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楊之光:靈性筆墨激蕩創新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07-07-27 03:52:19 張鵬
  採訪楊之光先生的地點是在他的家裏,追憶往事的過程中,他時而感慨時而微笑,不論對於曾經的磨難,還是如今的成就,他都顯得淡泊平靜。

  楊老特別強調藝術上的“創新”,因此他對於學生各自的發展從不干涉,他自己也不斷地在藝術道路上勇敢探索:旅居美國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筆墨豐富自由的美國和歐洲風情寫生,由於借鑒了西方的繪畫技巧,產生了特別的視覺效果;此後,他不用墨線勾勒,而只以彩墨染繪成了“沒骨女人體”系列,深受同行讚譽……

  儒雅的楊之光先生透露自己的處事原則只有兩個字:“忍”和“韌”。其實,創新活力也應該是這位元老藝術家的個性符號。

  愛“才”如命,盡心扶掖後來人

  記者:您主要的藝術成果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楊之光:早期的主題性創作、近期的人物肖像系列、舞蹈人物系列以及“沒骨女人體”系列作品是我最主要的幾種藝術成果。

  記者:我聽說有人對您的為人處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您很“小氣”,有人認為您非常慷慨大方,其中一定有什麼緣故吧?

  楊之光:說我“小氣”的人也不是沒有事實根據,比如我的畫筆、書、相機我就從來不肯借給別人使用,這些東西容易丟失或損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會大大影響我的工作、生活。

  說我慷慨的人自然知道我曾向國家捐贈了大量價值不菲的繪畫作品,也曾給予學生、年輕教師許多物質幫助。由他們議論去吧!我仍然會一如既往地“小氣”或慷慨。

  記者:很多學生都稱讚您非常愛才,據說,當年您為了挽留周彥生留校任教,曾稱呼他的太太為“嫂子”,您能談談相關情況嗎?

  楊之光:當時為了把周彥生留下來,我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到他家去了好幾次,為了做通他夫人的工作,甚至叫她這個學生的太太為“嫂子”,他們夫婦倆深受感動,周彥生最後終於答應留下來,後來成為廣州美院國畫系的教學骨幹力量。

  記者:我知道您和陳永鏘的師生情誼非常深厚,他對您非常敬重而且十分感激,能否講講其中的故事?

  楊之光:陳永鏘當年畢業時受某些謠言的影響,未能留校,我十分惋惜。一段時間裏,他躲在老家西樵山下,終日用酒精麻醉自己,我得知後十分著急,於是想了一個辦法來鼓勵他:讓我的女兒楊紅帶著一瓶洋酒和我寫的字條前去拜他為師。我的信任讓陳永鏘十分感動,事實證明我沒有看錯人,陳永鏘如今的名氣也不小了。

  突破傳統,異國他鄉創輝煌

  記者:您於1990年7月從廣州美術學院退休後,赴美國探望女兒,1992年3月才回到國內,有人評論說您在這一段時間的作品“有了美國色彩”,您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楊之光:這段旅居美國的日子是非常有收穫的,在藝術上,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異國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意識地借鑒學習了西方的一些繪畫技巧,使自己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更具表現力。

  當時我是在美國康州新倫敦城的格里菲斯藝術中心從事創作活動,與我一起工作的還有一位美國畫家和一位德國畫家。我們在藝術上的影響是相互的,他們的作品中後來出現了類似中國畫題款的長長一串字,在西方的油畫中有東方藝術的神韻讓人感覺很新奇。我也開始研究他們的油畫創作,領略西方油畫,注重背景,思考在光和色交織的背景中讓人物凸現、讓人物亮起來的奧秘。

  後來,我慢慢轉變自己固有的傳統觀念,嘗試著通過背景突出人物,再次尋求國畫色彩的改革與突破,當時畫了《傣族臘條舞》、《月光曲》、《反彈琵琶》等作品,效果非常好。

  有一次我去夏威夷采風,當地的景色和豐富的色彩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用國畫來表現美國的生活,就要大膽突破原來色彩運用的框框。

  那段時間,我先後創作了《鮮花盛開》、《歡樂的夏威夷》、《祈》、《美國的海岸》和《又是一個春天》等作品。在這批作品中,我遵循中國水墨的基本原則,始終以墨為主,將西方繪畫的光和色彩借鑒過來,融為一體,色彩豐富了,產生了一種極其鮮亮的視覺效果。有一位美國藝術家在參觀了這批新作後,認為我的畫“有了美國色彩”,這也是對我藝術探索的一種肯定。

  記者:聽您夫人說,當時您到美國之後,因為語言問題和生活自理能力差還鬧了不少笑話。

  楊之光:到了美國之後,我覺得自己應該積極去適應它,語言是必須闖的第一道難關。當時我在自己住的公寓的牆上,掛了許多寫著英文單詞的大紙,將所有我認為常用的單詞都寫在上面,畫畫之餘,口中念念有詞。這種強迫自學的結果是,一年之後,我已基本能用英文與人交談。

  說到我在美國鬧的笑話那就太多了,記得有一次我上市場想買新鮮的豬腳回來煲湯喝,沒想到買回來的竟然是醃了好久的鹹豬腳,我在煮湯時還特意加了一把鹽,鹹得發苦,簡直沒辦法吃。

  記者:您覺得美國公眾喜歡中國畫嗎?您在美國除了研究和創作之外,有沒有參加其他的活動?

  楊之光:許多美國公眾還是非常喜歡中國畫的,但相比之下法國的情況會更好一些。我曾先後到過美國各地作過幾十場有關中國畫藝術的演講,還與夫人鷗洋多次聯合在美國洛城等地舉辦畫展,參加當地華人社區的各種積極有益的活動。為了表彰我們夫婦倆在藝術上的成就,三藩市政府向我們頒發了榮譽及紀念金牌;加州州務卿余江月桂代表政府向我們頒發了榮譽獎狀,余江月桂還拜我為師,學習國畫。

  記者:您當時在美國的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可是您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呢?

  楊之光:我的藝術的根是在中國,出去“洋插隊”學習一些西方繪畫的技巧,開闊自己的眼界是有必要的,但如果長期呆下去,事業的發展很成問題。我如果繼續呆在美國也就是那樣了,事業上缺乏成就感,但中國的環境卻非常適宜我去做一些事情。

  勇攀高峰,老當益壯再創新

  記者:我看過您的那幅《九八英雄頌》的印刷品,非常具有想像力,充滿了澎湃的激情,您如果當時身處國外的話,能畫出同樣有震撼力的作品嗎?

  楊之光:我一直關注現實題材,深知自己感情的根和藝術的觸角始終紮在祖國這一片熱土之上。當時,抗洪前線的捷報頻傳,高建成等英雄人物的不斷湧現,讓我難以抑制心中創作的衝動。

  《九八英雄頌》是一幅巨幅畫作(144cm×182cm),我決定用沒骨法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用沒骨法來表現重大題材是史無前例的,畫好了對我一生的藝術成就而言不過是錦上添花,畫不好則可能被人譏笑為江郎才盡,萬幸的是我成功了——中國美術館決定收藏此畫,美國一家公司將此畫設計成紀念郵票向全世界發行,一些業內同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果我當時身處國外,恐怕很難畫出這幅作品。

  我走了一著險棋,開拓了自己藝術生涯的新境界。

  記者:您在藝術上一直保持著創新的活力,您覺得國畫的創新是否有一些原則需要遵守?

  楊之光:藝術是不能離開生活的,創新也要反映現實生活,傳統的好的東西不能丟掉,很難想像我們能在一個與傳統割裂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記者:行內專家都認為您的“沒骨女人體”是您在晚年的又一創作高峰的產物,遲軻先生也曾盛讚“楊之光所作人體速寫,常常含有某種耐人尋味的情趣和意境。它們的美質是健康純正的,是青春的贊曲,是生命之詩,是人類的花朵。”您當時是怎麼想到要創作這些作品的呢?

  楊之光: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劉曦林認為花鳥、山水畫者可以大器晚成,但人物畫家的創作高峰是在中青年時代。他甚至曾經問過我:“你作為一個人物畫家在晚年將如何走下去?”說實話,這種危機感早在20年前我就有了,為了攀登新的藝術高峰,我必須重新挑戰人生。

  用“沒骨法”畫女人體就是不用墨線勾勒,而只以彩墨染繪,它需要畫家在造型基礎、色彩基礎、筆墨功夫、書法功夫方面都頗具造詣,我自忖自己符合條件,於是開始重新摸索一種更具現代意味,又不脫離傳統法度的筆墨。我的這種探索具有拓荒的意義,當時確實引起了較大的轟動。

  人物簡介:

  楊之光,廣東揭西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前副院長,現為廣州美院教授,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擅長中國畫,尤其擅長畫人物肖像及舞蹈,兼長書法、篆刻、花鳥畫,並愛好詩詞與戲劇。作品多次在日本、義大利、法國、美國、加拿大和中國澳門、臺灣、香港展出。近年來還應邀赴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地講學。1954年創作的《一輩子第一回》獲“向科學文化進軍獎”;巨幅作品《雪夜送飯》獲1959年維也納“第7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作品《藏族賽馬冠軍》獲1985年“全國體育美術展覽”榮譽獎。1991年2月,獲美國紐約國際文化中心頒發的中國畫傑出成就獎;1993年獲美國加州及三藩市市政府榮譽獎;199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特為其頒發的“愛國義舉”獎狀。代表作有《石魯像》、《浴日圖》、《礦山新兵》、《兒子》、《九八英雄頌》等。著有《楊之光畫集》、《中國畫人物畫法》、《楊之光——當代藝術家畫庫》、《當代傑出畫家楊之光》等。

  1995~1998年間,他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共1200件作品分別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美術館及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市政府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內建立了“楊之光藝術館”。2000年9月,“楊之光美術中心”在廣州市番禺區正式落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