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廣東有經濟,沒文化;廣東人講實惠,沒智慧。
有人歎息,廣東有的是錢財,缺少的是人才。
有人直言,廣東學人,散兵遊勇,沒有圈子,沒有學派,難成氣候。
……
作爲後學的我,也常常爲此困惑。歷數前賢,人才輩出: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博士,開一代風氣;康有爲、梁啓超先生,其文名佳作,振聾發聵,仿效至今;丘逢甲、屈大均、黃遵憲的詩作,常吟於口;詹天佑、馮如創新求索的精神,直逼雲霄……多少英雄事迹,縈繞於雲山珠水之間,撒播於嶺南江北。
我一直以生於南粵爲豪,以飲于珠江爲榮。我認爲,五嶺之南,珠江之畔,蘊蓄著太多太多的內涵,如每一塊石頭,每一滴水珠,都呈現著無邊的豐富多采,值得人們去觀賞、回味和深究。
中山大學著名教授黃偉宗先生,以敢爲人先的學者勇氣和智者風範,縱攬古今,旁徵博引,大膽設想,細心求證,爲我們尋找回許多有關珠江文化的珍貴貝殼,開闢了連通古今中外、嶺南珠江的文化通道,集結了一批有志於探尋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之路的勇者、智者,做出了一系列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迹。“珠江文化叢書”記載著他們探尋的軌迹。
我每次拜讀珠江文化叢書,心中總有一種親切感、神聖感;我每次聆聽黃偉宗教授有關珠江文化的滔滔雄論,總會有一種興奮自豪。我的直覺由衷地告知我:開展珠江文化研究,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大事,是足以青史留名、惠澤後代的好事。
黃偉宗教授思考的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他早已將此置之度外。他著迷的是珠江流域迷人的文化風景,深藏的人生奧妙玄機,對今人和後世的影響及作用。在他的眼裏,廣東以至珠江流域,無論是其昨天、今天,還是明天,都離不了珠江文化這種底蘊的浸潤;同時,它悠久的過去、廣闊的現在和深遠的未來,又已經或必將深深地積澱著這種珠江文化,豐富著它的內涵,並不斷充盈、不斷豐潤、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黃偉宗教授對珠江文化的研究中,他總是於細微處挖掘出真理和哲理,揭示出當時當地人們生存的狀態和境界。他對徐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考察,對封開粵人故地的考察,以至對舜的落難處——梧州的考察,都充滿了宏大的氣魄和精僻的見解;對珠江文化始祖——舜帝、珠江文化哲聖——惠能的研究、提升,可謂石破天驚,又合情合理。他甚至將今天人們生存的狀態和潛意識,讓珠江文化這根紅線與遙遠的歷史連綴起來,啟動了一條珠江,啟動了半部華夏文明史。
我深沈地理解黃偉宗教授對珠江文化研究樂此不疲的信心和勇氣。他曾私下裏對我說,研究珠江文化,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他學術研究的巔峰和總結。這大可以從他新出版的長篇宏制專著《珠江文化論》中得以證實。可以說,他前期所從事的文藝理論研究和後期進行的文藝作品創作,都是爲建這座珠江文化大廈培土夯基、添磚加瓦。今天,這座文化豐碑在時代呼喚建設文化大省的號角聲中,卓然而立,高蹈不群。
我探究的目光透過黃偉宗教授堅定的語氣和炯炯的眼神,我爲他深情地籲請各界重視開發珠江文化資源而鼓掌,爲他集聚了廣東大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孜孜以求研究珠江文化的熱誠所感動,更爲他和他的同仁們憑著自己的勇敢行爲和淵博學識取得的豐碩成果而高興。廣東學界太需要領軍之才,太需要風格鮮明、自成體系的不同學派了。黃偉宗教授無疑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並已成績斐然,世人公認,衆望所歸。他接受海內外傳媒有關珠江文化的訪談,都掀起波瀾,得到熱捧。在珠江文化研究會已經組織出版的“珠江文化叢書”中,黃啓臣主編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司徒尚紀的《珠江文化與史地研究》,洪三泰、譚元亨、戴勝德的《開海——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譚元亨、洪三泰、戴勝德、劉慕白的《千年國門——廣州,3000年不衰的古港》等著作,同黃偉宗的《珠江文化論》一樣,都是關於珠江文化的扛鼎之作,意義不凡。我堅信,由珠江文化研究會發起,高舉著珠江文化這面旗幟的學人,一定會將珠江文化發揚光大,有關珠江及其文化研究的著作層出不窮,將造就一批高素質、有影響的文化巨擎。在我們這個被稱爲缺少文化,而又最需要文化的時代前沿地帶,橫空出世,誕生一個名副其實的新學派——珠江文化學派。
這不僅僅是預言,更不會是戲言!
(作者係廣東教育雜誌社社長總編助理、副編審)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