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艱巨而偉大的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06-09-08 10:00:15
  甚麼是統一,這也許是一個最易回答的問題,近乎是一個常識,它是一個民族的本能,一個國家的天職,幾乎是不容思考的問題。但這也許又是一個最不易回答的問題,這事關統一的好處、形式、主張、速度、結果等等,尤其是史無前例的“和平統一”,所以我在去年7月日本東京召開的全球華人反獨促統大會上的論文提出,統一是一個單純的使命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也許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它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而沒有把統一與中華民族整個復興大業聯繫在一起,充滿盲點,把它僅僅看成是一個簡單的使命而忽略了複雜的過程,把它當成單純的任務而忽略了島內社會、歷史、政治演變及國際社會干預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的觀念與政策還跟不上這種變化。正在我們焦慮與急躁之際,江澤民主席提出了推動統一的“八項主張”,指出“統一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隨後,錢其琛副總理又提出“臺灣與大陸同屬中國”說,從而奠定了“共同締造”的理論,這使我們對統一終於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一、統一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大凡近日來過中國大陸的人士,無不讚歎中國大陸近20年的巨大變化,驚歎臺灣與祖國大陸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臺灣政治經濟地位在迅速邊緣化,而祖國大陸卻成了亞洲經濟火車頭和世界大工廠,國運也越來越昌盛。這一切變化都是遵循鄧小平改革開放國策,走發展之路的結果。中國第三代領導也堅持“發展”二字,發展是中國頭等大事,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我們雖然走了20年發展之路,也充分享受到發展與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但我們有些同志對這個方針的理解還是不夠的,尤其對“對外不當頭”、對統一採用“和平統一”方式這兩個與改革開放同時誕生的方針的理解更是滯後與不足,還常常認為“不該再韜光養晦”了,或“打完了臺灣再建設現代化”,對鄧小平“六條主張”與江澤民“八項主張”的認識實在不足,在決定國家發展主次問題上,欠缺全局觀念。尤其對鄧小平確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50年不變,因為我們實現現代化起碼要50年時間,對鄧小平的這個大哲思想我們的認識更是不深。 
    
  江澤民指出,中國人在21世紀有三大任務,一是完成中國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二是推進和平與發展,與各國走共同發展之路;三是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統一大業是三大任務之一,但不是淩駕於其他任務之上的孤立使命。這三大任務是有機聯繫的,國家不統一,現代化將受制於人;沒有現代化與強大的國力,統一是一句空話;不能維護世界與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中國也沒有和平與發展;不能與臺灣走共同發展之路,統一就失去載體,也就拖不住臺灣;不能拖住臺灣,和平統一就會失去機會……。 
   
  可見把中國自己事情做好是關鍵,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影響統一的三大因素中(國際因素、島內因素、國內因素)國內因素應是最重要因素。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統一就易,中國更加繁榮文明民主,對國際影響力越大,統一就順。統一不是制度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但沒有一個良好制度,統一就會失去魅力,台獨也會有口實。統一已不完全是一個簡單的理想與抽象的國家利益,而必須與現實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結合,只有建立起一個更大的利益市場,讓臺灣民眾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統一的好處,將“對抗思維”改變為“融合思維”,統一才有生命力。因此要穩住臺灣,首先要穩住自己。要充分理解臺灣民眾求安定求發展的願望,與臺灣民眾走共同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現代化偉大進程,就是兩岸共同發展的載體,通過中國現代化,使兩岸在中華民族的共同振興過程中,相互整合,互相融合,創造出一條統一之路。屆時,任何統獨製造的清規戒律,都將變得無足輕重。 
   
  近百年來,中國人孜孜追求民族復興,企圖洗雪百年屈辱,但一次次失敗,始終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破壞和左右傾路線的干擾,直到近二十年才走上了一條強國富民之道。然而,臺灣問題又考驗我們是否要通過戰爭來完成統一,是否甘願冒倒退與制裁的危險,是否願意用喪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換取臺灣解放。這需要中國人的大智慧,這也事關全球華人華僑的百年夙願與現實利益,需要我們用大格局大胸懷來解決。統一雖是中國的家務事,但全世界都在看中國用甚麼辦法統一,這事關中國的前途與命運,事關中國的形象。事實證明,臺灣問題並非是我們的包袱,而是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動力,中國現代化也為中國統一找到了載體。 
   
  二、統一是兩岸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 
   
  甚麼是統一?有人說是一個追求,有人說是一個目標,有人說是一個手段,我說這是一個分分合合的過程。 
   
  按《辭海》解釋:“統一是國家由一個中央政府統治,沒有地方割據。”這應該說是傳統的統一方式,即用武力解放另一方來實現主權的完整。而如今的統一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就不是這樣簡單的統一,而是相互融合。 
   
  為甚麼我要這樣講,理由如此。 
   
  人們對統一提出了一百多種模式,但概括起來是四種: 
   
  一是“一國一制”。即將對方統一到我一邊,也就是武力統一,是去解放對方,這恐怕有違鄧小平“誰也不吃掉誰”的宗旨,難以得到對方擁護,也難取得國際認同,非到對方逼得我方沒有退路是不宜提倡的。 
   
  二是“一中各表”。即雙方採用“各自表述”方式承認一個中國,“一中各表”,既可表述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可表述“九二精神”……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各自表述的文字遊戲,永遠不會有交集,也永遠不會有統一。 
   
  三是“邦聯、聯邦”。這是中國從來沒有採用過的國體,僅僅為了臺灣問題,冒險將偌大的國家由單一國體改變為邦聯或聯邦國體,其風險與不穩定對13億同胞是禍是福難測,誰敢冒此風險。 
   
  四是“共同發展、共同締造”。採取兩岸平等談判,走共同發展道路,相互融合,共創繁榮,互相雙贏,共議統一,共同締造一個更完美更富強更文明更民主的新中國,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雙方都是統一的主人,不存在誰來統一誰,誰來吃掉誰,也不存在“賣台”與“賣中”,雙方平等協商,共創統一的中國。這既符合廣大臺胞求安定求發展之民意,也符合大陸同胞的根本利益,更符合全球華人與華僑的利益與願望,這模式顯然比其他模式更合理,更有生命力,更值得提倡。 
   
  事實證明,兩岸十多年火熱的人員交往,文化交流,經濟交融,統一已始於我們的足下,並為我們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東西德在統一前並沒有這麼多交流交往基礎,因此統一後就有許多問題出現;南北朝鮮雖不存在國家認同危機,且能從政治談判著手,但缺乏民間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因此統一進程艱難。兩岸目前在經濟融合上都有強烈要求,民進黨上臺後也不得不調整“戒急用忍”政策,作出了唯一的一次讓步。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已超過20%,大陸接受臺灣投資達700多億美元,成了大陸第三大境外投資來源。隨著兩岸加入WTO,東盟10國與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港澳與大陸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臺灣同胞國民待遇與公民權的落實,兩岸相互融合乃至兩岸自由貿易區的興建,兩岸共同市場的出現,兩岸誰也離不開誰的局面一定也會出現。再則,隨著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完善,執政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實,反腐倡廉的推進,統一學說的與日俱進……,祖國大陸對臺灣的吸引力與向心力也會日益加大,兩岸在政治上走向對話與談判是誰也阻擋不住的。於是,統一就在雙方共同建設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找到光榮歸宿,兩岸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得到統一,這統一不是一個簡單的日期,而是一個逐步、漸進、互融的過程,這是誰也阻擋不住的! 
   
  三、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要依靠臺灣民眾的覺醒 
   
  目前,兩岸關係呈現出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即經貿熱、人員交往旺、文化交流頻,而政治關係緊張、政治人物對立、主權認同裂痕加大,若以前者觀察統一,可謂統一已經開始,若以後者觀察統一,可謂統一越來越渺茫。 
   
  怎麼看當前兩岸關係成了一個焦點問題,不同的判斷勢必引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必須釐清這種關係,建立起一種共識,推動反獨促統大業的深入。 
   
  我認為對臺灣“去中國化”與“獨立建國”的危險是決不可低估的。李登輝執政伊始,就走上了一條去中國化的獨立建國道路,民進党上臺陳水扁執政後,更是明目張膽地宣佈臺灣已是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就叫中華民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臺灣事實上一天天在走向國家化,無論護照加蓋“臺灣”二字,還是修改敎科書,無數動作、行為、語言都在挑釁一個中國,今日臺灣也幾乎無人不稱臺灣為“我國”,國家化觀念日益氾濫。民眾的國家觀念是要求有一個身份,要求大陸在統一前承認中華民國沒有消亡,要求對他們選出的領導人予以正視。他們無意用中華民國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與台獨分子追求“兩個中國”是有本質區別的。而臺灣民眾正當願望卻變成台獨分子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口實,並不惜後果地去挑戰一個中國,拿臺灣2300萬民眾生命作賭注,威脅著中國的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兩岸政治裂痕也越來越深。因此,反分裂鬥爭依然十分嚴峻與必要。 
   
  但另一邊是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兩岸經貿、文化、人員交流的持續升溫,開始形成一個相互依賴和融合的利益市場。在臺灣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經濟收入多的、年齡輕的、收看大陸新聞多的……對中國的認同率也越高。中國的強盛與進步,在臺灣產生的政治張力也在擴大與發酵,與“去中國化”的台獨勢力形成二股影響力。今日之臺灣,較之當年李登輝一統天下,已明顯形成旗鼓相當的兩股勢力,一股勢力明確的不接受李登輝主張並將他清除出党,形成了“泛藍軍”,一股勢力依然繼承李登輝路線,這就是“泛綠軍”。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臺灣民眾覺醒的開始。沒有臺灣民眾的覺醒,不能從善擇流,不能辨別禍福,一切外因也就代替不了內因,統一還將路漫漫。 
   
  當然,外因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全球華人華僑反獨促統的聲勢,祖國大陸進一步的發展,更實事求是的調整對台政策,正視臺灣民眾正當的願望,更好地做好週邊國家支持統一的工作,乃至做好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工作,讓他們國民也理解與支援我們正義的統一事業,建立起一個有利於統一的國際平臺,並形成一個更大的兩岸利益市場,使兩岸融合的張力在島內高於去中國化的張力,推動臺灣民眾的進一步覺醒,讓他們感受到統一的好處,摒棄臺灣獨立與對抗一中的錯誤,這才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 
   
  我們既不能把兩岸關係看得一團漆黑與毫無希望,也不能把兩岸關係看得一片歡騰與毫無憂慮,更不能把兩岸關係說成“水到渠成”,似乎是一種不必努力的必然趨勢。我們應把統一看成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這個責任只有在中國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過程中才能得到實現。時間在我們一邊,也在台獨一邊,只有真正的寄希望于臺灣同胞,努力爭取臺灣同胞對我們政策的認同,爭取分分秒秒的時間,我們才能贏得明天,才能實現統一的宏願。 
   
  (寫於2002年1月1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