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緻化辦學是教育走向優質的必然選擇



  羅桂根

  内容概要:規模化辦學和大班級授課制滿足了一定時期内教育發展的需要,但其辦學效益、教育成本以及對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注存在缺陷。精緻化辦學符合教育的内部規律,是社會發展進步教育走向優質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教育規模化  教育精緻化  以人爲本  優質教育


  辦學方式的選擇,實質上是某個特定時期教育資源的利用和分配在現實中的反映。因此,説到底,私塾、複式教學、班級授課制、集約化辦學、規模化辦學、社會辦學、精緻化辦學,等等,一切辦學形式,都集中地反映了一個地方、一個時期的教育資源的多寡以及如何利用、分配、分享的問題。由於客觀條件的制約性,一時一地的教育狀况,必受制於資源的豐儉、優劣程度,不同的辦學形式應運而生。中國古代,師資的缺乏,教材的單一,經濟的拮據,是私塾教育生成的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近代的複式教學也决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的試驗,而班級授課制的産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教學資源在面對教學對象急劇增加時期的需要,在人口劇增的情况下,班級授課制有了合理存在的客觀現實,由逐漸適應到自我完善,揚其長避其短,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它解决了廣大民生的受教育權問題,提高了人口的素質,發揮了它的最大作用。這些年,我國規模化辦學解决了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普及問題,義務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幾年前,大學的規模化辦學、聯合辦學,一時讓國人看到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繁榮”和希望,但不到一兩年,後遺症就開始出現,大學的教學質量普遍受疑,高額的成本到今天終於要政府爲大學“埋單”。盡管如此,規模化辦學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或經濟欠發達地區普遍采取的節約、利用教育資源的有效形式,如果不站在今天的視覺來審視教育,我們在評價辦學效益的時候,仍然會對規模化辦學帶給教育對象以及社會的損失和傷害忽略不計。今天,隨着社會的進步,隨着教育資源的豐富,隨着人民對教育需求的增加,隨着社會對人的終極價值的關懷和重視,精緻化辦學必將是教育走向優質優化的最佳選擇。


  一、 規模化辦學的弊端


  規模化思想脱胎於大工業化思維。它首先表現爲規模經濟、規模效益、規模發展,後來衍生到各個領域,以至於在軍事戰争上也出現了“規模化”概念——雖然只是虚張聲勢,因爲它顯然不能適應軍事化裝備越來越先進的高科技戰争。經濟領域的規模化之路,在初始階段爲企業獲得了量的積累,在佔領廣大市場、獲得最大資源、擁有絶對優勢、兼併弱小勢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企業規模化之後,弊端開始顯現出來,一方面是成本的此消彼長:物質成本雖然降低,但人力成本顯著提高,總體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是生産鏈上的規模化,在産品的開發、昇級、維護上逐漸落後於精緻化企業的步伐,顯示出明顯的弱勢。專家證明:規模可以經濟,也可以不經濟。企業講究的是效率,講究的是産品的優質,而不應該一味的追求絶對值。因此精緻化企業越來越受到青睞,規模化企業開始受到質疑。

  規模化辦學的優勢,在興辦教育的初級階段是明顯的,正如文章開頭所述,它也是追求了辦學物質成本的最小化,而獲取了辦學規模在數量上的最大化。但是,教育的成本,教育的效益,與企業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是不能等量齊觀的,那是因爲,企業生産的是産品,而教育的對象是人。産品的規模,可以以型號、規格、標準、模型、等級的形式來限定,從而進行批量生産。而人是有生命的,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當企業因生産成本降低而换取了豐厚的利潤的時候,無論産品的質量處於什麽樣的層次,産品本身是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的。而教育則不同。當我們以規模化辦學的思路,最大限度的降低教育成本,最大限度的利用我們的教育資源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另外一個最爲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教育之所以成爲教育的核心元素——是否受到了傷害,是否最大限度的享受到了我們可以提供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得到了應該得到的發展,從而尊重了每一個生命個體,實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具有前瞻性、週期性、時效性、復雜性、可持續性、不可復製性、不可重復性等特性,規模化辦學不能很好的適應這樣一些特性。教育的成本和教育的效率,與企業的計算不完全相同。除資源的享用外,教育的成本應該把學生的受教育面、受教育程度、發展程度、成材率等諸項因素考慮進去,教育的效率完全取决於學生的受教育狀况、學生的發展狀况,嚴格的説,與教育資源本身不能也不應該搆成比率關係。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個體,而不是群體!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講,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講,1%就等於100%甚至大於100%。换言之,規模化辦學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所獲得的成本優勢不一定和每一個學生的成才和發展搆成比率關係。規模化辦學的弊端恰恰就在於把人當作了産品,以集約式、規模化、大班化、粗綫性教育和管理方式,在生源的數量上和昇學的絶對值上獲得優勢,適應了教育需要普及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轉型時期的需要,而使相當多的學生被“粗制濫造”。規模化關注的是“群”, 不是“獨”,是“量”,不是“質”。正因爲如此,學生厭學成爲普遍,“差生”以復製的形式批量生産,因材施教成爲空中樓閣,成材率降低,家庭受到傷害,人才被埋没,整體人口素質得不到提高。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教育模式還可以理解甚至被接受,但今天,在發達地區和教育資源充裕的地區不可以被延續,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精緻化教育。


  二、 精緻化教育的特點


  “精緻化是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把人的發展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建設精緻化校園,打造精緻化課程,實施精緻化教學,營造精緻化校園環境及精致和諧的人際氛圍,實現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標。”(引王鐵軍語)

  我認爲,精緻化辦學的基本條件和理念至少有如下一些:學校小型化、班級小班化、教育服務化。

  學校小型化:全校無論多少年級,控制在30個班之内(最多不超過36個班),全校學生不超過1200人,教師100人左右(可以適當降低班級教師比率);適中規模,便於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學校的管理成本和所有的事業單位一樣,在會議成本、文件成本、非量化管理成本上,較一般的企業單位要大得多。事實證明,超過40個班級1500名學生的學校,管理的效益是偏低的,只是猶如水滲漏在沙中,不見其失而自失),實現管理的精緻化。

  班級小班化:每一個班級學生控制在35人之内(或更少),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受到關注,减少“差生”面,真正實現以人爲本,以每個人爲本。(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高中三年級可以不實行小班教學)

  小班化教學不是純粹考慮教育資源的利用問題,它還有更科學的依據在内。實踐證明,課堂教學老師關注的視界和範圍是有限的,超過了這個視界和範圍,教師就力不從心。班級授課制在强化學生集體學習優勢的同時,並没有認真地研究教師的體力和智力所及。小班化教學帶來的是對人的全面關注,是精緻化教學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我認爲:非小班化教學無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爲本。

  教育服務化:精緻化辦學最終導致精緻化服務。教育可不可以成爲服務,教育需不需要提倡服務,我認爲,一切以“是否有利於學生發展”爲標準。如果服務有利於學生的發展,那麽什麽教育服務手段不可以提倡?如果服務不利於學生發展,那麽再好的觀念也要叫停。多少年來,師道尊嚴不可動摇,提倡教育服務,神聖的尊嚴被打破。我們要追問的是:打破之後又如何?放低尊嚴又如何?既然爲人民服務是偉大的,那麽做教師,爲學生服務不是偉大得天經地義嗎?學校、教師爲學生服務、爲學生家長服務、爲社區服務,是無比崇高、光榮而偉大的事業。

  “精緻教育、精緻管理,必須確立以學生爲中心的服務意識,確立教育服務的理念。學生是教育對象,也是服務對象,學校理所當然要爲學生提供優質服務。“教育就是服務”應當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真正確立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發展爲本的服務意識,學校一切工作都爲學生的發展精心設計與實施,這正是精緻管理、精緻教育的本質精髓。”(引王鐵軍語) 


  三、 精緻化教育的管理


  精緻化辦學和精緻化教育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學規律,具備一般學校所具有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之外,我認爲還更突出强調以下幾個觀點:内涵發展觀、學生發展觀、精緻服務觀、教學核心觀。

  内涵發展觀:精緻化辦學不是不注重外在形象的標榜,不是不關注外延型發展,不是不關注設備現代化的提昇,而是相對來講,更注重内涵發展,那就是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眼光聚焦在學校内部,而不是外部;聚焦在人身上,而不是物上。學校更多的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教科研對教育教學的實際作用以及許許多多的具有教育性的各種活動、細節上做文章,而甚少把力氣放在學校的外向型發展上,當然更不追求急功近利的辦學政績。

  學生發展觀:一切以學生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點。精緻化辦學思想發展了“兒童中心”説,它的核心是學生發展觀,或者説,學生發展觀是精緻化辦學的全部内涵。這裏的學生,是每一個學生,不是一部分學生,不是少數拔尖學生。 

  精緻服務觀:教育服務是精緻化辦學的學生發展觀導致的必然結果,如上所述。

  教學核心觀:精緻化教育强調教學爲核心,這與當前基礎教育各級學校强調的德育爲首、德育爲本不同,這正是精緻化教育帶來的不强調育人而自然育人、不强化德育而自然育德的效果。由於精緻化教育對每個人的極大尊重,由於學生的絶大部分注意力被關注在學業範圍,由於學風的濃厚導致的班風的純潔,在精緻化學校,學生的德育工作不再是“重”、“難”、“級”所在,因爲精緻化教育在强調教學爲核心的同時優化了校風班風,優化了德育,優化了學生的行爲習慣和道德品質,良好的德育保障和促進了學風的濃厚,真正達到了德智雙優的效果。

  當然,精緻化辦學也强調學校管理的質量與效益比,投入與産出比,追求辦學績效。王教授説,精緻化辦學的“内在機制是學校管理者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没有高度的責任感、事業心,没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就不可能做到精細入微、周到細緻、盡善盡美。精緻化不僅面對現實,而且要着眼未來,要有終身負責的理念和策略,爲學校持續發展精心策劃,爲學生生涯發展精細導航,爲教師的發展精巧搭建成功舞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