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府文化的奇葩——粤謳

  粤謳,也有人稱越謳,别稱解心,是清中晚期到民國中期盛行於廣府民係地區的一種曲藝、通俗文學。粤謳是中國通俗文學歷史上曾經璀璨一時的奇葩。從它各個時期的作品及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廣府文化的一些特性。

  廣府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參見拙著《廣府文化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具備着嶺南文化的各種特性,如創新性、大衆性、遠儒性、重商性、兼容性、實用性等。這些特性,我們在粤謳中也可體現到一部分。

   一、從民間中來,到民間中去

  粤俗好歌,古已揚名。粤歌載於古籍有“越謳”一種。記載最早的越謳作者是西漢孝惠帝時的張買。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詩語》中記及:“而孝惠時,南海人張買侍游苑池,鼓棹爲越謳,時切諷諫。”張買唱的越謳是怎樣的曲調?古籍中未記載。不過,張買的越謳能上達皇帝,大概在廣東文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文人創制獨特的曲種便想到以粤謳爲名(古代“粤”“越”相通,故也有人寫爲越謳)。一般説粤謳起源於民間,揚名則起自仿作的文人。

  最早創作出粤謳作品的是馮詢、招子庸,邱夢旗、温汝適、李長榮等文士亦有參詳。嘉慶道光年間,這一班文士常游於珠江,在花艇上聽曲飲酒、談詩論文。偶聽得珠娘(艇上歌女)將舊曲變調演唱,頗有新意,但詞多俚鄙。馮詢、招子庸遂在民間演唱變調的基礎上加以點正,並創作新曲詞,命歌女演唱,果然令聽衆贊賞,於是定名爲粤謳。以後,粤謳越作越多,逐漸在粤方言區流行起來。此情大概與粤語流行歌於上世紀80年代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流行的情况差不多。這些粤謳,從其音調看,是從明末清初盛行的鹹水歌、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等説唱曲藝基礎上,融合了北方民間説唱“子弟歌”和“南詞”之長,創制出的新曲藝品種;從其文辭看,是在韵文的基礎上,大量使用粤方言,加上感嘆襯字、音韵押尾,形成地方特色濃郁、通俗易懂的民間方言文學新品種。起初藝人演唱粤謳,用琵琶和音,後來以揚琴或二胡伴奏。粤謳節拍獨特,一小節有一板七叮(眼),節奏緩慢,旋律沉鬱,長於抒情。

  不過,粤謳當時不過是“流行歌”的地位,正統文人、道學先生是對之不屑的。因此,粤謳創始人之一的詩人馮詢,後來當官時便把自己創作的粤謳全部銷燬,不留一字。這一來,倒讓大膽朝通俗文學路子走的招子庸揚名中外了——馮詢没有留下作品故當代一些介紹粤謳的書籍只提招子庸。

  招子庸(1786~1847),字銘山,南海横沙鄉(今屬廣州白雲區)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曾在山東濰縣等地做過幾任知縣,頗有政聲。後因收用逃犯被指控致罷官,回鄉後放蕩不羈。他長於詩畫,精通音律。也許他有感於宋代柳永的詞在民間歌壇廣爲流傳,遂不辭多寫詞情雙美的粤謳。道光八年(1828),廣州西關澄天閣刻印出版招子庸的《粤謳》,全書有序及12篇題詞,收有粤謳作品97題、121首。此書流行於廣府民係地區,在歌壇廣爲傳唱。曾任香港總督的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在1904年把《粤謳》譯成英文,改名《廣州情歌》,介紹到歐洲。他認爲《粤謳》與希伯萊民歌具有同樣不朽的價值。後來葡萄牙人庇山也把它譯爲葡萄牙文,介紹到歐美各國。當代文學研究專家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説:“其最早的大膽的從事於把民歌輸入文壇的工作者”,“在道光間僅有招子庸而已”;“《粤謳》爲招子庸所作,只有一捲,而好語如珠,即不懂粤語者讀之,也爲之神移。”

  《粤謳》中幾乎全是寫男女間的感情,其中多寫妓女的可憐身世與感情波折。書中第一首爲《解心事》,流傳甚廣,故粤謳又稱“解心”,當代粤曲以粤謳曲調作曲牌也稱爲“解心腔”。此曲被鄭振鐸先生稱爲“格言詩”,當中確有一些警世之句。曲雲:

  心各有事,總要解脱爲先。心事唔(不)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苦係愁到不堪,真係惡算。總好過官門地獄,更重哀憐。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唔使(不用)自怨。心能自解,真正係樂境無邊。苦係解到唔(不)解得通,就講過陰騭(德)個便(那方面)。唉,凡事檢點,積善心唔(不)險。你睇(看)遠報在來生,近報在目前。

  這些曲化勸世文雖然並不新鮮,却能使不少小市民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暫解愁懷,故大受民衆歡迎,成了粤謳的早期代表作。

  招子庸另一首粤謳代表作《吊秋喜》,則以情動人,且看其中幾句悼妓女秋喜的:

  泉路茫茫,你雙脚又咁(這樣)細。黄泉無客店,問你向乜誰(誰人)栖?青山白骨唔(不)知憑誰祭?衰楊殘月空聽個(那)只杜鵑啼!未必有個知心來共(爲)你擲紙(意爲祭奠),清明空恨個(那)頁紙錢飛。

  由於此曲語淺情深,故廣爲傳唱。清末名詩人黄遵憲有詩雲:“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間竹最魂銷。”當代鄭振鐸評道:“《吊秋喜》是一篇凄楚的抒情的東西。據説秋喜實有其人,是一個妓女,子庸曾眷戀之。像《吊秋喜》這樣温厚多情的情詩,在從前很少見到。”

  招子庸筆下的粤謳多是風花雪月、纏綿哀婉之詞,題材範圍比較狹窄。這與粤謳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大有關係。粤謳流傳於歌壇,當時社會矛盾尚不尖鋭,平民喜聽情愛之曲,故粤謳自多此作。清代《續修南海縣誌》記粤謳的流傳時道:“一時平康百裏,譜人笙歌,雖‘羌笛春風’、‘渭城朝雨’,未能或先也。”也許,這是廣府文化商業性的反映吧?只要文化市場需要,謳歌情愛的粤謳便越來越多。由此想到上世紀80年代中珠三角一帶迅速流傳粤語流行歌曲的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更應該看到,招子庸的粤謳作品主流有着反封建正統的特點(以前研究粤謳者少有人提及)。替妓女鳴冤叫屈,是儒家正統思想所不耻的,而這些作品能在廣府民係地區廣爲流傳,也可見廣府文化的遠儒性。  

  二、介入社會,直麵人生  

  然而,當社會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激烈的時候,廣府文化的創新性、鬥争性也就在粤謳中反映出來了。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後,便有文人利用粤謳這種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反映現實鬥争。粤謳開始跳出個人情愛的天地介入社會、直麵人生,産生創新性的作品。

  鴉片戰争時期留存下來的粤謳作品,有燕喜堂鈔本《新解心》。這雖是殘存的手鈔本,僅有20餘頁,作者燕喜堂也未知是何許人,但有《顛地鬼》、《義律鬼》等作品揭露了外國侵略者的醜態,表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雄氣慨。另一首《頌林制軍》以幽默的筆調歌頌林則徐、人木三分地鞭撻官場中的投降派。而《盲怨》、《人會死》、《人話怕死》等作品,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廣大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請看揭露、譴責貧富懸殊的《人話怕死》:

  人話(説)怕死,我見死極爲高。哪知此生托生勞(指人生的艱難勞碌),一死就死到唔知(不知道)、連鬼都不做,免今做鬼又在此處來撈(過日子)。我睇(看)破陰陽生死個(那)條路,至(最)好在官家名宦都係死别生扶。生一日在陽臺鄉(人間)一日受苦,黄泉得到,唔(不)做個的(那些)再世功夫(指再轉世爲人)。若係閻王點化我上陽間做,我就同去斷(决斷)到好,字字登明部(指寫清楚):我要壽長過彭祖,富貴過葉、伍、潘、盧(當時廣州的四大富商家族)。

  此外,據説還有一本1901年出版的、署名香迷子(真實姓名及事迹無可查考)編撰的《再粤謳》,收有作品68首。遺憾是筆者未看過有關資料,不敢妄評。不過,從燕喜堂的《新解心》來看,這段時期的粤謳已開始以慷慨悲壯之情代替早期的纏綿緋側了。自道光末年起,粤謳在歌壇已没有那麽流行,幸而隨着光緒年簡報刊漸多,粤謳作品得以不斷出現於報刊的諧部(副刊)上。報刊成了粤謳流傳的媒體,反映了廣府文化的創新性。文人們以粤謳的舊形式寫進新内容,使粤謳從多以口頭傳唱變作多以文字流傳。晚清反封建專制王朝的民主革命運動興起後,革命者利用粤謳這個民間方言文學的形式,大力鼓吹革命,向群衆宣傳革命的道理,使粤謳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同盟會機關報《中國日報》及其特刊《中國旬報》,首辟“鼓吹録”專欄,刊登反帝反封建的粤謳,使這種過去爲正統文人鄙視的方言文學,登上了政治舞臺。以後各進步報刊,如《新小説》、《時事畫報》、《廣東日報》等,亦刊登不少粤謳作品。知名作者有廖恩燾(下文介紹)、黄魯逸、鄭貫公、王心帆、楊肖歐、陳詩仲、黄軒胄、何劍士、潘澤民、宋季緝、衛滄海等。此時的粤謳作品戰鬥性之高、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也可説其内容已起了質的變化,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請看一曲《血》(作者不詳,刊於1904年農曆十月初六某報上):

  血一個字,提起就心愁;虧我熱血盈腔,唱粤謳。你試睇嚇(看一下)凉血物(指没有民族血性之人)既是咁(這麽)多,好似牛馬走。任佢(它,指清朝統治者)敲煎膏血,不以爲仇。眼見得滿族咁(這麽)肥,皇漢又咁瘦;地皮刮盡,血滿神州。有等(人,指愛國志士)想得把血來流,將國救。都話(説)誓擲頭顱,换自由。點估(怎料)血既流了咁(這麽)多,天總不就(助)。唉,真正醜,泪珠常滿袖。血呀,做乜(爲什麽)你怦怦欲動呢,在我心頭! 

  同盟會會員、知名報人鄭貫公在香港創辦《有所謂報》時,以“仍舊”爲筆名寫了不少新粤謳。如《真正係苦》、《多情曲》、《須要頂硬》、《好孩兒》等,在反對朝廷與美國續簽苛待華工條約的運動(慣稱拒約運動)中,起了震聾發聵的作用。如一曲《中秋餅》,反映了在支持拒約運動而扺制美貨時廣州餅食業拒用美國麵粉的義舉(刊於1905年農曆八月十一日)。

  著名革命者黄魯逸也以“老逸”、“魯一”爲筆名寫過不少粤謳,他的作品較含蓄,較有文采。如一曲《踏青》揭發統治者鏟光地皮(貪污斂財)、含蓄地宣傳革命:

  茫茫一片地,春去又春還。既有春風到,因何草不生?四圍坐下,草都冇(没有)多條。君呀,踏青呢(這)件事,乜(爲什麽)你重(還)把我相邀?凡事要實行,唔好(不要)白叫(空喊),况且我近來心事,又至(最)怕俾個的嘢(給那些東西)來撩。見着草都唔(不)生,就憐到自己不肖。如今眼泪,重(還)有幾多飄?只有你一個在我身邊,唔(不)够把我照料。點(怎麽)得了?罷咯(了),我都情願春閨長日,獨坐無聊。

  此期間的粤謳,還有一批批判封建文化、鞭撻迷信風俗、宣傳辦新學、讚頌新思想、提倡民主自由的作品,如《剪辮》、《觀音誕》、《唔好去賭》、《哭科學》、《辦報》、《演説》、《郎既愛國》、《自由鐘》、《復民權》等。這些作品皆有强烈的時代氣息、啓發民智的政治特點,起了宣傳群衆、鼓舞人民鬥争的作用。

   三、直刺官府、敢諷最高統治者

  清末,一些佚名作者寫的粤謳更具戰鬥性。這些作品直刺官府,乃至最高統治者清太后慈禧。如1904年農曆五月廿日某報刊登的《買古琴》,諷刺慈禧借賀壽之機搜刮民脂民膏、兩廣總督岑春煊爲邀寵而獻古琴。曲雲:

  佢(她)有佢慨(的)拜壽,使乜(用不着)你咁(這麽)擔心。民膏浪擲,買得一架古時琴。你獻媚朝家(指慈禧)都唔使咁甚(不用這麽過分),未必古時音樂,勝過於今。况且慶典一場,來請客飲,唔通(難道)鑼鼓都要到廣東尋?此事自有廷臣,來認責任。做乜(爲什麽)你别樣唔(不)憂,只記得八音?或者你想用亡國之音,嚟(來)攪嚇(搗亂一下)佢(她)個(那)晝寢,等佢(她)留心時事,知道嚇(一下)大禍將臨。你地(們)用意咁(這樣)深,真係(是)惡審(意爲難判斷是非)。唉,唔在(不用)問,大扺見我漢人獨立期將近,想着他日空城弄假(以諸葛亮擺空城計退司馬懿之典喻清王朝末日將臨而故作鎮定),嚇退個的(那些)彈雨槍林(指革命黨起義)。

  而1905年農曆六月初八發表的《相只一個》,更是直斥慈禧。此曲有感於慈禧請荷蘭畫師畫像,唱道:

  相只一個,點(怎)好畫咁(這麽)多回?筆下無情(暗指閻王點生死簿之筆),會把你命摧!畫畫嚇(多畫一下)呢(這)個顔容,就唔(便不)見得可愛。分明在紙上,會老起番來(老了起來)。大扺人到晚年,心就曉悔,想嚇(一下)十年前事,有幾件唔(不)該。似箭光陰,你話(説)留得幾耐(多久)!生滿一頭白發,令得人呆。想到無聊,惟有下泪。唉,愁係(是)似海,重(還)慌(怕)但(它)添寫入内,帶住(着)幾分憔悴呀,就係(是)死咯(了)亦有(無)人陪。

  粤謳作者對慈禧尚敢不敬,更遑論諷刺官府了。《放膽去做》、《鬱嚇話查辦》、《有勢唔好恃盡》等一批粤謳,更是把官府駡得狗血淋頭。請看《官咁大》(登於1905年農曆十一月十九):

  官咁(這樣)大,重駛(還要)借總督招牌!個的(那些)嚇人手段,都練到好精乖。緝捕有乜(没什麽)精神,點(怎)似去討債。藉端落(下)手,就夾硬拉埋(强行捕捉定罪)。恃住(着)係官兵,隨便亂踩(踐踏)。話聲(説一聲)唔(不)肯啫(吧),就話(説)你抗拒官差。嚇到但(他)肯寫單(指答應交錢),何等爽快。講乜(説什麽)“保商”兩個字,總要我妙計安排。近日官場慨(的)行爲,真正可怪,如果係殷商富户,咪個立亂行街(勿隨便上街)。唉,點(怎)樣解?官場會勒派!從古話(説)貪官污吏,重(還)慘加(厲害過)狼豺。

  此外,還有歌頌民主革命起義的《黄花影》、《女英雄》、《英雄泪》、《舒泪眼》等。這些鋒芒畢露的粤謳登於報上,當然令封建統治者暴跳如雷,這也是當時進步報刊被官府勒令停刊的原因之一。只是進步報人在報刊被封後,隨即换一個報刊名再辦,潑辣的粤謳亦照登。雖然這些如匕首投槍的粤謳的作者真姓名没有留下來,但却可見廣府文化鬥争性的一斑。

   四、從口頭演唱轉到文字傳播

  從民國初年起,粤謳由於腔調緩慢簡單,在歌壇傳唱已風光不再(被粤曲取而代之)。但它作爲民間通俗文學,地位却不斷上昇。民國成立後,報刊上刊登粤謳仍有增無减,可見粤謳仍有生命力。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革命潮流也促進了粤謳的發展。當時省港澳的報刊副刊均不斷刊登粤謳,内容也繼承了反帝反封建的優良傳統。如《偷聲嘆》、《唔肯就罷》等一批作品皆有鋒芒。20年代初,廖恩燾又寫了不少有影響的粤謳,還結集出版。

  廖恩燾(1865~1953),字鳳舒,號懺庵。惠陽人,廖仲愷胞兄。曾任清朝及民國北洋政府駐古巴、朝鮮、日本及美國的使節。他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的岳父。廖恩燾工於詩詞,喜寫粤語方言詩,所作的粤謳也膾炙人口。早在清末時,他就以珠海夢餘生爲筆名,寫了20多首名爲“新解心”的粤謳,刊於樑啓超主辦的《新小説》上。樑啓超十分贊賞他的粤謳,譽之爲“絶世妙文”。廖的粤謳融人新思想、新知識,褒正義,貶邪惡,頗有影響。如一曲《珠江月》,既寫了作者撰粤謳的初衷,也抒發了愛國情懷,曲雲:

  珠江月,照住船頭。你坐在船頭,聽我唱句粤謳。人地唱個的(那些)粤謳,都重(還)係舊;我就把新名詞譜出,替你散嚇(一下)個的(那些)蝶怨蜂愁。你聽到個陣(那時)款款深情,就算你係鐵石心腸,亦都會仰天來搔嚇首;捨得我銅琶鐵笛,重怕唔(還怕不)唤得起你敵愾同仇!只爲我中國淪亡,四萬萬同胞問邊(哪)一個來救?等到瓜分時候,個陣(那時)就任你邊個(誰)都要作佢(他,指帝國主義)慨(的)馬牛。你睇(看)我咁(這麽)好河山如錦綉,做乜(爲什麽)都冇(没有)個英雄獨立,撞一嚇(下)鐘嚟(來)唱一嚇自由。我百粤雄圖,自來都稱富有。論起天時形勢,就有蒼梧西首,更環帶着碧海東流。雲貴汀漳,都連接在左右;就係長江一帶,亦係天然畫就慨鴻溝。只恨無人把干坤重新結構,趁呢陣(此時)群龍世界,便成就個戰國春秋。唉,咪(不要)守舊,睇一下人地歐洲與及美洲,虧我心血常如鬥,莫只望新亭泣楚囚。硬要把虎嘯龍吟,换一片婆心佛口;口頭禪語,便唱出一串珠喉。等到你鈞天醉夢醒來後,好共(和)你唾壺擊碎咯,細話從頭。

  1924年,廣州出版了珠海夢餘生(廖恩燾)的《新粤謳解心》,收入作者1921~1923年寫的103篇作品。此書由政要唐紹儀題寫書名,有廖仲愷等多位名人的題詞。廖仲愷題的是讚頌粤謳的詞《金縷曲》:

  諷世依盲瞽,一聲聲,街談巷語,渾然成趣。香草美人知何托?歌哭憑君聽取。問覆瓿文章幾許?瓦缶繁弦齊競響,繞樑間,三日猶難去。聆粤謳,勝金縷。曲終奚必周郎顧?且傳來蠻音鴃舌,痴兒騃女。廿四橋簫吹明月,那扺低吟清賦,怕莫解天涯悽苦!手抱琵琶遮半面,觸傷心豈獨商人婦。珠海夜,漫如故。

  《新粤謳解心》的作品特點是較多運用方言、引用地方諺語,有濃烈的鄉土氣息,頗有藝術感染力。如寫於1921年的、勸人戒鴉片煙毒癮的《鴉片煙》,以形象傳神的文辭警戒世人,頗有教育作用。同年寫的《杜鵑啼》,用曲折隱喻手法,召唤人們覺醒奮鬥,可説情真意切而又藝術氣息濃厚;另一首《人真正係惡做》,則以幽默的文筆直刺軍閥給人民帶來灾難。1923年寫的《走馬燈》,諷刺軍閥上臺如走馬燈般兒戲;《洋貨咁貴》則揭露北洋政府在帝國主義面前奴顔婢膝……

  廖恩燾的《新粤謳解心》是繼招子庸《粤謳》後,至今僅見的一部正式出版的、完整的個人作品專集。正如蔡琦的題詞所咏:“百年格調紉銘山(招子庸字銘山),幾歷紅羊劫未殘。好是廣陵遺散後,再留妙曲在人間。”此書的出版,標誌着粤謳從口頭演唱轉向文字傳播的變化。粤謳曲調節奏緩慢,演唱已難充分反映昂揚向上的韵味,而文字的表現,則可免曲調的不足,於是群衆更喜歡看,而不是聽。從這個變化也可體現出廣府文化的兼容性、實用性。

    五、宣傳革命,接近工農 

  20年代中期,雖然新文學運動已興起,但粤謳這個傳統形式仍爲廣大群衆所喜愛,繼續不斷出現了報刊上。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隨着工農運動的發展,粤謳創作也出現新變——變得更加接近大衆更有戰鬥性。誰想得到,當初囿於個人小圈子的抒情方言説唱文學,竟會變得如此直白與慷慨激昂,並形成聲勢。其實,這也是廣府文化靈活性與富於變化等特點的反映。

  當時,廣州的進步報刊,如省港罷工委員會機關刊物《工人之路特號》等,不斷刊登有鮮明政治觀點與强烈戰鬥性的粤謳。内容包括讚頌工農運動、北伐戰争,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乃至宣傳馬列主義與中國共産黨的主張。此時的粤謳作者有英俊、凌少然、麥國威、達人、吴瑞珍、黄智偉、師盔、冼文光等,多是從事工農運動的文化工作者。他們的作品今天讀起來仍覺熱血奮張。如刊登於1925年12月23日《工人之路特號》上的《心有恨》(作者不詳):

  心有恨,訴向人知。連年戰争,點(怎)得休息片時?可恨軍閥逞兇,真正不是,殘殺同胞,威福兼施。但(他)所倚靠,還有帝國主義,接濟錢糧,但就操縱自如。所以軍閥只争地盤,唔(不)理國事,任人宰割,重(還)蠢過只猪。叫聲同胞起來,莫過(不要)甽住(睡熟),雄聲一吼,顯我醒獅。國民革命慨潮流,同胞呀,大家都要參與!掃平群妖咯,切莫延遲。

   此外,麥國威的《沙基流血》、冼文光的《愁與恨》、凌少然的《我的貧富懸殊觀》以及《牙鷹》等一批粤謳,皆是令人難忘的作品。

  這段時期的粤謳,格調昂揚,鋒芒畢露,是結合政治鬥争的“快餐文化”。雖然多數缺乏精巧的搆思,文采稍遜,從藝術角度看顯得較粗糙,有些甚至流於口號化,但其對時代的貢獻是永留史册的。   

   六、粤謳的歷史地位永留史册

  自20年代後期起,新文學的小説、散文、新詩漸成氣候,受到大衆的歡迎。於是,粤謳逐漸少見。以後,只作爲一種曲牌(又稱“解心腔”),偶爾見於粤曲(或粤劇唱詞)的演唱中。然而,當我們回顧粤謳的歷史時,不應忘記它曾是嶺南廣府民係地區反帝反封建的文學武器,是盛開於祖國南方大地上的一株文藝奇葩。

  對粤謳深有研究的冼玉清教授生前曾指出:“粤謳的社會價值,即在於它能反映當時現實的生活的鬥争,成爲時代的史詩。而它的藝術價值,即在於它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淺顯形象的比喻、跌宕悠揚的聲調,表達了人們的生活與鬥争。”(《粤謳與晚清政治》)這個評價用於粵謳整個歷史也是恰當的。

  筆者認爲,粤謳從招子庸奠定基礎至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的接近工農,盡管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與内容,但始終不變的是爲廣大群衆所喜聞樂見。招子庸作品的反封建正統,鴉片戰争時期作品的反侵略諷官府,辛亥革命前夕作品的直刺貪官昏主,五四運動前後作品的號召反帝反軍閥,大革命時期作品的讚頌工農革命運動,皆是粤謳的主流,皆與廣大群衆息息相關,皆真實地記録了中國近、現代歷史。因此,粤謳在中國俗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會磨滅,而研究廣府文化也應進一步對粤謳作深刻的研究。對粤謳消亡的原因,在進一步研究中無疑也會使我們産生某些感悟。

  (作者:龔伯洪,廣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