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開發和保護粤語文化資源——讀羅康寧《粤語與珠江文化》
文/湛偉恩
瞭解廣東,認識廣東,特别是瞭解一個完整的廣東,並不容易。原因之一,是廣東的方言情况復雜。漢語七大方言,這裏就有三種:粤語、客家話和閩語。要瞭解廣東,瞭解廣東人,瞭解廣東的文化,就要瞭解廣東的方言。
羅康寧先生的《粤語與珠江文化》,從文化學的視角研究粤語,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珠江文化,提出一系列的新觀點、新説法,開拓了一個新天地,爲我們瞭解一個完整的廣東,開發和保護廣東的文化資源,提供很好的參考。
一、語言研究與多學科研究相結合的成果
語言是什麽?對此有多種説法。羅康寧先生認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293)“語言不僅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能够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人民在思維模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特有的精神,是這個民族或這個地區傳統文化的結晶。”(p.63)這是他長期以來語言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對語言的文化特質的科學概括。基於這一認知,他在方言考察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考察地方歷史、地理、經濟、民俗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本書第一篇論文—《粤語源流考》,便是綜合研究的成果。此後,他不斷以新的材料加以充實,形成“粤語來源於古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粤語形成於兩漢時期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信一帶”以及“粤語有着鮮明的‘沿江分佈’特徵”等一系列新觀點,在學術界引起强烈反響,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上述表明,羅先生將語言研究與文化學、歷史學、地理學、民族學、文藝學等方面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吸收珠江文化研究會同仁的已有成果,從而成功構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學框架。
二、從粤語的形成與發展軌迹來探討文化
著名學者周谷城先生在《論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説過:“所謂文化,無論是中國的或世界的,東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一個概括的、復雜的統一體,决不是鐵板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東西。”爲此,在《粤語與珠江文化》中,羅康寧先生既從文化的視角對粤語的演變史及現狀進行審視,又“從粤語及其各種次方言的形成與發展軌迹來探討各地的歷史文化”(p6)。
例如《從廣東語言演變史看“海上絲綢之路”》《粤語見证海陸絲路交匯》等篇,從粤語的起源及其中心東移的演進中窺得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軌迹,從中探求粤語的海洋性特質及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橋樑、紐帶作用;作者還從粤西粤語中某些粘着型語言因素,追溯古百越土著語言跟“南島語”的親緣關係,作爲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密切關係的見证,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及海陸絲綢之路交匯通道的佐证。此外,在《改革開放與“粤語熱”》《廣東雙方言區的分佈及其成因》等篇,作者還從粤語中的“新潮詞語”和分布上的“雙方言區”等方面,揭示珠江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這些都是羅康寧先生在方言研究與文化研究的結合方面所作的一種大膽探索。
三、重新認識粤語的文化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公佈的《世界瀕臨消滅的語種版圖》但報告中指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産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都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p87)羅康寧先生研究粤語,目的十分明確,就是通過研究,重新認識粤語的文化價值,重新認識珠江文化傳統,保護和發展該地區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産。如在《粤語形成於古廣信——兼談粤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粤語文化縱横談》等文章中,都對粤語的文化價值作了充分的論述,並就廣東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如何開發和保護粤語文化資源,提出自己的建議。在《珠江流域:一個語言的寶庫》一文,作者更是將目光擴展到整個珠江流域數十種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並指出:“美國一位學者説得更透徹:‘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於失去一座盧浮宫。’這麽説來,珠江流域至少擁有數十座‘盧浮宫’。如何保護好這些‘盧浮宫’而不讓它們失去,并發揮它們在今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p141)
綜上所述,傳承粤語文化傳統,開發和保護粤語文化資源,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這是我讀《粤語與珠江文化》一書得到的最大啓示。
(作者單位: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