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收穫》成純文學堅韌的守望者

http://www.CRNTT.com 2007-08-07 04:49:14 舒晉瑜
  五十年執著變共識 純文學堅守更加堅毅 

  大型文學刊物《收穫》迎來了創刊50周年大喜。和所有的純文學刊物一樣,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收穫》面臨著發行量下降以及應對紙張等各種原材料漲價的種種問題。但是《收穫》的發行量一直維持在幾十萬冊;與所有的文學刊物不同,《收穫》自創刊到現在,沒有刊登過一次廣告,國家也沒有給過一分錢,但最高發行數高達100萬冊。 

  今年第4期《收穫》作為紀念特刊系列之一近期出版,主題是:致敬和傳承。第5期作為紀念特刊之二,主題是“向80年代致敬”,刊出不同年齡層次、80年代起步的實力派作家的作品,除遲子建、蘇童、格非、北村等專為《收穫》寫作的作品之外,還刊出作家的手跡。網路時代,作家們的書寫有著一份特殊的優雅,馮驥才、余華、莫言等寫了《收穫》50年感言。 

  紀念特刊目錄前是新增的一個印張,刊登了許多彌足珍貴的老照片和手跡,其中柯靈先生的手跡是:“生命就是不斷的考驗,考驗的終止,就是生命的僵化和衰歇。《收穫》是經過了考驗的。”經營好文學這一畝三分地 

  對於《收穫》最高發行數高達100萬冊,巴金曾說,這個現象不正常,《收穫》便主動下降發行數。副主編程永新說,事後證明巴金的感覺是對的。全民讀小說,大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都通過閱讀小說來瞭解,小說承擔著不應該承擔的責任。這輪文學熱退潮之後,人們的生活豐富了,文學退位到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 

  《人民文學》主編韓作榮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種文學刊物成為暢銷刊物,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更精微的消費品。在特殊時代,期刊承載的東西太多。現在文學回到本身,刊物也不會再承擔文學以外更多的東西。 

  純文學期刊經營文學的心態應該平靜下來,《十月》副主編寧肯認為競爭也還是保持在文學範圍內,在被劃定的範圍內做事情。還應該回到本位,在文學這塊一畝三分地上經營好。 

  評論家李敬澤認為,經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摸索,大家對文學期刊市場的前景有了一定的信心,不再像前幾年那樣一片黑暗,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還會回歸,文學期刊應該有自身的市場前景。“這種情況下,對我們的考驗,不再是花樣翻新,主要的、根本的還是要抓內容,真正提供能夠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高品質文學作品。這應該是大家主要努力的方向。”出路:舉新人推力作 

  《收穫》紀念特刊目錄上方,是巴金先生的手跡:“《收穫》是向青年作家開放的,已經發表過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還要發表青年作家的處女作。”這是巴金先生1979年答法國電視二台記者的採訪中的部分內容,在國內是首次發表。這也成了《收穫》一直以來的辦刊宗旨:它刊發了許多作家的處女作和成名作,成了新人亮相並為文壇矚目的最重要的舞臺。 

  這樣安排,是與《收穫》的主旨一脈相承的。程永新告訴記者,《收穫》一直傳承著扶持新人的宗旨,老一輩編輯家除了自己寫作外扶持了很多新人,因為文學總是應該有新人的加入。新時期以後,諶容的《人到中年》,新時期傷痕文學,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以及後來的張辛欣、余華、蘇童、格非等作家,都是從《收穫》開始走向文壇的。程永新說:“我看到王朔的《空中小姐》後,寫了封信給他,希望有好作品給《收穫》。他就將《頑主》寄了來。《頑主》最初叫《五花肉》,我們看了覺得書名與作品不太貼,他又想了幾個書名,後來改成《頑主》。之前王朔並不為文壇認知,這部作品發表後影響很大,評論界紛紛發表文章表示:“王朔這個人,以後要注意了。”而“向80年代致敬”的主題,也是傳承老編輯家們從五四以來的優良傳統,上世紀80年代是文壇的輝煌時刻。現在作家的寫作氛圍、心態和80年代都不能相比,80年代呈現出各種流派風格以及創作力和想像力的繁榮與活躍。 

  韓作榮談到,《人民文學》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不排除任何一種創作方式;從刊物整體來說,增強權威性。回到高水準,恢復、增強權威性。雖然從全國範圍講,文學期刊普遍陷入窘境,發行量嚴重萎縮,但《北京文學》執行主編楊曉升始終認為,萎縮的原因並非文學作品本身喪失了魅力,而是文學期刊普通缺乏真正吸引人、乃至震撼人心的文學作品。其根源一是作家的創作,二是文學期刊編輯的觀念,平庸的作品和平庸的刊物,自然不可能真正吸引讀者。真正能代表文學期刊未來發展方向的做法,只能是刊物影響力和發行量的不斷擴大。“打造中國文學月刊著名的市場品牌”一直是《北京文學》的目標,新世紀以來,該刊發行量連年上升、影響力不斷擴大,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說明《北京文學》的方向是對的。未來:還是要保持單純很多刊物不斷衍生子刊,或分成半月刊,或分成鄉村版、城市版,《收穫》最大的改變只是推出《收穫長篇小說增刊》。程永新解釋說,“細分市場不適合我們。文學本身也分化得厲害,有純文學,有流行的、暢銷的、網路的,多元格局確實豐富了讀者的精神生活,但弊端是價值標準比較混亂。這時候,《收穫》的文學價值是明確的、純粹的,面貌要保持單純。” 

  “完全不考慮市場是不可能的。但是《收穫》最後的選擇是:保留自己的風格,不降低標準。最主要的原因有一點:刊物風格和編輯風格已經合二為一。如果刊物變,編輯可能也會不喜歡。關鍵是保證內容,保持品質標準,讀者喜歡,就可以解決生存。”程永新說,《收穫》有三個不變:總體的辦刊方針不變,不論誰來做主編,也不會變;第二,文學需要新人,需要新鮮血液,這個原則也不變;第三,從雜誌本身來說,希望容納彙集國內甚至世界華人較高水準的作品,在這個前提下,再宣導多元性、豐富性。 

  程永新認為,刊物的穩定性非常重要,不能失去原來的特點。除了想方設法拿到好稿子外,還是以品質求生存和發展。如何讓刊物直接進入視野,好多人不讀書,這是大問題。文學刊物只能靠自己努力,只能通過和企業聯姻,尋求支持,把文學期刊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韓作榮認為,如何讓刊物直接進入視野是大問題。“刊物的穩定性非常重要,不能失去原來的特點。除了想方設法拿到好稿子外,還是以品質求生存和發展。文學刊物只能靠自己努力,通過和企業聯姻,尋求支持,把文學期刊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