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記住敦煌



  高二(8)班  李論

  公元699年,一個叫樂遵的和尚來到鳴金山下,當時他正又饑又渴,忽然看見山上發出萬道金光,十分壯麗,以爲是菩薩讓他在此燒香禮佛,於是便向住在四周的居民化緣、虔誠地完成了他在敦煌的第一次禮拜。之後他更是開闢了後來享譽世界的敦煌(千佛洞)的第一個石窑。

  後來隨着絲綢之路的興起,佛窑也漸漸地興旺起來,來往東西方的商賈行人都要來此燒香:“將去的是祈禱能够平安歸來;已平安歸來的是感恩還神。”樂遵死後,他的弟子精心經營着佛窑,使之得以持續而興盛地發展,歷經了宋、元、西夏、北凉、明等十個朝代,佛窑也由最初的一個發展到上千個。直到明朝末年,由於絲綢之路的漸漸閉塞,千佛洞才漸漸衰敗,被人們遺忘。

  在敦煌的發展歷史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經過河西走廊,穿過敦煌,傳佈到西方,而古印度、希臘文明也由同一條綫路逆向而上,與中華文明在此匯合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恰恰是敦煌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種力量也恰恰形成了敦煌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内容;形成了它兼容並蓄,源遠流長的内涵以及它獨一無二的風格……這,都是我們身爲中華兒女足以爲之驕傲自豪的。

  孤獨度過幾個世紀風風雨雨的敦煌,在飽經滄桑之後.終於在清末,經王道士這雙偶然的手而再次爲世界所發現。它像一個强磁場,不僅吸引了世界所有的目光,也吸引來了無數雙不同膚色的貪婪的手:這些骯臟的手通過各種不等價的交易從王道士的這雙愚昧不堪的手中、在王道士聲聲的討好聲中,連續不斷地奪去敦煌的瑰寶、敦煌的精華,毫不留情地奪去中華民族的自尊,奪去中華民族的血液……僅留下支離破碎的敦煌和中國人民永遠無法抹滅的纍累傷痕!

  而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面對敦煌時,我們想到的會是什麽?是憤怒不已地喊打喊殺地要向侵略者討還公道?還是因爲無能爲力而苦笑長嘆?亦或甚至是故意逥避歷史,冷漠視之?

  其實,我們也許更應該記住敦煌,而且還要認真地去記住它,因爲:只有記住敦煌,記住它燦爛輝煌的歷史,我們就增加了一條最能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的理由;只有記住敦煌,記住它在近代飽受欺侮的屈辱史,我們才更有了爲了揚眉吐氣而奮發圖强的豪情壯志;只有記住敦煌,記住它“兼容并包”、“寬容開闊”的思想精髓,我們才能在與世界接軌的征途中,以更冷静、平和的心態去回顧我們的過去,面對我們的現在,展望我們的未來……

  因此“記住敦煌”這種態度,是使我們中華民族能最終立於世界强邦之林的有利保证!更是我們每一代中國人爲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力量之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