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珠江文化系論》爲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最近集束出版了10本珠江文化系列叢書,統稱《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這是以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爲總主編的專家們,共同爲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奉獻的又一重大成果,是珠江文化研究會再次孕育的十顆璀璨明珠。
綜觀《十家文譚》,正如總主編黃偉宗教授在《總序》中所稱的“這是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在建設這立體文化工程中,向人們充分展示了珠江文化研究的“六大新收穫”。
一、創造了新方式
以黃偉宗教授爲領頭,以珠江文化研究會爲載體,以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和廣東省文史館爲依托,集合了廣東省卓有建樹的文化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文化美學家、詩學家和地方文化學家,整合了多學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家齊心協力,堅持不懈,以多學科立體交叉綜合研究的方式,分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對同一課題展開分析、研究、推斷、論證、歸納和總結,較快地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幷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這在日益强調自我、文人相輕仍存的今天,顯得尤其難能可貴。
所謂多學科立體交叉綜合研究的方式,就是不同學科、不同研究者之間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證、推斷,幷通過資源共享達到共同目的。同時,他們擯弃從理論到理論、爲研究而研究的方式,充分運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的有效方法,做到研究、開發融爲一體,學術、經濟有機結合。
從《珠江文化系論》中不難看出這種合作研究方式的優越性。比如對“海上敦煌”陽江“南海一號”的發現,對封開嶺南文化發祥地的定位等,就都融合了考古學家、地理學家的最新發現成果。
珠江文化研究會屢出碩果,也證明了他們所倡導的多學科立體交叉綜合研究的新方式是成功的,也爲今後開展大型文化研究創造了新的有效方式。
二、取得了新發現
從事珠江文化研究工作,注定了是要取得新發現的。在嶺南文化研究漸入佳境,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研究仍占主流的時候,黃偉宗教授率先提出開展珠江文化研究,以珠江文化延伸嶺南文化,幷將它擺到了與黃河、長江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無异于空谷足音,因此引來的注視、懷疑甚至非議,都在所難免。其實這也十分正常,因爲每一種新思想的誕生,它必然要經過爭鳴、碰撞和檢驗,才能爲廣大的人們所接受。
珠江文化要立足,要發展,要得到肯定和認同,關鍵是要拿出成果,尤其是有分量的成果。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們以課題爲紐帶,先後立項“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對接點研究”、“南江文化研究”等課題,組織專家、學者對相關的區域歷史、文化、風俗、文物等展開調查研究,核查論證,從而取得了許多新發現,有的還填補了該項研究的空白,有的拓展了新的研究領域。
在《珠江文化系論》中,對珠江文化研究的新發現都有精要的反映,對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現過程也有生動的記錄。如徐聞是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羅定江是古代的南江、南雄縣烏徑是古代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舜帝是珠江文化的始祖等發現,都是具有廣泛影響和深遠意義的,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將日益顯示。而在發現研究過程中的苦樂情懷,對所經歷地方人物的歷史定位,黃教授用他的另一副筆墨——文化散文,作了較爲獨特的釋放。如《澳門之“門”》《珠海之“珠”》《仁化丹霞》《樂昌樂音》《南雄雄根》等,以名解義,一語中的,意味深長。
三、開拓了新領域
攬觀已往的文化研究領域不難發現,多是孤軍作戰,或是單一學科的同仁單兵種作戰,顯得勢單力薄。遇到交叉學科,更會顯得難以下手,力不從心。特別是當今社會進入多元化,各種事物雖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但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混合,出現“混血兒”;學科研究也是一樣,邊沿化傾向漸成時尚,出現了不少的邊沿學科,涌現了“邊沿人”。要解决學術研究中的新問題,就必須集中多方力量,形成團隊,擰成合力,才能力克難關。
珠江文化研究會順應潮流,組建專業團隊,形成合力,在多學科立體交叉綜合研究上開了先河,幷把文化研究這一系統工程打造得有聲有色。《珠江文化研究叢書·十家文譚》就是他們交叉研究、綜合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也由此標志著珠江文化研究拓寬了一片新的無邊的領域。
在這個新領域裏,彰顯了綜合研究、交叉研究的强大威力。從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到現在還不足十五年,從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創立到現在還不到五年,關于珠江文化的聲音已傳到海內外,引起了包括世界科教文組織在內的有關團體的關注,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該領域的前沿性。
四、提出了新理論
關于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據司徒尚紀教授考證,最早是郭沫若;而有關開展珠江文化研究命題的提出,應首推黃偉宗教授。在黃教授一以貫之、持續不懈的研究、呼籲下,提出了不少的新理論,有的在文化界、理論界都是首創的。
如,對珠江文化特徵的認識、定位,認爲珠江文化是水文化、海洋文化,是更具有敏感性與浮動性幷駕、實效性與消遣性齊驅、競爭性與兼容性共存、大衆性與優越性互進、發展性與保守性相克的表徵;對海上絲綢之路、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的認證;對珠江文化源頭的尋根問祖,找出了始祖——舜帝、哲聖——惠能、詩聖——張九齡、文聖——梁啓超等,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以黃偉宗教授爲代表的致力于珠江文化研究的南方學人們,在對上述理論的發現和建設之中,只要做到了一件,也足可以立言立世,何况他們都一齊做到了。
五、創立了新體系
隨著珠江文化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有關珠江文化研究的成果也日益增多和日益完善:從第一輯較爲分散零星的《珠江文化叢書》到現在洋洋大觀的《十家文譚》演變中清楚表明,珠江文化的脉絡已逐漸明朗,珠江文化的理論建樹已由零散走向系統,已有個人見解趨向大家共識,大致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成型的特點也分見于個人的理論建構之中。
黃偉宗教授的理論發展軌迹就很有代表性。他從最初從事文學批評到文藝研究,從文藝研究到文學創作,從文學創作到文化研究……似乎之前的所有工作都是爲了今天的珠江文化研究而準備的。在他已出版的10多部著作之中,便有《創作方法史》《創作方法論》《文化與文學》《文藝辯證學》等,及至《珠江文化論》的出版,初步奠定了珠江文化的理論基石。現在,《珠江文化系論》的面世,進一步確立了珠江文化作爲一個理論體系的地位,完成了整個體系建立的前期準備工作,也使筆者此前提出的有關珠江文化學派即將誕生的預言找到了一個有力的支撑。
曆覽《珠江文化系論》,體系的味道特別濃烈。從分編“總體論”、“江河論”、“人物論”、“對接論”、“建設論”到“形象論”,有理論,有實踐;有抽象,有具象;有總論,有分論。點面結合,形神兼備。就是在單編之中,也體現了較好的完整性。如“江河論”,就囊括了有關南江、西江、北江和東江的研究論述;“人物論”,也網羅了有關珠江文化始祖、古代珠江文化哲聖、古代珠江文化詩聖、近代珠江文化詩聖、近代珠江文化文聖等的論說。
六、創建了新品牌
我們知道,一個産品的誕生必然要經歷一番的精心設計,而其從面世到成爲品牌、甚至是知名品牌,必然要經歷更多的打造和包裝。珠江文化也是一樣,在經歷了數番的鍛造、淬火之後,日益顯示出它的真金本色,以致人們談論起來也充滿期盼和敬意;珠江文化研究會,也憑藉廣大專家、領導的悉心呵護、專心經營,也逐步擦亮了這塊金字招牌,成爲了廣東建設文化大省中必不可少的一張名片,專家們也逐漸成爲了本土文化研究的一支生力軍。現在,海內外提出要與珠江文化研究會合作開展活動的意向時有發生,該學會也選擇了合適的夥伴開展了相關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同時,爲創建珠江文化立下汗馬功勞的黃偉宗教授等學者,也成爲了廣東文化無可置疑的杰出代表,是一個個文化含量十分高的著名品牌:如黃偉宗的文化學、周義的經濟學、洪三泰的詩學、譚元亨的客家文化學、司徒尚紀的地理學、張鎮洪的考古學、黃啓臣的歷史學、羅康寧的語言學和朱崇山、戴勝德的粵味文學等。如果用一個人來形容它們的話,《珠江文化系論》便是頭部,起總領全局、畫龍點睛的作用;《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海上絲路的研究開發》是其脖子,連接著頭部和身體,也聯結著各條神經;而《泛珠三角與珠江文化》《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粵語與珠江文化》《嶺南文化珠江來》《珠江詩雨》《珠江遠眺》《珠江流韵》等則是其有力的四肢,支撑起一個龐大的軀體。
誠然,在充分肯定《珠江文化系論》及其它幾本《十家文譚》所取得的成績及突破的時候,我們也不難看出它們同時存在的不足:比如作爲一個系統來說,還缺少一個更加嚴密的理論架構,還需要更多有血、有肉的深刻見解來豐富它,還可以對現有的文字進行“瘦身”、修飾。在大力彰顯珠江文化研究會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常懷謙遜之心,不斷尋找自身存在的薄弱環節;就是珠江文化學派形成之後,也更要以珠江文化所倡導的開放、博大的胸懷,容納和吸收其它學派的精髓,才能完善和充實自己;特別是現在仍處在初創、壯大階段,尤其需要吸納新鮮的空氣、補充新鮮的血液,急需招攬一批年輕才俊加盟,拓寬更多的研究領域,才能確保珠江文化研究會的活力和珠江文化的先進性。
(作者係陳昭慶 廣東教育雜志社副社長、《高中》雜志執行主編、副編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