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教育改革不能僅僅靠自身



  容山中學副校長 羅桂根

  《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25日刊登馮雪梅先生的文章,用“史無前例和蔚爲壯觀”來形容今年的“考研熱”:117.2萬人報名,比去年增加22.7萬人,增幅爲24.1%,其中,應届本科畢業生60.5萬人,占報名總數的51.6%,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報名人數首次突破百萬……而據我所知,這幾年國人熱衷“昇本、考研、考博”的浪潮遠遠不是這幾個數字所能説明得了的,校園内外,各種各樣的學位進修、學歷培訓,在“終身學習”時髦的口號和旗幟下,勢頭正猛,通常是本學業的文憑還未曾到手,高一級學歷的報名就已經開始。專而本,本而碩,碩而博,學歷追求,形似逐浪,節節而高。目前,中國社會在文憑學歷方面出現的持續昇温,足以引起人們的深思。

  是國人突然迸發了對知識的狂熱追求了嗎?是這一代人特别的比其他時代的人更愛讀書了嗎?是知識經濟時代刺激了國人的求知慾望了嗎?

  先看看不久前來自《中國新聞出版報》和《信息時報》的讀書調查:

  “5年來中國國民的讀書率持續走低,去年中國只有51.7%的識字國民讀書,這一比例比五年前下降了8.7%。人們讀雜誌的比例更比五年前下降了一半之多,只有不足1000萬人喜歡讀小説、詩歌和戲劇等文學作品,一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麽,對於中國當代的文學作品及作者能説出一二的不足10%……” 

  另有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年人均購書只有43.67元,與此相關,雖然我國國民有家庭藏書的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其中識字城鎮居民中有藏書的家庭高達80%,但專家們分析指出,我國家庭藏書的數量並不多,國民家庭藏書100本以上的只有10%。而根據韓國1995年的《國民讀書形態調查》,韓國1995年有藏書的家庭比例高達96.9%,家庭藏書數量在500本之内的家庭占到93.3%……

  如果説普通國民讀書與昇本、考研、考博没有直接關係,那麽我們可以看看在校大學生的生存狀况。一位大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自從上了大學之後,和許多同學一樣感到極其失望,原來現實中的大學生活竟是如此的無聊,如此的鬱悶,如此的令人失望。與我高中時對大學美好生活的憧憬相差十萬八千裏。空餘時間太多,大家都覺得過的十分不充實,所以很多人學會了抽煙,喝酒,空閒時間多了,人無事可做時,内心就會感到極度空虚,自然會想到找個男朋友或女朋友,於是就開始了尋覓……關鍵是大家都很空虚,很寂寞……”

  空餘時間太多,寂寞,無聊,找异性填補空虚……那麽讀書呢?讀書自然是“業餘愛好”的了。臨考前有教師們的筆記傳閲,60分過關萬歲,這種情况大學生們彼此心照不宣,學業考試如何過關已經至成爲大學校園的一種“潜規則”,而即使這樣的大學生,一邊不喜歡讀書,不會讀書,一邊仍然在瞄着本科、碩士、博士學位,抓緊時間啃那幾塊敲門磚,跟上我們的潮流,去追求社會所需要的“學歷”。

  這就是我們當代教育的怪現狀。

  面對考研昇温現象,馮雪梅先生曾一連串發問:有高學歷是否就意味着好工作?上了研究生是否一定能“物有所值”?對學生而言,付出3年的時間和精力,是否有所收穫與回報?對社會而言,是否真正培養了所需之才? 

  前三個問題,學子們無法回答,也無須回答,因爲他們根本不會去想這些問題,即使想了也白想。還是作者自己回答得好:不讀研吧,没出路;讀研吧,後悔——這就是學生們兩難困境。而後一個問題,得問問我們的教育體制,問問我們社會的用人環境。馮先生説:徹底改變現狀,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當然寄希望於教育改革自身……我認爲,這話只講對了一半——因爲教育的改革决不僅僅靠自身就可以實現。

  昇本、考研、考博的背後,是應試教育的潜流在涌動;而應試教育的背後,是人的價值取向在寫着判决書;人的價值取向的背後,是中國社會用人環境和人事制度在操縱。單單改革教育自身,行嗎?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領導幹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制度出臺以來,中國的人事制度就一直牽制着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幾十年。在這個大背景下,各行各業的用人機制也傚仿“三化”,攀上了時代列車,用人門檻越來越高(前不久,某區一所普通高中招聘教師,開口閉口就是“研究生”),罔顧自身的實際,罔顧中國社會在人才資源上的結構特點和人才市場上的實際需要,上下一起,共同營造了一個巨大的、影響深遠的人事“場”和價值“場”,導引着全部國人的價值取向:當今社會,只有考大學、挣文憑、搏學歷,才能適應時代,把握命運。學子們,家長們,教師們,親朋們,全社會的人,只認準一種價值觀可以掌握命運,只認準一條通道可以通往羅馬,那就是昇學!那就是考試!於是乎,應試教育應運而生,且轟轟烈烈,且愈演愈烈。

  在這種環境下,才會有中國教育和人才資源結構上的畸形呈現:小學低年級就開始上晚修,中小學節假日大量補課,家教家輔成風,重點中學學位千金難買,考中學比考大學還難,普通高中人滿爲患,職業高中備受冷落,專科生一邊讀校一邊自考,本科生不想着修好自己的學業却熱衷考研;人才市場上碩士博士找不到工作,本科生打出“零工資”要求謀飯碗,高分低能兒比比皆是,技術型人才空前奇缺,人人都想考公務員,技術勞動崗位少人問津,寧願做低級“白領”也不願做高級“藍領”;假文憑泛濫,培訓機構泛濫,出國鍍金泛濫;天下論文一大抄,天下論文一大賣;“北航”也會有醜聞,民間幾多悲慘事;“槍手”出擊,英語“泄題”,集體作弊,高官落馬……總之,凡天底下所有離奇古怪、莫可名狀之事,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應有盡有。

  這些,僅僅改革教育自身,行嗎?

  其實教育自身一直也在改,可其收效也甚微:改學制、改課標、改招生、改收費、改試題、改考試制度、改職高普高比率、改社會辦學體制、改教育教學理念、改教育教學方法、改辦學硬件設備、改教師聘任制度、改義務教育、改高校體制……凡此種種,有的雖然有投石微瀾,但最終不能有大作爲,如取消小學、初中的昇學考試;有的却成了煮不熟的“夾生飯”,如當今的高中新課標改革,舉步維艱。原因就是没有觸及到社會的大動脈,没有改變當前中國人事制度這個大環境。如果不改變中國的人事制度和用人制度,不扭轉國人的價值取向,就走不出“應試人生”的泥沼,最終就不能避免國家在人才培養上可能出現的失誤和偏差,甚至因此而可能影響到的國民的人格缺陷和社會競争力的弱化。

  馮先生説:除了考研,(我們)還能做些什麽?

  我的回答是:改革我們的人事制度和用人制度以適應中國國情,轉變我們的價值觀以淡化應試教育,健全我們的人才市場以滿足我們各項建設的真正需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