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魯迅與金庸:較量其實早就開始

http://www.CRNTT.com 2007-08-17 04:38:35 劉宏偉
  北京9區縣的高中語文課本今年大換血,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替掉《阿Q正傳》,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替掉《陳煥生進城》,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則替掉《孔雀東南飛》……新的當代作品大量湧現,而不少傳統經典篇目則淡出視野。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甚至發出了“金庸取代魯迅”的擔憂。 

  金庸與魯迅的“較量”,其實早就開始了。在2004年的“中國十大熱門作家”榜單上,金庸排名第一,魯迅排名第四,不僅比不上金庸,甚至還在郭敬明和席絹的後頭呢。此榜當年也引發過爭議,但爭到最後不了了之,因為大家搞懂了,偉大與熱門沒有可比性,魯迅金庸根本不在同一級別。 

  現在,這種爭議又來了,擔憂又來了。由於“事發地”是高中課本,不是烏七八糟的榜單,因而爭論的聲音尤其大。爭議的核心是魯迅該不該走,金庸該不該來;擔憂的重點是經典的缺失會導致青年缺乏深刻,而媚俗的盛行會使人流於膚淺。 

  魯迅該不該走?郁達夫說,有了偉大人物出現,而不知道擁護愛戴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為了不當“奴隸”,我們也要擁護愛戴魯迅。所以,且不管魯迅著作中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單憑思想性一項,語文課本也不該放棄魯迅。 

  金庸該不該來?武俠小說,被稱作成人童話,歷來不被嚴肅作家所接受,就連狂放玩世如李敖,也絲毫不把武俠小說放在眼裏。語文課本責任重大,金庸小說之類的通俗讀物,按照常理是不該選入的。 

  魯迅不走,金庸不來,兩人井水不犯河水,本應相安無事。但在高中課堂上,卻經常出現奇怪的一幕:老師在講臺上說魯迅,學生在桌底下讀金庸——這是我個人的經歷,相信有這種經歷的人肯定不止我一個。幾年讀下來,魯迅的經典並未帶給我足夠的營養,相反,金庸古龍卻教給我不少作文的經驗——這是我個人的經驗,相信有這種經驗的人也不止我一個。 

  魯迅偉大,《阿Q正傳》經典。這種偉大與經典是中國的財富,是中國人的營養。但問題是,這種經典對於十五六歲的中學生來說是否必不可少?其中的養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我看未必。經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終生相隨,不是年輕時便能一蹴而就、完全洞曉的。未曾涉世的中學生讀魯迅,經常被神乎其神的講義搞蒙,解讀其文章像是庖丁解牛,又像是破譯密碼。而魯迅給人的印象,往往除了晦澀,就是深奧;除了激進,就是尖刻,完全是片面的,扭曲的,這顯然是一種誤讀。 

  與其深刻而被誤讀,倒不如膚淺而被理解的好。卡爾維諾說,我愛莫泊桑,因為他膚淺。魯迅自己也說,一條小溪,清澈見底,淺就淺吧,畢竟淺得坦白——倘是爛泥潭,誰知道它有多深呢?但是很不幸,從初中到高中,我們年年讀魯迅,魯迅卻經常像個“泥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寧願高中課本“放過”魯迅,乾脆把先生留給大學課本,或是社會這本“大書”。 

  對於課本選中金庸小說,我們也應該抱著寬容和開放的心態。既然人生總有膚淺的時候,我們何必硬著頭皮去“深刻”?不必視通俗為洪水猛獸,也不必把膚淺看成是墮落。更何況金庸小說也未必那麼不堪,據說“金學”研究目前聲勢頗大,而且研究的主力軍都是知名大學的教授呢。 

  別鎖住魯迅,也別遮罩金庸。人才都能不拘一格,課本文章何必死纏經典?在新版語文課本中,除了增加金庸余華小說,還多了一篇《新鮮的網路語言》。而就在昨天,教育部公佈了171個漢語新詞,包括前衛的“曬客”、“奔奔族”、“學術超男”等等。再聯繫起當前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火星文字”,似乎經典漸行漸遠,這個世界越來越陌生了。 

  其實不用慌張,“火星文字”只是用來玩的,輪到安身立命時,還是要靠歷經考驗的經典,不論是文章,還是詞語。別以為年輕人寫寫“火星文字”就會垮掉,其實他們心裏明白得很。就像一個小品演的,女兒“蔡明”用港臺腔對奶奶說:我要喝“冰水”。奶奶被搞糊塗了,爸爸“郭達”厲聲喝道:好好說話!“蔡明”立刻乖乖變回了北京味兒:涼白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