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古籍書店還有生機嗎?

http://www.CRNTT.com 2007-08-02 05:09:43 王麗瓊
  □當前的文化遺產熱和百家講壇掀起的國學熱,都對古籍書店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民間私家藏書活動持續爬坡,使越來越多的古籍善本得以挽救,給以線裝書為主要買賣對象的中國古舊書業注入新的生機;

  □拍賣使古籍善本過去感性模糊的文化價值在一次次出價和競拍中趨於現實、明瞭,為古舊書業迎來在消亡邊緣重生的機遇;

  考古業者、社會老年大學和藝術院校中都有大量古籍書店的潛在讀者群。

  中國古舊書業兩千多年來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曾經為古往今來的文人所矚目。在漫長的歲月裏,古舊書業盡力地搜尋、搶救古代史籍和文獻資料,使其得以跨朝越代保存至今。可以說,古舊書業是溝通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媒介,其作用是其他行業無法替代的。然而,受整個圖書市場不景氣的大氣候影響,近年來古舊書業的行情不容樂觀。從全國範圍來看,整個古舊圖書市場呈現萎縮趨勢,最直接的表現是,過去,每個省會城市或大城市幾乎都有一個古籍書店,現在,除北京、上海外,其他城市的古籍書店正在逐漸萎縮:有的搬離繁華商業地段,縮小營業面積;有的併入當地綜合性大書城中,成為一個專區或店中店;有的與新華書店合併;有的乾脆銷聲匿跡……進入全面萎縮期的古籍書店何去何從,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又一個問題。

  輝煌後的沉寂

  古籍書店是政府保護文化遺產政策的產物,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據瞭解,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大城市及文化基礎較好的中等城市大多開設有古籍書店,這些古籍書店曾經幾度輝煌,時至今日卻漸漸沉寂。

  武漢古籍書店的前身是江漢路書店古舊門市部,位於交通路上。自1956年成立後,以其品種全、品牌正、到貨快、舊書多而享有較高聲譽,經濟效益也頗為可觀。1960年,全市新華書店的工資都來自於這個門市部的收入。1985年,它正式改名為武漢古籍書店,輝煌的業績由此持續了整整6年。據書店職工陳建年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5萬元一套的《四庫全書》一口氣賣掉20多套,有一年書店的銷售額竟達到了300萬元,這個數字甚至對今天來說也是驚人的。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武漢古籍書店經營狀況日益萎縮,2000年併入江漢路新華書店後,專業特色逐漸湮沒。交通路上原有的門面,被一家速食店佔據了“半壁江山”,另外半邊則冷冷清清地銷售著半價書,昔日風光不再。作為一名老員工,陳建年伴隨著武漢古籍書店走過了從輝煌到黯淡的28個春夏秋冬,他家裏還保存著幾本當年厚厚的銷售記錄本,翻看時不由感慨良多。

  在長春市重慶路的繁華鬧市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長春古籍書店都是個“異數”。它的招牌古樸黝黑,一樓店面已租給其他商家,出入這裏的零星讀者,以中年人和耄耋老人居多,這一切,讓普通購物者很難留意到它的存在。據該店經理介紹,長春古籍書店隸屬于長春市新華書店,于1956年成立,原址在重慶路40號,1987年遷入現址。如今,樓下200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都已出租。當年全國每個省會的新華書店都設有古籍書店,如今古籍書店的數量在逐漸減少,有的乾脆與新華書店歸併為一家。在此情況下,長春古籍書店從古舊書的經營擴大到傳統文化書籍的經營,因為有信譽、有口碑,書店常接到周邊市縣甚至來自瀋陽、哈爾濱的訂書電話。

  讓許多深圳文化人至今記憶猶新的是,1991~1996年,位於深圳市國貿附近海豐苑的古籍書店曾盛極一時。古籍書店的老讀者劉甯回憶說,最令他心動的是古籍書店裏不僅有舊的平裝書,而且有線裝書。“記得當時線裝書共有四架,兩架是新版線裝書,兩架為舊線裝書。”1996年古籍書店併入深圳書城羅湖城,現已從店中店縮小為三樓的一個專櫃,古籍書種類銳減至幾百種,還有許多善本未能陳列擺放。對此,劉寧的感受是:“新的店堂比原先的小店寬闊了許多,書架低了,取書不再困難;間隔寬了,也不必擔心碰到別人,但古舊書少了,甚至沒有什麼書值得看。”原古籍書店老闆、現任深圳發行集團採購中心經理的于永凱告訴記者,當時的古籍書店是深圳唯一一家賣學術和古籍類書的書店。陳列的線裝書有上千部,有專門研究唐、宋、元、明、清等各代文史方面的書,都是從各地圖書館和民間搜羅來的。為何合併?於永凱只說當時“出於戰略上的考慮”。

  成都古籍書店的前身是中華書局,1956年公私合營,中華書局成為新華書店的古舊書門市部,更名為成都古籍書店。1980年代後,國家加強古籍圖書的整理出版,成都古籍書店逐漸轉向經營新版古籍,古舊書收售業務逐漸減少。1990年代中後期,古籍書店將一樓營業房出租他用,二樓書店已沒有多少線裝古籍。然後遷入新華書店四樓一個小角落,慘澹經營,幾度傳出關門的流言。

  古舊書業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教授徐雁認為,我國古舊書業目前正處在消亡邊緣重生的境地。他說,我國古舊書業本是應讀書人中很少一部分成員的特殊需要產生的,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古舊書業賴以生存的文化空氣已經非常稀薄。古舊書專家鄭寶瑞曾這樣概括古舊書業的現狀:“從量上看,古舊書業已難以成為行業;從質上看,也同樣處在由萎縮走向消亡的邊緣。”古舊書店大批倒閉或從市中心黃金地段搬走,在全國成為趨勢。

  在堅守中調整

  古籍書店發揮著交流調劑、拾遺補闕的作用,除了可以使賣書的、買書的和經營者三方共同受益外,還可以延續圖書生命,對保護文化遺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的文化遺產熱和百家講壇掀起的國學熱,都對古籍書店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民間私家藏書活動持續爬坡,雖然大多數收藏者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藏書的增值,但客觀上也使越來越多的古籍善本得以挽救,它們的版本價值、文物價值也為人所瞭解,這無疑給以線裝書為主要買賣對象的中國古舊書業注入新的生機。被古書收藏熱帶動,古籍善本的拍賣行業也日趨火爆。如今在京滬兩地的拍賣市場時常能看到以高價出手的古舊書。上海博古齋近兩年屢屢拍出高價,如乾隆年代的殿試卷,一份即拍出了6萬元,明代的《文獻通考》一本拍出10萬元。有關專家表示,拍賣使古籍善本過去感性模糊的文化價值在一次次出價和競拍中趨於現實、明瞭,為古舊書業迎來在消亡邊緣重生的機遇。

  此外,考古業者、社會老年大學和藝術院校中都有大量古籍書店的潛在讀者群。《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朱偉曾在其博客中感歎:“我每週都會到各家書店轉轉,最感歎的是現在古籍的新書越來越少,各地古籍書店都在萎縮。黃裳他們當年還可津津樂道地描寫到各地去淘古書,現在到哪里再有呢?”社會與讀者的需求決定了古舊書業的不可或缺,其市場大有潛力。如何調整定位,擺脫瀕於湮滅的窘境,在不斷變化的圖書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是目前仍在苦苦堅守的古籍書店經營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些古籍書店正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長春古籍書店成為當地繁華商業街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看看書架,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些讀者購書非來這裏不可:《古書版本鑒定》、《京劇臉譜》、《民間灶火臉譜》、《儺面具》、《中國古漆器》、《中國青銅器鑒賞》、《中國歷史紀年表》,甚至還有《太湖風雲記》等小人書……這些書,是很難在其他書店看到的。顯然,書店的“獨特”吸引了一批鐵杆讀者群,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讀者群。該店經理告訴記者,古籍書大多周轉較慢,大部頭的書一年也就能賣一兩套,卻得常年備貨,純做古籍書很難經營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書店經營了書畫社,承辦文化培訓、古畫寄賣等活動,同時銷售文房四寶,並在碑帖、篆刻、美術技法書、大畫冊等品種上進行了深入挖掘。“我們能走下來,走到今天,也是因為書畫社的支撐。”從外面看,古籍書店與長春書畫社的招牌並立。書畫社的招牌大,書店的招牌小,書畫社的招牌在上,向外伸展著,書店招牌在下,靜守著門面,二者似乎構成了對書店經營策略的富有寓意的昭示。

  有業內人士認為,書店的經營體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古舊書業從行業特徵來看是一個人文色彩很濃的行業,小型、靈活、分散的經營方式或許更有利於發揮其應有功能。另外,網路的發展和普及也為古籍書店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鑒。比如號稱全球最大的中文古舊書交易平臺的孔夫子舊書網,以其豐富的古舊書資訊和“線上拍賣”等新穎的形式,在讀者群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另外,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也是影響古籍書店發展的一大要素。近年來,懂行的老人退休了,新人又缺乏經驗,一些中青年人才大量流失,導致後繼乏人。所以,古籍書店要堅持下去,花大力氣發掘和培養人才也是必做的功課,只有積累了經驗,才能適應行業要求,否則連繁體字的訂單、目錄都看不懂,更無法迅速積累讀者的回饋,為備貨做準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