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明代描金珍本《古蘭經》填補寧夏回族文化空白

http://www.CRNTT.com 2007-08-21 05:29:39 莊電一
  “這本《古蘭經》珍品,見證了寧夏回族形成、發展的歷史!”最近,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館長雷潤澤以十分興奮的心情,向本報記者展示了他們剛剛獲得的重要贈品,並稱它將成為回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部彌足珍貴的《古蘭經》的捐贈者,是出生于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經學世家的關清錄。據他介紹,這套《古蘭經》是他家的傳家寶。傳到他爺爺手中時就已八代了,此前的情況尚不得而知。“文革”時“破四舊”,他家被查抄,大量書籍被燒。他的爺爺將這部《古蘭經》用塑膠布包好藏於灶台石板下面,才躲過劫難。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落實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老人打消了疑慮,才把秘藏了十餘年的《古蘭經》取出。在去世之前,老人向家裏人講述了這部《古蘭經》的流傳歷史。在對位於寧夏永寧縣境內的中華回鄉文化園進行了考察之後,關清錄認為:只有將這個傳家寶捐獻給這裏才能使它發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看到,由於有上油、著彩的壓模牛皮護封,這部歷經風雨、輾轉經過多人之手的《古蘭經》,依然完整。全書長26.6釐米、寬20釐米、厚6釐米,分作30卷。雖然是用高檔紙抄寫而成,但由於年代久遠,紙張老化、變脆,幾乎每頁的邊角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它的文物價值、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這部《古蘭經》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前面幾頁的邊框、空白處都有用金粉繪製的裝飾圖案。這其中既有花卉圖案,也有阿文圖案、幾何圖案,還有由幾種圖案混合的圖案,正文書體娟秀流暢,每頁均用金粉點描音標。記者看到,封皮內用漢字書寫了7個人的名字,名字前面兩字均為“吳登”,後面一字分別為“平、貴、有、寬、榜、蕭、成”七字。這些名字與這部《古蘭經》有何關係,現已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據悉,關清錄在此前曾請文物專家鑒定過,初步認定為明代善本。此前寧夏尚未發現過這麼早的《古蘭經》,中華回鄉文化園回族博物館現在雖然展出多部《古蘭經》,但都是清代以後的。不論是從年代還是從裝幀來看,都以這部《古蘭經》最為珍貴。雷潤澤告訴記者,他們將儘快組織專家對這部《古蘭經》進行鑒定並修復。(來源:《光明日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