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http://www.CRNTT.com 2007-08-21 04:21:44
  進入21世紀以來,回顧、總結與反思,成為重要的學術思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此後,他繼續發表《〈儒林外史〉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二百年來〈儒林外史〉研究之回顧》等數十篇系列論文,從各個方面對學術界包括自己本人從事《儒林外史》研究的過程與成果做了認真的回顧與總結,基本上形成了《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顧體系,在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忠明與吳波作為陳美林教授培養的博士,在其帶領下,相繼進入該領域的研究。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項研究先後被列為江蘇省“九五”社科規劃專案、國家“十五”社科規劃專案、新聞出版署“十一五”重點出版規劃專案。經過十餘年的精心打磨,四易其稿,該書就是該項研究的最終成果。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該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新穎獨創的體例,豐富完備的史料,實事求是的態度,審慎精確的論斷。 

  首先從體例上看,該書在全書框架和內在理念上形成了自己的學術史體例,那就是充分借鑒中國史學傳統的編年體、紀傳體與紀事本末體的結構方式,將三者巧妙地熔為一爐,用編年體描述近三百年來《儒林外史》的研究歷程,用紀傳體評述在三百年來《儒林外史》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研究者們的獨特貢獻,用紀事本末體總結在三百年《儒林外史》研究中出現的重要學術問題的前因後果、是非曲折(參見文末所附本書目錄)。這樣一種結構方式,立體、直觀地體現了《儒林外史》研究的歷史進程。最明顯的是全書的附錄,作者特地分為兩類論著索引:一類是編年體的,按照發表或撰寫的時間先後排列,於是哪一時期是《儒林外史》研究的熱點時期,哪一時期集中討論了哪些問題,一目了然;另一索引是按照論著作者的姓氏筆劃排列的,同樣,哪位研究者對《儒林外史》研究貢獻較大,他著重解決了哪些問題,他的研究特色、學術歷程,也是一目了然。就內容而言,這樣的編排體系,既能確保做到全面、周到、客觀地介紹《儒林外史》研究的發展歷程,又能重點突出,強化對重點時期、重要問題、主要觀點、著名學者深入分析,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學術史價值的充分理解和結構作品的藝術手段的高明。 

  除了巧妙借鑒史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之外,該書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上也體現了創新的學術眼光,如將作者同時期的一些親朋好友的回憶、唱和資料,都列入研究視野;將“文革”期間的並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文章也列入討論的範疇,以求完整探索該領域的研究進程,分析學術與政治的關係等等,都體現出該書作者對學術史著作體例的全新思考。 

  其次,作為一部學術史著作,必須完整掌握所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充分瞭解各個時期、各位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歷程、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的反應及其對後來者的影響。總之,要做好研究史的工作,必須掌握完備的第一手材料。這方面,該書的作者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該書主編陳美林教授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即參與到學術界的相關研究,70年代以後更是成為《儒林外史》研究界的知名學者、代表人物,他本人就是這研究史中的重要環節。兩位作者在主編的指導下,長期進行相關研究,因此,不但所有的研究性論著搜羅殆盡(詳盡的研究論著索引便是表現之一),就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那些沒有記錄或者沒有形成文字的“活”的歷史,三位作者也是了然于胸。既能認真地、詳盡地佔有資料,又對新時期以來的《儒林外史》研究界如此的熟悉,該書作者撰寫研究史當然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了。 

  再次,作為回顧、總結、反思性的研究史著作,必然涉及到對若干歷史問題的評價,尤其是作為主編的陳美林教授,本人就是新時期《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如何評價,體現的是該書作者是否科學的學術態度。該書在這方面體現很專業的科學精神與嚴謹態度。比如在討論吳敬梓的父親問題時,這一點就表現得很明顯。《儒林外史》研究史上,陳美林教授是第一位提出吳敬梓既有生父又有嗣父的學者,此說一出,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如吳敬梓進學年齡、遭受家難的性質等,因此,絕大多數學者表示了贊同。這是陳美林教授吳敬梓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但是,也有個別學者(如劉世德教授)表示反對。該書不但客觀介紹了雙方觀點的差異、論爭過程,實事求是地分析了雙方觀點與論證的得失,而且將兩人論爭的原文作為附錄,供讀者對照、參考,以作自己的判斷。這樣的態度,體現的是尊重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 

  最後,該書最重要的特點是論斷審慎精確。撰寫研究史著作,介紹該研究領域的發展過程、主要成果、代表人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則是,在對既往之研究做全面詳盡的總結、分析的基礎上,評判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分析該研究領域取得成功的時代、個人原因,進而探索未來前進的方向、可能取得的突破、需要注意的問題。因此,無論對既往研究之總結,還是對將來研究的思考,都需要研究者具有較深厚的學術素養、較高的史家眼光,特別需要對該領域有自己的獨到的研究。該書主編陳美林教授長期從事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積累了豐厚的學術經驗和獨到的學術體驗,兩位作者也在其長期薰陶下,對《儒林外史》有著自己個人的獨到見解。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對《儒林外史》研究中取得的各項成績、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能作出自己的準確判斷。正是由於他們本人對《儒林外史》頗有研究心得,所以才能準確把握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與學術價值。比如對《儒林外史》幾家評本的評價與定位,由於陳美林教授自己曾經評點過《儒林外史》(《新批儒林外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清涼布褐批評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他的理解就比一般學者更為深入、細緻,更加貼近客觀事實。再比如,對吳敬梓的進學年齡、修祭先賢祠、遭受家難的性質、是否裝病辭卻博學鴻辭等系列重大問題,該書作者都發表過相關論文,對這樣問題有著深入的瞭解,因此,在評判相關觀點的得失時,就顯得相當準確、到位,而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論。 

  總之,我們相信,由於具備以上特點,這部《〈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出版,不僅對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的繼續發展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目前總結與反思的學術思潮,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來源:《光明日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