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漢末劉熙著。《三國志•吳書•韋昭傳》有雲:“又見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可見,《釋名》在當時已廣為流布,為學者所重視。其書記載了很多在漢代通用的詞語,可與《爾雅》、《說文》等書相參證,為語言學研究不可或缺之書,故黃侃先生將其列為“十種小學根柢書”之第五種。《釋名》現今傳世的最早版本為明嘉靖三年(1524)儲良材、程鴻刻本,距其作者生活的漢末(220年前)至少已經過了一千三百餘年,其中的魯魚亥豕,在所不免。有鑒於此,任繼昉先生耗費十年之力,終成《釋名匯校》一書。
匯多人校勘成果於一書,是《釋名匯校》的第一大特點。《釋名》一書,為歷代所重視,但學者們的校勘研究成果多以手稿的形式散存於全國各地,為研究者帶來極大不便。《釋名匯校》作者輾轉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濟南等地圖書館、博物館,並與臺灣學者聯繫,收集到江聲、邵晉涵、黃丕烈、顧廣圻、王鳴盛、盧文弨、孫星衍、段玉裁、王念孫、朱彬、吳志忠、王引之、龔文照、王宗炎、王筠、許瀚、成蓉鏡、李慈銘、陸心源、吳翊寅、張步瀛、孫詒讓、許克勤、胡玉縉、蘇輿、葉德炯、王仁俊、王先謙、沈錫祚、孫祖同、沈濟之、丁士涵、樓黎默、沈曾植、王國維、葉啟勳、劉師培、丁山、徐複、余岩、楊樹達、胡楚生、易雲秋、陳邦懷、周祖謨等50餘人批校《釋名》的校語,以《四部叢刊》本《釋名》為底本,將前人的校勘成果匯纂集校於一書。其校文字異同、校衍字、校脫字、校倒字等大多以數種版本及多人的校勘成果為基礎進行,今舉幾例,以窺其餘。
其校文字異同,如卷第二8.100條“膝頭曰‘膞’,膞,圍(《釋名匯校》為繁體字本,為說明問題,此字仍保留繁體,下同)也。”《匯校》於“圍”字之下雲:“‘圍’,段玉裁、疏證本(畢沅《釋名疏證》)、黃丕烈、吳志忠、巾箱本分別校作‘團’。疏證本雲:‘“團”,今本作“圍”,《太平御覽》引作“圓”,案下文是“團”字。’篆字疏證本(畢沅《篆字釋名疏證)改作‘圓’,雲:‘“圓”,今本作“圍”,據《太平御覽》改。’吳志忠曰:‘“團”依畢校。’王宗炎校:‘宗炎案:“圍”疑“圜”。’周祖謨校箋:‘“圍”,吳校作“圜”,是也。’任(《釋名匯校》作者任繼昉)按:吳校本作‘團’。”再如卷第四13.46條“……增其酢豉之味,使苦苦,以消酒也。”《匯校》於第一個“苦”字下雲:“‘苦’,蔡天祐刊本、施惟誠刻本、《格致叢書》本、鐘惺評本、郎奎金刻《逸雅》本、疏證本、吳志忠校本、巾箱本作‘甚’,邵晉涵、顧廣圻校作‘苦’。邵晉涵曰:‘從郎〔奎金〕本改。’汪道謙校:‘上“苦”字作“甚”。’”
其校衍字,如卷第三9.59條“拍,摶也,手摶其上也。”《匯校》於“手”字之下雲:“盧文弨、疏證本、黃丕烈分別於‘手’字上增一‘以’字,連下。疏證本雲:‘今本脫“以”字,據《一切經音義》引增。’胡楚生校:‘慧琳《音義》……卷四十五、卷五十七所引,……“手”上有“以”字。’周祖謨校箋:‘又玄應書卷四引“手”字上有“以”字。《韻補•藥韻》引同。’”再如卷第三11.21條“叔之弟曰‘季父’。”《匯校》于“叔”字之下雲:“疏證本、黃丕烈、吳志忠、巾箱本分別于‘叔’後增一‘父’字。疏證本雲:‘今本脫此“父”字,據《太平御覽》引增。’吳志忠曰:‘補“父”,依畢校。’周祖謨校箋:‘案玄應書卷一引“叔”下有“父”字,《御覽》引同。’”
其校脫字,如卷第五17.38條“垣,援也,人所依阻,以為援衛也。”《匯校》於“依”字下雲:“‘依’,張步瀛刪去。邵晉涵校:‘《御覽》無“依”字。’顧廣圻校:‘《御覽•一百八十七》引無“依”字。’蘇輿校:‘《御覽•居處十五》引無“依”字。’沈錫祚校:‘“垣”下“人所依阻”,考唐元(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引同,《御覽》所引無“依”字,系脫漏,不必據。’”
其校倒字,如卷第一3.1條“陵,隆也,體高隆也。”《匯校》于“高隆”二字下雲:“‘高隆’,盧文弨、疏證本、黃丕烈、吳志忠分別校作‘隆高’。吳志忠曰:‘今本“隆高”二字倒,今乙。’周祖謨校箋:‘“高隆”,《韻補》引作“隆高”,是也。畢本不誤。’”另如卷第五17.60條“櫓,露也,露上無屋覆也。”《匯校》於“屋覆”二字下雲:“‘屋覆’,張步瀛乙作‘覆屋’。邵晉涵校:……‘《廣韻》引作“無覆屋也”。’……顧廣圻校:‘《御覽•一百九十三》引作“覆屋也”。’丁山校:‘《御覽》、《類聚》並引“屋覆”作“覆屋”。’許克勤校:‘……《說文》、《釋名》曰:“櫓,露也,上無覆屋。”勤按:此引蓋脫“露”字……而仍作“覆屋”。今作“屋覆”,蓋誤倒……’沈錫祚校:‘《後漢•袁紹傳》李賢注引亦作“覆屋”。’胡楚生校:‘慧琳《音義》凡三引此條,卷二十引作:“櫓,露也,上無覆屋……”卷二十五引作:“櫓,露也,上無覆也。”卷六十七引作:“櫓者,上露無覆屋也。”’”可見,《釋名匯校》參照多人的校勘成果,對《釋名》文字的訛、脫、衍、倒現象及多種版本之間的異同進行了彙集,為《釋名》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書中的多處按語,凸顯了其學術分量。彙集前人的校勘成果是《釋名匯校》的最大特點,但作者在彙集過程中是匯而有校,對前人在校勘《釋名》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按語的形式加以評判,大大增加了其學術分量。如卷第一2.1條“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匯校》於第二個“底”字下雲:“‘底’,張步瀛刪去。任按:張步瀛以《太平御覽》校疏證本,所刪似有誤,應刪‘體’字。”作者以按語的形式糾正了張步瀛所刪的失誤。另如卷第三9.70條“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匯校》雲:“吳翊寅校議:‘吳〔志忠〕本作“蹇,跛,病不能作事也。”’任按:吳志忠校本實作‘蹇,跛蹇,病不能作事也。’”
書中的大量附錄,增加了其學術含量。《釋名匯校》在正文之外於書前附有《〈釋名〉版本目錄》、《〈釋名匯校〉文獻目錄》,於書後附有《〈釋名〉補遺》、《〈釋名〉序跋與題記》。其中《〈釋名〉版本目錄》著錄了《釋名》的各種版本,每種版本的刊刻年代均予以標明,並以刊刻年代先後排序,為研究《釋名》版本的淵源流變提供了線索。《〈釋名匯校〉文獻目錄》是作者引用文獻的總目,基本上涵蓋了當今所能見到的研究《釋名》的全部文獻資料,其中如盧文弨、朱彬、沈曾植校《廣漢魏叢書》本《釋名》,王鳴盛、段玉裁、黃丕烈、龔文照校蔡天祐刊本《釋名》,邵晉涵、王念孫、孫星衍、丁錦鴻、王宗炎校《格致叢書》本《新刻釋名》,吳騫、顧廣圻、王筠、張步瀛、王國維校《釋名疏證》,丁山校《釋名疏證補》等等均為手稿本,一般研究者很難見到,《釋名匯校》對這些手稿本有價值的內容均加以引用,更加凸現出此書的文獻價值。《〈釋名〉序跋與題記》收錄了歷代《釋名》序跋與題記45篇,其中如張步瀛題記、蔣鳳藻題記、許克勤題記、丁錦鴻題記、丁山題記及王國維序、跋等均為手稿,亦是研究《釋名》不可或缺的材料。
書後所附音序、筆劃索引,增強了其實用性。書後索引包括《釋名》書中原有的所有被釋單字及詞語,亦包括用來訓釋的詞語和片語,《釋名》的全部單字及片語均能在本書相應條目中查到,極易翻檢,為《釋名》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總之,《釋名匯校》一書集學術性、實用性於一體,為當今《釋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語言文字研究、古籍整理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之一。
來源:國學網絡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