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可貴,因為天地廣闊,知識難得;舊書可愛,因為人間有情,相逢即緣。如今有一本新書,講的卻是舊書之事。一方面告訴你一個科學典範的遞嬗過程,另一方面更帶著你走遍世界角落,拜訪各個圖書館、藏書家,四處追索可能“沒人讀的一本書”的下落。這樣“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一本書,既可貴又可愛,我們應該稱它為什麼呢?稱什麼都沒關係,但,這肯定是一本有趣的書。《追蹤哥白尼:一本徹底改變歷史但沒人讀過的書》就是這一本書。妙趣橫生,寓意深遠。
一本書的緣起
此書出版於2004年,但其緣起,則要回溯到將近60年前的1946年。彼時大戰方結束,一名叫做金格瑞契(Owen Gingerich)的16歲美國少年,跟著父親和一群牛仔,驅趕著一大批牛,搭乘貨船遠赴波蘭,執行基督教會與聯合國共同發動的“小母牛援助計畫”,為歷經戰亂,千瘡百孔的波蘭重建盡一分心力。
10多年後,少年已成為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偶然機會裏,他讀到匈牙利作家柯斯勒(Arthur Koestler)所寫的《夢遊者》(The Sleepwalker)。這是一本講述早期天文史的書,作者為了提高克蔔勒(Johannes Kepler)的地位,刻意貶低哥白尼跟伽利略的地位,認為哥白尼那本被世人視為“改變歷史的書”:《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根本是一本“沒人讀的書”。
對於哥白尼故鄉的印象,對於柯斯勒說法的疑問,像是兩顆種子,深深埋藏在金格瑞契的內心。一直等到1970年左右,也就是哥白尼五百歲冥誕(1973年)前幾年,始終困惑不知能為本行祖師爺哥白尼的大日子做點什麼的他,在英國愛丁堡的皇家天文臺,翻讀到一本注記得密密麻麻的《天體運行論》,又一人生的偶然,促成了內心種子的萌發。他於是決心找到所有現存原版的《天體運行論》,仔細看看,哥白尼這本書,到底是否真的是沒人讀的一本書?
花30年研究《天體運行論》
事情發微如此,相對於“發現新行星”、“觀察星雲爆炸”,這位哈佛天文學教授似乎很有些小題大作,向後不向前之嫌。然而,他卻硬是花費了30年的人生歲月,從丹麥到中國,從葡萄牙到愛爾蘭,從澳洲到俄羅斯,從瑞士到美國,竭盡一切可能,把世界上現存的《天體運行論》第一、第二版的下落,一本一本查出來,並且翻讀一過。最後在2002年寫成了《哥白尼運行論研究與評注(初版與二版)》(An Annotated Census of Copernicu‘s De Revolutionibus)這樣一本深受學界讚賞的科學史兼書志學的專業著作。《追蹤哥白尼》則是該書副產品,類似電影的幕後故事(Inside story),記錄了這30年中,整個追尋探索的經過。
因為是“幕後故事”,所以此書充滿幕後傳奇(或說八卦)。值得一提的一點是,金格瑞契如願證明《天體運行論》絕非沒人要讀的一本書。他在全書最後痛快地大聲宣告:“(柯斯勒)大錯特錯!”歷史上擁有或讀過這本書的,包括聖徒、貴族、藏書狂、地痞流氓、音樂家、電影明星和醫界人士。現在殘存600多本的分佈,則遍及包括亞洲日本、中國、菲律賓在內的四大洲數十餘國家。相當程度上,說明了“私人藏書”對於文物保存的貢獻,以及天主教會對於知識傳播的助力和阻力。
更重要的是,透過天文學家收藏和眉批注記過的版本,金格瑞契追索出了“太陽中心論”從出現到被接受的漫長過程。一個“新典範”是如何先在一個小圈子中擴散蔓延,天文學家的手抄本如何在輾轉更迭中,形成一個“隱形學院”,攻防論辯造成危機,也逐漸形成共識,讓天主教會充分感受其威脅,最後不得不出面禁絕。而這已是從哥白尼(1473~1543)到克蔔勒(1571~1630)、伽利略(1564~1642),整整兩代人的事了。就此而言,金格瑞契不愧其專業,隱約呼應了著名科學史家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說法,《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影子微光閃現。
精彩程度不輸福爾摩斯探案
只是,就普通讀者而言,閱讀此書的最大樂趣,恐怕還是其中的偵探推理成分。看著哈佛老教授上法庭作證,侃侃而談如何判定善本書價,如何以其版本知識折服人,神乎其技地從書名頁的一個蠹蟲蛀孔中,立即看出古書歸屬,不免令人興致勃勃,拍案叫絕。再如跟隨很有些瘋魔的老教授遍游四大洲圖書館,報出“哈佛”名號,獨享尊榮,登門入室,親手碰觸一本又一本常人難得一見的珍本古籍,再從其批註筆跡中,解答出一個又一個的謎題,串連起點滴的線索,最後終於讓真相大白於世。其精彩之處,同樣不輸給福爾摩斯探案,甚至兼具“CSI犯罪現場”的刺激感。
“好書太多,時間太少”,尤其是在一個資訊爆炸,新書如潮湧現的時代裏,“什麼書值得一讀”確是一個大問題。“知識性”與“娛樂性”,往往是魚與熊掌,很難得兼,幸而包舉,肯定值得一讀——《追蹤哥白尼》正是這樣一本書,抽出時間讀一讀,肯定有收穫!
(本文作者是臺北書評人)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