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歷史名將南宋兵部尚書王道夫

  廣州,這座有着22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人杰地靈,英雄輩出。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在南宋時代,就曾出現過一位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一起英勇抗元壯烈犧牲的人物,他就是王道夫。而有關王道夫的其人其事,史書裏語焉不詳。我是他的後裔二十二世孫,經多年的調查研究,現把初步的結果向大家作一報告,敬請批評指正。

  王道夫,番禺(現廣州市天河區車陂)人,字以行,號見雷。出生南宋理平二年(1235年),咸淳四年(1268年)進士,任連山尉。由於“有保民驅寇功”,得到度宗皇帝親筆御旨嘉勉,並賜以金鑄碗盤,自此王道夫的才略聞名朝野。〔1〕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攻陷京城臨安,宋恭宗皇帝投降並被擄北上。但是,南宋軍民的抗元鬥争並没有結束。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的領導下,悲壯激烈地繼續展開。

  當時,南宋大臣擁立趙昰爲帝,護送前往南方繼續抗元。元軍兵分三路追擊宋軍,攻勢凌厲,難以阻擋。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王道夫置個人和家族之安危於不顧,積極支持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的抗元鬥争。與父(迪功郎、朝奉大夫)王三顧,長子(知縣、文林郎)王應孫,次子(翰林學士)王壽孫等父子叔侄一行耗盡家財來招兵買馬組織力量,奮起勤王,起兵響應文天祥的戰鬥,並與制置使凌震各將兵馬互爲犄角,抗擊元兵,投身參與被認爲是“中國軍事史所僅見,即在世界戰争史上亦罕有”〔2〕前後達三年之久的廣州城的四次争奪戰。特别是元軍在景炎二年(1277年)11月,第三次進攻廣州城,守城的將領爲狀元張鎮孫,奮力扺禦,但終不敵,被元兵攻陷(另有一説爲投降獻城)。元兵攻入後,大肆屠殺,實行夷城,使城池盡毁。面對元軍的燒殺搶掠毁城滅族,激起南宋軍民無比悲痛和憤怒。此時文天祥收復了惠州,王道夫乘此聲勢,組織軍民浴血奮戰,幾經激烈艱苦的戰鬥,終於在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再次收復廣州城。爲此得到端宗下詔嘉奬:“敬於事上,忠於謀國,緬惟純誠,深用咨嘆”。〔3〕同年四月,王道夫臨危受命,被加封爲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在六月廣州被提昇爲翔龍府。

  在南宋王朝大量的城池失守,宋將士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的惡劣形勢下,王道夫深知廣州城的重要,假如失陷,則等於打開門户,元兵即可全力圍攻南宋的行宫所在地——崖山。於是,王道夫與軍民一道堅守陣地,保衛廣州城達九個多月。十月,元蒙古、漢軍數道並進,元將張弘範率戰船由海道襲擊漳州、潮州、惠州;元將李恒率騎兵由梅嶺從陸路襲擊廣州,十一月到達清遠。面對敵人强大的快速部隊來侵犯,王道夫與軍民英勇扺抗,寧死不屈,爲保衛城池,同元軍展開血戰。但因兵力懸殊,宋軍終於不敵,於景炎三年(1278年)閏十一月,元軍第四次攻入廣州城。王道夫百折不撓,不畏强敵,繼續組織軍民抗擊元軍。在十二月,王道夫再度反攻,並與元將李恒再戰,力戰數天,宋軍傷亡殆盡,廣州再次爲元軍所佔領。(文天祥曾作詩高度評價了廣州戰役之事)〔4〕王道夫兵敗退走廣東新會崖山,與陸秀夫、張世杰一道繼續抗戰。當時,文天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不幸被俘。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帶領元兵由潮陽乘戰船追擊至新會崖山,在崖山之南海面與集結於崖門水道的宋軍相遇對峙。不久,元將李恒也率軍從廣州來會合,佔領崖山之北。一場被稱爲中國古代四大海戰之一的新會崖門海戰,拉開了序幕。宋太傅派遣文英率領步兵參加戰鬥,王道夫則率領漁民的蛋船迎擊,同元將李恒相遇,經過激烈的慘戰,王道夫身負重傷而敗退。

  二月初六,元軍一南一北對崖山夾攻,由旦至暮攻打不停,宋軍雖然南北受敵,仍殊死迎戰,但終因敵軍太强大,宋將士都疲憊不堪,不能再戰,各軍大潰敗。陸秀夫見大勢已去,盛裝朝服,負帝昺投海而死。王道夫歷經奮戰,傷痕纍累,無力再戰,亦知大勢已去,事已不可爲,寧死不降元,亦隨之蹈海,以軀殉國,終年僅四十五歲。

  王道夫犧牲後,屍首難尋,其部下及親人只好秘密將其衣冠葬於番禺茭塘司員崗南岸山(現屬番禺南村鎮員崗村)。其妻一品夫人顔氏(傳説爲皇帝之侄女)死後也葬在其附近的員崗金甌寺右的金橘子園内(現屬番禺南村鎮陳邊村)。

  其長子應孫兵敗後,“痛君之亡國,哀父殉節”,非常悲憤,誓不降元,後飲恨而卒。在現天河區柯木塱,還保留有他與夫人的合葬墓,在其先後刻印的三塊墓銘上,記載着這段悲痛的歷史。 

  其次子壽孫隱居於番禺玉堂村(現屬番禺沙頭鎮南雙玉村)。有關的文物有待勘查。

  其孫龍溪,在祖父和父親爲國殉職後,他“守先公忠國之訓,不仕於元”,並秘密組織民兵準備反元,事泄後,舉家隱居於家鄉番禺縣鹿步司永泰鄉(現車陂)。回家鄉後,他爲家鄉的建設爲村民的福祉盡心盡力,得到了村民的擁護和愛戴,把流經該村中心的河流以他的名字命名爲龍溪河,將該村原名永泰村改名爲龍溪村。〔5〕在300多年後的1684年(清·康熙25年)才改爲車陂村。

  在現天河區火爐山、柯木塱、韭菜嶺等地都有王道夫子孫的墓群,經專家的鑒定都是明朝的墓,很有歷史研究價值。現正申請文物保護。

  在元朝至正年間(1340年),王龍溪爲紀念先祖王道夫而在家鄉建了家廟,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其後人將家廟擴建,命名爲“尚書王公祠”。該祠堂位於現車陂街十五社内。在祠堂的附近居住着大量的王道夫的後世子孫。

  注 釋:

  〔1〕明·王佐:《廣州人物傳》

  〔2〕袁鐘仁:《嶺南文化》

  〔3〕明·郭棐:《粤大記》

  〔4〕文天祥:《集杜·至廣州第七十七》

  〔5〕《車陂村志》

  (作者:王潔燊,廣州市東山酒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