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思想改革是根本
——讀《教育改革不能僅僅靠自身》有感
高二(3)班 孔斯華
讀完文章,我首先想提出的疑問是:國家教育部門進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麽?這些改革能改變當今教育的弊端嗎?
近幾年人,“昇本、考研、考博”的浪潮年年高漲,在“終生學習”的時髦下,該勢頭更是猛得厲害。讀到這些,我不禁地想起了師兄的話:“學習是終生的,對誰也一樣,也許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多有哲理的話啊,我想“終生學習”不僅該是一種時髦,還是一個生在21世紀新人類的本能意識!按照這樣的熱潮,我國的人口素質應該比較高才對,就算不太高,作爲一個中國人應該有的常識該有很多人瞭解並清楚吧?然而數據所顯示出來的一切却讓我們都大失所望。
“5年來中國國民的讀書率持續走低,去年中國只有51.7%的識字國民讀書,這一比例比五年前下降了8.7%。人們讀雜誌的比例更比五年前下降了一半之多,只有不足1000萬人喜歡讀小説、詩歌和戲劇等文學作品,一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麽,對於中國當代的文學作品及作者能説出一二的不足10%……”
另有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年人均購書只有43.67元,與此相關,雖然我國國民有家庭藏書的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其中識字城鎮居民中有藏書的家庭高達80%,但專家們分析指出,我國家庭藏書的數量並不多,國民家庭藏書100本以上的只有10%。而根據韓國1995年的《國民讀書形態調查》,韓國1995年有藏書的家庭比例高達96.9%,家庭藏書數量在500本之内的家庭占到93.3%……
通過數據,我們不難知道喜歡讀課外書刊的人數越來越少,中國人均購書量、家庭藏書量、人民識字水平在世界上遠遠落後,更嚴重的是一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是什麽!這意味着什麽?是中國新式教育出了問題嗎?還是社會本身也存在着問題?我想,問題出在我們的改革,更出於社會的普遍現象。就因爲“考學歷”而讀書,而讀的竟都是不是書的書,這正是釀成新人類的無知的根本原因!
“自從上了大學以後,和許多同學一樣感到極其失望,原來現實中的大學生活是如此的無聊,如此的鬱悶,如此的令人失望……大家都很空虚,很寂寞。”我想,所謂的空虚和寂寞根本原因不在於大學没有爲我們安排活動,而是我們没有給自己安排具有意義的活動。根據上面的調查數據可知,空虚和寂寞的原因又是在於能自覺讀書的人很少,會讀書的人更少!
然而,教育的怪狀何止這些?多少考生就爲了“學歷”而挺而走險地作弊?多少考官通過泄題而獲取收益?讀到這些内容,你能不驚心嗎?中國教育體制的毒害可真不少啊!請問這就是所謂“學歷”的要求嗎?這就叫作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嗎?當代教育的怪狀,在我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千千萬萬的考生和老師都被“考”而屏蔽了一切思想,例如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已上昇到不可再昇的極點。但歸根究底,我認爲所謂的“學歷”潮流還是因爲社會的壓迫和中國教育强制下而得出來的社會病!試想,若社會能多方面綜合地看待人才,而不是單純地以“學歷”定高低,以“成績”論人才,社會會得出這種怪狀嗎?如此怪狀下,敢問“寒窗十年苦讀”若一朝高考不幸落榜,這意味着什麽?難道這就説明落榜的人不是人才?又敢問若高學歷就等於高能力的話,爲什麽當今社會上會有那麽多“高學歷,低能力”的書呆子?
我不敢説我們的教育改革是失敗的,因爲它至少從某些方面改變了過去教育中僅從老師身上學習的弊端,但我認爲教育的改革效果還是不太理想的。我想,我們與其在改變教育的方式不如從根本上改變教育體系中的主體——改變中國的人事制度和用人制度,改變人們的“考學歷”思想。若這些不能改變,中國的教育方式無論如何改變,也只能是受用良少。
古有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拯救民族思想,今又有誰呢?願文人志士快來救救我們的教育,也救救天下的考生,不再出現“孔乙已”、“範進”等人的悲劇就好。
(注:《教育改革不能僅僅靠自身》載於容山中學校刊《鳳起》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