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金庸的劍橋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07-06-05 03:19:51 萬潤龍
2006年“十一”前夕,金庸先生離開香港返回英國,開始了他新一學年的讀書生涯。剛剛結束的暑假對金庸先生來説挺有意義,因爲這是他進劍橋大學就讀之後的第一個暑假。他在這個暑假裏過得忙而充實,一篇專論唐朝繼承法的論文終於讓他如期趕寫完成,這讓他很高興,因爲這是金庸先生在劍橋的主攻課程之一,他攻的就是唐代歷史。
自從2005年10月1日離開香港去英國,金庸先生已經當了整整一年的學生。去年此時,有人曾斷言金庸到劍橋讀博士不過是作秀,認定他不會堅持到底,但金庸先生以自己的行動否定了這些非議。過去一年,他謝絶了一切跟學業無關的應酬,專心致志地在劍橋讀書,而且讀得很愉快,是個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好學生”。
榮譽博士要當正式博士
年逾八旬的金庸先生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當即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關注。他緣何去劍橋讀博士?他在劍橋讀博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劍橋的老師同學又是如何看待金庸讀博?筆者通過采訪金庸及其老師朋友,瞭解到不少鮮爲人知的故事。
2005年4月11日筆者從金庸先生的秘書吴小姐處瞭解到,英國劍橋大學已經决定授予金庸先生榮譽文學博士的稱號。吴小姐同時告訴筆者:過一段時間,查先生(金庸本名查良鏞)要赴英國參加文學博士授予儀式。筆者隨即與金庸通了電話,金庸先生證實了以上消息,並告訴筆者:光有榮譽文學博士的稱號還不够,他將在劍橋大學歷史係正式攻讀博士學位,并且已經找好了劍橋大學著名的DavidMcMullen教授爲自己輔道。金庸説,當年自己修完大學學業時,正值國家戰事不斷,無法進一步深造,從而多年來深感自己學問不够,故希望在未來的兩年時間中能够静心讀書,修完歷史學博士課程,拿到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金庸告訴筆者,他到劍橋讀博士不是爲了賺錢和昇職,只爲充實知識和人格修養。
2005年6月22日,劍橋大學在道師學院舉行儀式,劍橋大學校監菲利浦親王親自向金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金庸在典禮上用英語作了演講,他激動地表示,自己從小就想在劍橋拿學位,這回夢想成真了!因爲金庸是獲得劍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的第一個中國人,所以學院特别爲他舉行了花園集會表示歡迎,並邀請了在劍橋大學的所有中國學生參加,金庸向來自中國的小師弟、小師妹們致辭説:我本來在浙江大學做教授,但我對學生們説,我没本事做你們的老師,不過是年紀大些,做你們的大師兄好了。如今劍橋大學收我做學生,我首先要删去我的教授頭衔。先進師門爲大,你們是師兄、師姐,我是師弟,以後請你們多多指教……金庸的謙和致辭博得了陣陣掌聲。
唯求學問静心讀書
2005年10月1日,金庸偕太太一起離開香港飛赴英國,開始了劍橋大學的讀博計劃。行前筆者再次與金庸通了電話,他告訴筆者,這次是持續學習,計劃用兩至三年時間,主要攻讀歷史,包括世界史、中國唐代史、歷史學等碩士和博士課程。爲了專心求學,他在讀博期間將謝絶一切與學業無關的社會活動邀請。
金庸就讀的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當年著名詩人沃兹沃斯、數學家亞當斯、計算機科學奠基人維爾克斯等名人,都曾在這裏求學過。
金庸到劍橋的那天,劍橋的中國學生們在草坪上爲他開了場武俠派對。人人穿着長袍馬褂,大家玩得十分瘋狂,一個穿着武術服裝的人還要求金庸在他背上簽名。
爲了方便學習,金庸夫婦在學校旁租住了一套住房。與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劍橋的住所顯得十分簡陋,他們甚至没有打算請保姆,只是請了一位意大利厨師解决一日三餐,以便能吃到意大利式的“中國菜”。金庸表示,既然到劍橋讀書,就應該像個讀書人,讀書生活應該過得清苦一些。
然而金庸畢竟是擁有3億讀者的名人,在劍橋的中國留學生中就有許多的金庸小説迷。因此金庸在上學途中常常會遇到中國留學生上前尊敬地向他打個招呼,希望金庸爲他題詞簽名或者合影留念,但金庸總會以自己是學生而拒絶在上學路上給别人簽名題詞,並説: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時可以給你們簽名(那種場合的金庸依舊是作家金庸)。他甚至謝絶記者采訪,他説:劍橋有很好的校風,學校不希望本校的學生浮躁張揚,自己既然來到這所高等學府就讀,就應該遵循學校的學風,唯求學問,静心讀書。
據曾去劍橋探望金庸的朋友描述:金庸每天斜背着一只書包,書包中裝着當天課堂中要用的書和資料。金庸一星期有兩次課,他去學校一次,老師來他住所一次,一次兩個鐘頭。除了讀書外,金庸還在牛津大學找了一份工作,他是學校漢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
金庸先生也有“分心”的例外:那是在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去世時,筆者通過查太太采訪了金庸。金庸先生對巴金這顆中國文壇巨星的隕落表示痛惜,並希望通過筆者和《文匯報》向巴金先生的家人表示哀悼。第二天下午,筆者就收到了金庸先生的悼念文稿《正直精神永爲激勵》。
充當半個古文老師
金庸先生與徐志摩先生是表兄弟,凑巧得很,詩人徐志摩曾經於1922年也在劍橋大學當過學生,徐志摩把對劍橋的傾心留在了他的經典詩篇《再别康橋》中。但金庸先生對徐志摩這位表兄的劍橋生活却不恭維。他認爲徐志摩在劍橋没有拿到畢業證書,却留下了不少逸聞軼事。在他描寫劍橋的詩文裏,常見的是草緑而很少聞到書香。
金庸的課並不多,每周兩次他從不缺課。他的唐代史道師DavidMcMullen教授是道地的“中國通”,不僅普通話説得好,尤其精通中國的歷史、文學和古漢語。與金庸先生一起上課的也有碩士班的同學,他們都比較年輕,有北京大學畢業的,有南開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很多,同時還有些韓國學生和英國學生。但韓國和英國的學生中文不是太好,有一次,McMullen教授上課時請大家完成古文句讀,即給古文點標點,這些外國學生對深奥的古文感到難懂,點句閲讀自然困難。有學生去向教授求助,教授就讓他們去問金庸,教授指着金庸説:“他可以當你們的半個老師。”每到這種時候,金庸便會露出孩童似的笑容,並爲同學指點起來。金庸不僅給同學指點古漢語,而且常常給同學講故事,故事講得十分生動。
金庸曾對比自己小差不多60歲的同學説:“我姓查,名良鏞,金庸是我的筆名。有人看我的小説,説我無所不知。其實,我不可能‘無所不知’;我只寫所知,不寫不知,非知不可,當去查書。我既然姓查,就要把握住這個‘查’字,用功讀書,化去這個‘庸’字。有人公開批評我學問不好,我相當重視,我唯一補救的辦法是讓自己的學問好一點。”這,或許就是金庸先生到劍橋就讀的真實原因。
也有人問金庸在劍橋大學讀到了什麽好書,金庸表示,讀到好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了英國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研究學問的方式,“中國人寫文章大致有個方向,高屋建瓴地寫,英國教授則要求寫文章每一句話都要有根據,要拿出證據,否則不成立,做學術必須有根有據。”
金庸還談到,自己當過記者也從過政,但没有真正的快樂。現在則感覺到自己學問太差。金庸表示。他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教授們聊天時發現,自己的水平和他們差得遠,就是與浙江大學的教授比也差得遠。金庸表示,自己真是希望有很好的學問。做學問可以自己得益,可以有快樂,學問不够則是自己人生的一大缺陷。
“雖然王朔先生説我是四大俗之一,我並不在乎,我寫通俗小説,俗字是免不了的。但是有人公開批評我學問不好,我就相當地重視了。學問不好是事實,唯一補救的辦法是令自己的學問好一點,不是好過别人,而是今天好過昨天的自己,只要自己用功,每天都可進步。”
金庸在劍橋的表現獲得了校方的好評。理查德校長表示,劍橋只招收最聰明的學生,不但要聰明,而且一定要十分有趣。劍橋的中國留學生是整個大學裏最有趣、最活躍的一群人。這群人裏給她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進入劍橋攻讀博士學位的金庸。“我們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頭衔,他還嫌不够,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子千裏迢迢跑到劍橋來讀博士!”
辦理多種入學證明
劍橋大學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學,每年招生人數不多,學位不到1000個,而申請人却通常有數萬人。金庸向劍橋大學提出攻讀博士的申請,劍橋大學開始没有同意。因爲校方已經向金庸授予榮譽博士稱號,榮譽博士比普通博士的學位高,但在金庸先生誠懇要求下,劍橋大學决定考慮他的要求,但金庸必須履行許多必要的入學手續。
出生證明: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呈交“出世紙”。但金庸先生出生時的1924年中國還没有“出世紙”制度,後來金庸先生在香港某律師行填寫了宣誓書,聲明自己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
大學證明:校方要求呈交初小、高小、初中、高中會考及大學的成績單,還有大學畢業證書等。這些東西金庸都没有,他只好呈交了大批榮譽博士、榮譽教授等證書,同時説明自己在上海念大學時適逢内戰時期,學校提早放假,證書自然没有。
語言證明:劍橋大學要求,入學者須有合格人士證明其能讀寫某種外語。於是,金庸就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 院長高亭爵士、劍橋大學DavidMc Mullen教授予以書面證明:金庸能讀、寫中國古文,並無困難。這兩封信由證明人直接寄往劍大研究生入學評審委員會。接下來的一關是英語,金庸是“外國學生”,必須證明他能聽、寫英文,通常辦法是考英國的雅思或美國的托福,但負責審核的教授們改請金庸提交一篇發表過的英文文章,金庸便交了一篇他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講香港回歸問題的英文文章。劍橋大學教授們的結論是:即便這篇文章不算很好,英語老式了一點,但用於念博士生課程已經合格了。由此,他的入學最終獲得教授們的全票通過。
經濟證明:金庸入學最後一關是必須證明申請人的經濟能力可以使他完成學業,金庸請英國銀行的總經理寫信,證明他的財務信用絶對良好。再請香港銀行家李國寶簽字保证,負責擔保金庸絶不拖欠學校一分一毫,金庸同時又提供了一張足够一年用度的英鎊現金支票作爲擔保。這次入學,金庸在申請上足足花了3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