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讀史熱催生史學泡沫 讀者真正愛看的是"表演"

http://www.CRNTT.com 2007-08-07 12:45:43
  二十七歲的小李和五十七歲的老李最近都迷上了“歷史”——小李可以趴在某網站的“煮酒論史”消磨一下午時光來看帖子,老李則雷打不動每天守著電視中的《百家講壇》,每每被問及,都是同樣的答案:“好看啊!” 

  小李和老李口中的“好看”,正是通俗歷史的正解——從閻崇年、易中天到當年明月,從《正說清朝十二帝》、《品三國》到《明朝那些事兒》,一股全民“讀史熱”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列也總是掛著這一類的讀物。

  按照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的解讀,聽史、讀史實際上是中國人的傳統。“"歷史"從來是中國大眾日常生活中娛樂消閒的重要部分,從曲藝說書,到戲劇小說,無不如此。”所以通俗歷史成為“休閒文化”,本身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而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錢文忠看來,當下這場“讀史熱”從某個角度來看已經演化成一種商業行為,買書消費的人更像是“粉絲”,其行為和追星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毋庸置疑,“消費歷史”的潮流已經從電視劇的“戲說”,向其他文化領域擴展——把“諾”叫“YES”,把“兵部尚書”叫“國防部長”,把“自薦信”叫“求職簡歷”,這些無傷大雅令人會心一笑的概念置換,讓冰冷的歷史驟然活泛有趣起來,讀歷史如同聽故事一般,確實讓人欲罷不能。 

  “但是,對於眼下的熱潮來說,通俗歷史僅僅有趣是不夠的”,此間著名文藝評論家朱大可表示,一方面是講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是基於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歷史的闡釋才能有效維繫下去。“目前流行的這種樣式很容易被市場所吞沒。因為市場是急功近利的,它會把這些作家毀掉,並製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 

  事實上,市場的功利已經不斷透過作品體現出來,從“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詩句推論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因為“冷月葬花魂”所以林黛玉是沉湖而死,歷史的考證成了書面的文字遊戲,趣味化地劍走偏鋒以致走火入魔,明顯有炒作化、娛樂化傾向。 

  一面是通俗類歷史讀物的熱銷,一面是傳統類學術史籍的乏人問津,“讀史熱”並未讓讀者真正愛上歷史;如朱大可所言,這種趣味性的歷史讀物一部分純粹是追求好玩,暢銷但不過是過眼雲煙、市場上的泡沫;他更希望通俗歷史的嘗試,能擺脫中國史學的傳統格局,好看也留得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