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陸天明:解讀歷史名人應有邊界

http://www.CRNTT.com 2007-08-03 05:26:49 陸天明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湧現了一大批具有創新意義的學術成果。然而,有一種不良傾向也值得警惕,那就是對歷史名人的肆意顛覆。本來早有定評的一些古代“偶像”,不斷從歷史塵埃中被扒拉出來“曝曬”,冠以“新形象”。先是有學者稱,大才子司馬相如劫財劫色,引來一片譁然;這幾天,又有一位文學博士語出驚人: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這位博士還專門著書,闡明觀點,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誠然,重新審評歷史名人名著,還原歷史人物真實,探究古典名著真諦,這本是學人的本職工作和職責所在;為了讓學術成果更好地走近大眾,採取一些通俗、有趣的解讀方式,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仔細分析他們的“新發現”,我看不到絲毫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看到的只有牽強附會和被無限誇大的隻言片語。

  為什麼有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地顛覆名人?我想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為了標新立異,行顛覆名人之事,成自己出名之實。你李白英名遠播古今中外,我偏偏把你說成是“古惑仔”,這樣的“創新”,誰做得來?我做得來!一時之間,賺足關注,一夜成名。

  二是吸引眼球,發筆“名人財”。翻看那位博士以前的著作,對李白的認識也並非如此無稽。但嚴謹的學術研究,可能遠沒有現在這樣吸引人。我不枉揣測,他也許是受了一些人一夜成名、其著作洛陽紙貴的啟發,故作驚人之語,實際上是在為他的新作鳴鑼開道。

  古代名人和古典名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對此,我們該做的是挖掘,是發揚,讓它們煥發出新的時代意義,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力量、思想源泉。顛覆名人是對文化的傷害,而如果傷害文化的是本來承擔著研究和傳承文化責任的學者,這該是怎樣的諷刺?

  所以說,學術界在解讀歷史名人和傳統文化時,追求趣味、通俗化,也應有邊界。肆意戲說、歪說,故作驚人之語,這是不該提倡的;不惜以傷害文化成就自己名利的做法,更是當刹。(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