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著名專家學者點評《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
http://www.CRNTT.com 2006-10-25 10:35:17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書影
中評社廣州訊/前不久,“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論壇暨《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 (編委會主任:省政府參事室主任、文史研究館館長、黨組書記周義,主編: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6年1月版)首發式在中共廣州市越秀區委會議廳隆重舉行。全套書十冊,共300餘萬字。這十本書是《珠江文化係論》 (黃偉宗)、 《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 (朱崇山)、 《海上絲路的研究開發》(周義)、《泛珠三角與珠江文化》(司徒尚紀)、《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 (黃啓臣)、《粵語與珠江文化》 (羅康寧)、《嶺南文化珠江來》 (張鎮洪)、 《珠江詩雨》 (洪三泰)、 《珠江遠眺》 (譚元亨)、 《珠江流韻》(戴勝德)。來自省市文化界、學術界、新聞界的專家學者70多人與會。著名學者張磊、管林、曾昭璿、陳忠烈、容觀瓊、葉春生等在論壇上熱烈發言,對這套叢書和整個珠江文化工程充分肯定,認爲這是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運用新方式,開拓新領域,提出新理論,初創新體系,爲建設文化大省打出新品牌,樹立了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形象。本文收集了部分專家學者對《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進行評論的一些觀點,供讀者參考。
周義(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黨組書記):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組織參事、館員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對全省各地以及周邊地區的文化景觀、文化遺址進行系統的調研,從多學科的角度聚焦珠江文化,從而啓動了“珠江文化工程”,並在考察研究的基礎上創立了“珠江文化”的理論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珠江文化的研究沒有停留在學術的層面上,而是從現實需要去追溯歷史,從實際情況去探究理論,不僅將多個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而且將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學術與藝術、研究與開發、文化與經濟、著述與規劃結合起來。作爲省政府參事、文史館館員,他們充分發揮“智力庫”的作用,以“直通車”的方式向省委、省政府領導提出了大量建議,受到省領導的重視和采納。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是珠江文化工程的最新成果,是“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的結晶,其特色有以下三點:一是《十家文譚》體現了全新的學術研究方法。該叢書從文化學、歷史學、經濟學、考古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十個學科的視角、方法,聚焦珠江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材料豐富,立論正確,論證充分,自成體系,相得益彰。二是《十家文譚》著眼點在於“文化”與“産業”的緊密關聯。該從書是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系統讀物。剖析珠江文化的成分和結構,確立珠江文化的歷史和定位,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和意義,描繪泛珠三角區域文化的發展規律和前景,提昇地方文化品味,談論文化轉變爲生産力的真知灼見,是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佳作。三是《十家文譚》具有把珠江文化推向世界的宏偉氣魄。該叢書以弘揚珠江文化爲宗旨,視野開闊,關注面廣,將珠江文化與世界水域文化相聯繫。這十本著作,既以不同的視角和途徑拓寬研究的空間,又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將研究對象透視和表現得更深刻、更豐富;既在學術上有新的觀點、新的發現,又在寫作方式上有新的創意、新的創造;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總體上的一致性。既體現了珠江文化研究會一貫堅持的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又體現了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作爲黨和政府“人才庫”、“智力庫”的優勢。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爲珠江文化叢書的問世提供了堅實的平臺。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號召,我們首創整合政府參事和文史館館員的力量,集中優勢支持地方文化建設.在文化大省的建設中,我們要採用“文化扶貧”的措施, “文化扶貧”的核心就是“扶人”、“扶智”、 “扶風尚”。解決貧困文化人們的自卑感、無助感和宿命感,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感召人、教育人、提高人的認識和覺悟。珠江文化研究會正是適應水流地域文化研究的時代需要,以研究弘揚珠江文化爲宗旨,在新形勢下,配合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的文化建設工作,調查研究,著書立説。珠江文化叢書的出版單位——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出版社,她立意弘揚珠江文化,獨具慧眼,積極配合《十家文譚》的編輯出版,以高效、優質的工作,向大家推出這套叢書,做得非常出色。
張磊(原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社會意義和學術意義,文化研究與政治、經濟相融合,符合時代潮流,頌揚了歷史上交流、和平、發展的主旋律。該叢書體現出多學科共同攻關、聯合研究的精神,呈現了全面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特色。
曾昭璿(全國地貌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教授):
《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包括了十個學科的老專家、親自成書,立“珠江文化工程”研究之偉業,集名家之力,共建“珠江文化工程”一項。計凡十家,此五六年來研究結晶。殊足爲文壇歌頌也。《泛珠三角與珠江文化》是我國近年少見“文化學”專著,本書可觀作者的成功道路,是一本創新型的書,殊可頌也。 《粵語與珠江文化》一書,可解餘之心結,因王、岑兩師之囑,得獲解決者焉。 (語言學者王力、岑祺祥曾大談廣州話的研究價值,並言粵人習此,實最佳人選。) 《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古港》的作者黃啓臣,幾十年精研,且亦已作周遊世界之旅,博覽古今中外名著,是亦創新之書,故須頌之。《嶺南文化珠江來》乃張鎮洪之力作。他的“中石器研究”、 “東海走廊”及他主辦之刊物及主持考古研究中心皆國內外知名之事也。《珠江流韻》對嶺南文化,地景風光,風俗習慣,嶺南亞派無不有精彩的記述。 《珠江遠眺》,南越風情,神州訪古,國外風光,文化感受,誠佳作也。 《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更廣述學者評介,對珠江文化的評述亦很有深度,是十家之言皆經典之作焉。
管林(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會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珠江文化係論》由總論到分論,由古至今,由抽象到具體,形成本書獨特的系統。縱的方面論述了珠江文化發展的五個時期:漢、唐宋、明、清末民初、改革開放以來,橫的方面論述了西江文化、北江文化、東江文化、南江文化,加強了理論性並填補丁某些空白,是一本有特色的珠江文化研究的系統論著。其特色有3點:第一,參閲歷史文獻與實地調查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第二,貫穿古爲今用,以文促經的思想脈絡。第三,從具體內容出發,採取多種寫作方法。綜觀全書,是一部研究珠江文化的力作。但書中有關容閎的定位、黃遵憲的生平事蹟,以及趙佗治理南越國的時間問題等仍值得商榷。
葉春生(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知識論述珠江文化,得出較精確實用的結論,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書中作者,匯集了我省一批優秀的作家、理論家,涵蓋文學、語言、歷史、地理、考古、人類、建築等學科,他們通過實地考察,從各個側面對珠江文化進行了描述,集中了許多具有獨到見解的論文。該文集反映了珠江文化工程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發展歷程,縮影了十多年來這班多學科專家努力的成果,體現了組織者海納百川的肚量,也是水文化研究的一個特色。這些成果對推動和實現廣東文化大省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國內外的影響日益彰顯。
容觀瓊(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教授):
《嶺南文化珠江來》收録了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爲著力解決嶺南文化的起源、中石器時代文化以及現代中國人起源等三大問題做出了貢獻。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努力擺脫傳統考古學中單純類型和地層學的束縛,主動引進年代學、地質學、古植物學、古動物學、地貌學、數學、統計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知識,深入認識人類文化生産與發展以及人種分化、農業起源和家畜飼養起源等問題,取得可喜成果。該書是把嶺南文化之源與珠江這條母親河之密切關係告訴大家最爲直接的一本書。
何楚熊(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讀了《珠江流韻》一書,有四個感覺:第一,大氣厚重。自然融入特定的歷史層面,融入作者對所敍事物人文層面的思考。第二,情感真摯感人,聯想豐富,詩意昂然。特別是第四輯中的許多篇章更是情懷濃烈。作品中不僅融入大量詩詞,而且敍述中直接以詩詞直抒情懷,這在散文中是少見的。第三,縱橫捭闔,藴涵的知識量相當豐厚。第四,文學語言的與衆不同。大量嫻熟地使用“四言”“五言”句式,使人有一種漢賦的韻味。該書語句短促,節奏明快,語感很爽,是情漫詩心,知淵筆底,粵味濃鬱的中華民族整體高度探尋珠江文化的獨物品格以及對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獨特貢獻。文章厚重,文采檏實中顯現深厚的文化學修養。
鄧國偉(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匯集了近十年來珠江文化研究會對廣東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對漢代徐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的考察和論證、 “南海1號”宋代沉船的考察和挖掘等,讓讀者對這些成果得到一覽無遺之便,認識和瞭解到研究珠江文化的意義。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得到重新認識廣東歷史文化的機會,廣東是海洋大省,有“海洋國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這是對只從中原的視覺來認識廣東的一個有力補充,對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也無疑是一個拓展。其研究的多面性和豐富性特點,也將有利於更準確地描述廣東的特殊歷史文化形態,理解廣東形成的個性特質和文化品格。對於研究廣東文化精神,發展廣東經濟,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大有幫助。
陳昭慶(廣東教育雜誌社副社長、副編審,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珠江文化係論》以多學科立體交叉綜合研究的方式,分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對同一課題展開分析、研究、推斷、論證、歸納和總結,充分運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的有效方法,做到研究、開放融爲一體,學術、經濟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出合作研究方式的優越,開拓了珠江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該書對珠江文化研究的發現都有精要的反映,對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現過程有生動的記録,提出不少新理論,有的在文化界、理論界都是首創的,珠江文化的理論建樹已走向系統,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創建了新品牌。
陳忠烈(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
《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古港》集合了作者許多學術精華而成。該書致力於探討漢唐以來至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珠江全流域以及廣東徐聞等出海港口的互動關係,在時間和空間等多維動態過程中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論述在珠江地域文化涵育下的廣東商人的文化特質和群體性格,指出他們取得功業的內在文化基因;突出展示廣東在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取得貿易全球化中心地位,探討廣東古港二千多年來長盛不衰的原因;海上絲綢之路所承載的不但是物質文明,還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