,鷹隼能為人類送信;在這個世界中,圖畫會開口說話,鏡子能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想法。而這又是一個對讀者而言毫不陌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日常生活中的死亡和災難無可避免,生命註定要被愛、失落和希望包裹,人類世界到處這樣。(來源:《東方早報》)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