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書情觀察 >> 詳細内容

北京地壇書市“舊書一條街”行情看漲

http://www.CRNTT.com 2007-11-23 12:39:46 趙王月
  在北京地壇書市設攤的“舊書一條街”備受讀者關注,雖然一本舊書開價動輒幾百上千,但不乏買主,開張僅三天,收入就已經超過10萬元。
   
   明刻版《荀子》成“鎮街之寶”
 
    “舊書買賣一般不說多少本,而說賣了多少錢。”昨天,據孔夫子舊書網業務經理趙愛軍初步估計,他們三天大約收入10萬元。雖然逛書市的平民老百姓居多,但真正的買主都是行家。“就是來撿漏的。”他說,這次帶來的書大概有兩萬多種,都不便宜,一般定價幾百元,如果是民國線裝書,則爲三四千。“明清的木刻版則會更高,我們這次帶來了2000多本,總價100多萬元。”至於“鎮街之寶”——六冊明朝時的木刻版《荀子》,用白綿紙印刷,完全沒有修補過,價格至少十萬元,足夠買輛小轎車了。儘管價格不菲,但趙愛軍表示,每個檔次的售出情況都比較平均,從幾百到幾千都不乏買主。   

   讀者看到自己舊藏後悔不叠 

    來撿漏的行家,多半是看中了舊書的升值潛力。趙愛軍說,這幾年舊書市場逐漸走熱,倒手就能翻倍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昨天有個人逛到我們攤上,拿起一本明代線裝的《王文公文抄》,隨手一翻,突然驚呼,這不就是我賣出去的那本嗎!”原來,這本書是他幾年前花3000多元收來的,後來以1萬元出手,本以爲夠賺了,沒曾想現在的賣主居然開價9.5萬,讓他後悔不叠。    


   不少善本孤品出自廢品堆     

  起舊書的來源,則更爲離奇。“這些舊書打哪兒來?說了都沒人相信,大多數都是撿廢品的收來的。”趙愛軍說,不少收廢品的,都到大學、科研機構門口“蹲點”,就爲了淘“寶貝”。行內最廣爲流傳的是,兩三年前,幾個收廢品的從某個研究所收了幾麻袋舊書,拿到潘家園,有懂行的人看了,給了他們十幾萬,全部“包圓”。這還沒完,潘家園的哥幾個拿到家裏挑挑揀揀,找出不少孤本,再倒手,現在竟然價格翻了六七倍,最後以七十多萬出售。“懂行的都知道,有的乾脆定幾個揀廢品的‘線人’,直接告訴他們要什麽書,這些收廢品的走街串巷,沒准就能從哪家的垃圾堆裏拾回來。”    

   舊書收藏不要盲目     

  據業內人士介紹,因爲“物以稀爲貴”,珍貴的古書每年能升值30%至40%左右。“現在升值空間最大的還是線裝古籍書,這需要一定的知識才行,如果是外行,對這個版本看不好也不行。”專家提醒,初入此圈的人千萬不要盲目進行古書投資,一定要先去市場上多瞭解行情,參考一下同類書籍的交易價格再出手。  

    魯迅殘本由200元賣到27萬元   

   地壇書市“舊書一條街”的火爆是目前舊書市場的一個縮影,也許大多數人想不到,故紙堆裏的淘金故事竟然比任何一隻股票、基金都更爲傳奇。一本以200元購來的魯迅《域外小說集》,在前天的海王村秋季拍賣會上,拍出27萬的高價。
     
  《域外小說集》是魯迅1909年從日本留學歸來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此書出版後分別在日本東京和上海出售發行,當時銷售情況並不太好,因此餘書便存放在上海寄售處。沒想到,寄售處後來不慎失火,書與書板全部化爲灰燼。因此,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成了魯迅發行量最少的一部著作,存世量僅爲數冊。據收藏者講,這本殘本最初以200元購來,拿到孔夫子網上拍賣,賣了2萬元。而新買主收購後,拿到4日的海王村2007年秋季拍賣會上,竟然拍出27萬元高價,淨賺了25萬!

  (來源:北京晨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