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誕辰103周年的紀念日。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舉辦“巴金的珍藏”展暨“中國的文人與中國的軍人”圖片展,懷念兩年前逝去的巴金先生,回顧他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巴金的珍藏”展出了巴金先生珍藏的作家信劄、贈書、字畫、部分作家手稿以及巴金與作家的合影近200件,這其中有許多現代文壇著名作家與巴金的通信,有巴金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的羅淑的譯稿、孫毓棠的詩稿,有年輕早逝的蕭紅的贈書……等等。這些書信、手稿跟隨著他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歷次政治運動的衝擊,巴金都沒有讓它們受到一點兒損害。他把文學和友情看得比生命還重。上世紀30年代,巴金與吳朗西等創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這時期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10集160冊,收集了魯迅的《故事新編》、茅盾的《路》及其他現代作家共80多人的作品,許多著名作家的處女作如曹禺的《雷雨》就是巴金慧眼識珠給出版的。廣大作家敬重他、愛戴他,與他結下了長久的友誼。此次展出的每一本書、每封信都見證了巴金與文學同人的深厚情誼。
“中國的文人與中國的軍人”展出的80幅圖片,是作家黃谷柳拍攝的以巴金為團長的中國作家藝術家赴朝慰問志願軍的歷史記錄。1952年3月,時年40餘歲的巴金先生率領17人的作家採訪組,來到了朝鮮,在戰火紛飛的前線度過了300多天,後來寫出了《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團圓》(後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等作品。中國文人與中國軍人在戰火中共處的日日夜夜,似乎很少見到圖片的呈現。黃谷柳既是採訪組的成員,又是兼職的攝影家。半個世紀後,黃谷柳的外孫女黃茵用外祖父留下的朝鮮戰地日記和照片,整理出版了紀實攝影文學(《1951-1953,中國的文人與中國的軍人——巴金與他的戰友在朝鮮前線》(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從中可感受中國知識份子“感時憂國”的偉大傳統。此書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