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山大學學校概况



  中山大學位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區樹木葱籠,緑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辦學歷史及優良傳統


  中山大學是有優良辦學傳統的名牌大學。1924年,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這所大學,親筆題寫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的校訓。原校名爲廣東大學,1926年,正式改名爲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等7個學院。1935年學校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山大學成爲一所以文理科爲基礎的綜合性大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山大學一直是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也是我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國家批準率先在華南地區設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本科教育質量不斷提高,成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週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撰寫了“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辦好中山大學,作出更大貢獻”的題詞,進一步爲辦學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爲新世紀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教育部與廣東省在3年内投資12億人民幣,把新中山大學建設成爲一流的高水平大學。

  中山醫科大學前身之一爲博濟醫學堂,成立於1866年,是我國最早設立的西醫學府,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和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博濟醫學堂發展成爲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中山大學醫學院、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立華南醫學院,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並入。學校先後改名爲廣州醫學院、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爲中山醫科大學,已逐步發展成爲一所多學院醫科大學,在醫學遺傳學、眼科學、腫瘤學、寄生蟲學、内科腎臟病學、器官移植、傳染性肝病、生物醫學工程及分子醫學等方面科學研究成績顯著,達到國家先進水平。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具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薑立夫、王亞南、馬採、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鐘敬文、朱謙之、丁穎、蒲蟄龍等蜚聲海内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柯麟、樑伯强、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不少才華横溢的畢業生成爲社會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在廣東省經濟飛躍發展的驅動下,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1993年開始,教育部、衛生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學和原中山醫科大學。兩校分别通過“211工程”項目驗收,各學科建設項目、公共服務系統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圓滿完成。兩校的合併,實現了强强聯合,並順利開展“985工程”建設,使學科設置更加齊全,辦學力量更爲壯大。2004年9月,在廣東省、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學東校區在廣州市的番禺區正式落成,進一步拓展了辦學空間,增創辦學的新優勢,辦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辦學條件及學科優勢


  目前,中山大學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和管理科學等在内的綜合性大學。設有人文科學學院、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政治與行政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旅遊學院、翻譯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25個學院和地球科學係、資訊管理係,並有研究生院、軟件學院、高等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寬廣齊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17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達236 個,還有專業學位點17個,包括: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點以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JD)、計算機技術、環境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項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質工程、光學工程、材料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M.M.)、口腔醫學碩士 (S.M.M.)、公共衛生碩士(MPH)、會計碩士(MPAcc)等1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全校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 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管理學、公共管理、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0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43個廣東省重點學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6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有25個本科專業是省級名牌專業。我校還具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中國的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今年,在校各類學生6萬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0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12000人,本科生24000多人,外國留學生1000多人。

  中山大學有着雄厚的師資力量,學校有權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全校共有教職工近12000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66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850 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1500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 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7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19人,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6人,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16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奬獲得者18人。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電材料與技術”、“生物防治”、“華南腫瘤生物學”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基因工程”、“聚合物、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和“腫瘤基因組學與抗腫瘤藥物研究實驗室”等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 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研究中心等6個教 育部人文學科重點研究基地,並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擁有9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圖書館藏書488萬册,提供傳統的書刊借閲服務、複印、速印服務外,還提供互聯網信息瀏覽、光盤數據庫檢索、網絡數據庫檢索、DIALOG聯機檢 索、UnCover專題服務及電子文獻傳遞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電子信息服務,爲師生員工迅速有效地利用電子資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1萬餘平方米,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位居全國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確定爲高教文獻保障體系華南地區中心,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7個中心之一。中山大學四個校區均建立了規模可觀的校園網,四個校區之間的連接速率已達到千兆,在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間實現了光纜連接;光纜連接總長度超過 200公里,校園網的用户數超過31000户。校園網的規模、用户數名列華南地區高校前列,是國内高校中網絡鋪設面最 廣、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園網之一,爲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學校擁有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等4所附屬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專科醫院。

  中山大學地處廣東,毗鄰港澳,對外學術交流活躍。合並後,對外交流領域更爲廣闊。迄今爲止,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和團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並與其中的40多所簽署了交流協議。

  改革開放以來,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給予中山大學大力支持,捐建教學科研生活用樓、添置實驗儀器設備、捐贈各類圖書資料、設立奬教奬學金,累計各類捐助達4.5億多元。


  辦學特色及輝煌成績


  中大近80年的歷史形成了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學性和開放性。

  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爲培養革命人才而創辦的。中山先生“天下爲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勵着每一個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傳統中,歷届領導都十分重視愛國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調民族精神,培養國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80年風風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爲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爲辦學理念,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以國家興亡龢民族振興爲已任的優良傳統。江澤民總書記要求中山大學“發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對中大“革命性”傳統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教授、學者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的治學精神和方法鑄就了中山大學講求"科學性"的優良傳統。在中大的辦學宗旨中,始終堅持以現代大學的理念指導辦學,把發展教學和科研、辦成名校作爲目標。重視基礎、重視質量、重視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律已成爲中山大學的教學傳統。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國文字和梵文,在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考據學、文化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取得卓越成果。陳先生致力於做真正的學問,不圖虚名,堅持學術研究中“三個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别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所講内容必是在學術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爲解决這些問題所進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大這座科學殿堂留下許多精神財富。

  廣州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户,是内地聯繫海外的橋樑。這是中山大學“開放性”傳統的地緣背景。從籌辦廣東大學起,在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人是從海外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爲主”,實行開放性辦學,向全國招聘名師來校任教,並在國外建立大學海外部。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開放性辦學傳統,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廣東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學校精英教育的傳統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畢業生能較快地適應社會並被社會所歡迎。一批海外學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傳統教育與國際先進教育之間的溝通和聯繫。中大珠海校區的建成也體現了學校"開放性"的辦學傳統,珠海校區已逐步成爲中山大學乃至廣東高等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窗口,成爲辦成高水平國際著名大學的新起點。

  近幾年來,中山大學人才培養取得許多新成績。如,2002年至今,我校參加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參評的16個一級學科有12個進入前十强。近年來我校博士生論文有12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3年,中山大學代表隊獲得第27届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的銀奬。200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届投資策劃ACCA大學生公開賽中,我校代表隊奪得冠軍。繼2002年我校學生辯論隊獲全國大專辯論賽冠軍之後,2003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專辯論賽勇奪冠軍。

  中山大學,這所偉人孫中山先生手創的中國名校,已經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爲把學校建設成爲居於國内一流大學前列、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國際化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滿懷信心,繼往開來,同心同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新的世紀,中山大學必將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