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做大做强五仙觀的幾點思考



  文/黄淼章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而五仙觀是嶺南文化的一個杰作,廣州的精“神”(五仙、谷神)在五仙觀。廣州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廣州美名“羊城”、“穗城”、“仙城”的得名和五仙觀有關。五仙觀集歷史、民俗、旅遊、宗教、文化於一體,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文化品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盡管五仙觀在廣州歷史中曾經非常有名氣,“仙人拇迹”也聞名遐邇,但由於對五仙觀和五羊神話未能深度研究和開發,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以來,古觀被歷史的烟塵所掩蓋,沉睡在廣州的鬧市之中。廣州市民不知道五仙觀在哪裏的大有人在。五仙觀地位遠遠不如三元宫,甚至還比不上近年新建的黄大仙祠,五仙觀在廣州市城建文化歷史中應有的地位没有得到確認。

  五仙觀的由來

  五仙觀位於廣州惠福西路,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廟。

  五仙觀的興建來自一個美麗的“五羊銜谷”神話:傳説在周朝時,廣州連年灾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温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騎着不同毛色口銜稻穗的仙羊,降臨廣州。仙人把優良的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只仙羊化爲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承仙之願,稻穗飄香,年年豐收,廣州便成爲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羊城”、“穗城”、“仙城”名稱的由來。關於五仙降臨的年代,有各種各類的説法。有人説發生於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有人説五仙降臨是南海人高固爲楚威王相時候,是爲戰國時期。還有一説是,晋朝吴修爲廣州刺史,有五仙騎五羊背着五穀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吴修於是在廳掌上繪五仙人像以爲祥瑞和紀念。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觀,塑五仙騎羊像,奉祀於五仙觀内。

  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廟。《廣東新語·神語》卷雲:“今有五仙觀,春秋粤人祈谷,以此方谷爲五仙所遺……故皆稱爲五穀之神。”“五羊銜谷”神話是歷史與文化積澱的産物,是廣州進入文明時期(建城)的歷史寫照。

  據《廣東通誌》記載,五仙觀觀址歷代曾多次遷建,宋代時在十賢坊(今北京路省財廳一帶),南宋後期遷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帶)。明漢武十年(1377年)布政使趙嗣堅將原五仙觀改作廣豐庫,於今惠福路原古坡山舊址再建五仙觀,以後五仙觀的觀址不再改變。

  五仙觀坐北朝南,依古坡山地勢而建,原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還有東西齋房、三元殿、廊廡等,是廣州一處比較有特色和完整的古建築群。但由於歷經滄桑,現僅存頭門、後殿、鐘樓和東西齋房部分古建築。五仙觀頭門上有一塊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淵閣大學士、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石匾。後殿建於明代,是緑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建築,上有琉璃鰲魚寶珠瓦脊,保留有明代早期建築的遺風,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搆架建築。五仙觀内還保留有宋代至清代的碑刻14塊,明代石麒麟一對。觀内有著名的雕塑家萬兆泉作品—五仙塑像,其中年幼的在中間,手裏拿着稻穗,年長的四位在左右,手裏分别拿着黍、稷等谷穗。五仙像下面的五頭羊,大小相交,毛色斑駁。五仙觀的後殿東側,還有一塊裸露的紅砂岩石,上面有一巨大的脚印狀的凹穴,古人將此附會爲仙人降落時留下的足迹—“仙人拇迹”。屈大均《廣東新語》雲,“穗石洞有一巨石,廣可四、五丈,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雖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據考證在晋代以前,這裏還是珠江邊,人們稱此爲“坡山古渡”,而“仙人拇迹”是古時珠江洪水期的急流冲蝕而成的一個穴。

  五仙觀這座帶着遠古羊城人民美好願望的“廣州祖廟”,在明清兩代相繼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入選羊城八景。

  五仙觀於1989年6月被公佈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應重新對五仙觀準確定位

  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廣州的古寺觀廟宇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建築被毁,占地面積逐漸縮小。五仙觀也從廣州的一個知名的寺觀流落成爲一座占地只有幾百平方米的小觀。後來廣州市成立了五仙觀文物保管所,對血仙觀進行管理。

  上個世紀90年代末廣州市將五仙觀交給越秀區管理,越秀區於1999年在五仙觀内設立越秀博物館,並着手對五仙觀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修繕和管理。近年來,廣州市和越秀區已對五仙觀進行修復擴建,規劃五仙觀分爲前廣場、觀内古建築、觀内園林緑化三大部分,力求恢復五仙觀昔日風采。2003年初,五仙觀一期工程完工。2004年,二期工程正式啓動,並與市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南粤先賢館”的建設合二爲一。工程包括園林緑化和景觀兩部分。其中,園林緑化已於2006年7月基本完工,五仙觀的面貌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

  廣東省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廣州市提出建設文化强市,對五仙觀來説,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廣州市與越秀區政府能否全力的包裝和支持五仙觀的發展和做大做强,將取决於對五仙觀的準確的定位。

  根據越秀區“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越秀區文化發展的基本戰略是:構建“一條主綫、三大品牌、五項工程、六大文化功能區”的文化發展格局。即貫穿“建設全國文化强區,搆築和諧越秀文化”一條主綫;打造“歷史民俗文化、商貿旅遊文化、社會文化活動”三大品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搆築、文化産業發展、文化法制建設、文化人才集聚培育、文化科技創新”五大工程;提昇“千年商都文化區(北京路、中山路、文德路等)、古代歷史文化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宫署遺址等)、近現代革命文化區(先烈路、起義路、文明路等)、宗教民俗文化區(五仙觀、石室、光孝寺、懷聖寺等)、時尚休閒文化區(長堤、環市東等)、大衆生活文化區(英雄廣場、海印廣場、中央人民公園等)”六大文化功能區。

  廣州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而今天的越秀區就是廣州的古城區。老祖宗的偏愛,爲越秀區積澱了最爲豐厚的文化遺産。在以上所列的各文化景觀中,與廣州美名(城市中最大的公共品牌)“羊城”、“穗城”、“仙城”相關的只有五仙觀。五仙觀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内涵極爲豐厚,集歷史、民俗、旅遊、宗教、文化於一體,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文化品牌。還可以深入開發五羊銜谷的文化底藴,籌辦祭祀五羊和五仙降臨的節慶活動,實施文化産業發展與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羊、禾文化與祥和文化、神話文化、廣州美名文化等),進一步將五仙觀提昇爲廣州文化旅遊區與大衆休閒文化區。

  没有個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競争的優勢,没有靈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個性越突出,影響的區域就越廣,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在五仙觀與其承載的“五羊銜谷”中,我們可以找到廣州市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

  比如,廣州市是個美食之都、商業城市、包容的城市,飲食中羊之鮮、美、羹,道德中的和、善、奉獻、犧牲、群體、和而不同,都能順應曆史的潮流。五仙觀的核心價值是承載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民族精神。

  五仙觀是廣州神話“五羊銜谷”的載體。因此,五仙觀在廣州城市歷史文化中有不可置疑的重要的歷史地位。

  三、深度開發研究整合五仙觀的歷史底藴與文化内涵

  一個城市的歷史是這個城市的底藴,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須依託歷史與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城市内涵。所以,有人説,大都市以文化論輸贏。

  近年來,我與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楊冠豐一直致力於“五羊銜谷”神話的解讀、解密,發掘“五羊銜谷”的歷史底藴與文化内涵。

  我們認爲其歷史底藴是:

  “五羊銜谷”神話折射了歷史的史實:廣州城市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對漢文化、楚文化實行兼收並蓄的過程,漢越文化融合期爲秦漢時期。秦平嶺南,大批中原人隨秦軍南下,把中原先進的社會(政權、技術、文字、市場)、飲食與文化的根本和精華(人、谷、畜種)帶到了廣州,開創了嶺南漢越民族融合的歷史。

  “五羊銜谷”神話折射了當時嶺南地區進入文明時期遇到的歷史問題:(一)五十萬南下大軍造成男女性别失調,趙佗“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爲士卒衣補,秦皂帝可其萬五千人”(《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二)吕後采取“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母)”,“别异蠻夷”的經濟封鎖,“馬牛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漢書·報文帝書》),即嶺南之母“羊”的缺位,直接影響了祭品犧牲的來源。

  我們認爲其文化内涵是:

  五羊神話是五行陰陽學説、天地崇拜、食物崇拜、生育崇拜、祖先崇拜、道德崇拜的神話表現形式;體現了天佑廣州,嶺南文明,陰陽平衡,華夏一統的嶺南歷史人文。

  五羊神話内涵豐富,人文意藴深厚。五代表:五穀豐登;五福臨門;五穀養生;五味調和;五行陰陽。羊代表:大吉羊;吉祥如意;與人爲善;温和孝順,犧牲奉獻;三陽開泰。谷:和,漢越融合,天地人和;和協萬邦,和而不同,社會和諧。穗,碩果纍累,人丁興旺,民族繁榮。

  再進一步細考羊城的得名,我們發現確實很有趣,它起源於五羊降臨的神話,但傳説中的仙人爲什麽騎羊而不騎馬、牛、鹿等等呢?五朵彩雲、五位仙人、五色仙羊爲什麽是“五”而不是“四”或“六”呢?爲什麽羊口銜的是“谷”而不是“草”不是“花”?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究竟記載着上古先人的什麽信息?裏面或許包含有哲學、民俗和深刻的人文意藴?

  在中國古代,“羊”是非常重要的,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食”和“羊”就搆成“餋”;“膳”(古爲善)是口中有羊,“月”表明當時是以羊肉爲主食,“用膳”就是用羊肉來餵飽肚子。由此可見“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爲密切的動物食物。從食魚到吃羊,是中華飲食文明進步的物質表現。

  羊又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能給人帶來幸運,也有人認爲羊是廣州古越族人的圖騰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國古代的銅器的銘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漢元嘉刀銘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徵,祥瑞,祥和之物。羊自古以來就是六畜之一。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漢字的“美”爲“甘也,從羊從大。”即“美”字拆開來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祥”字是用羊來祭祀祖先,祖先就會保佑子孫吉“祥”;漢字的“鮮”,拆開來就是“魚和羊”;“羹”指的是湯,是小羊和大羊合在一起煮出來的美妙的濃湯;而美好的白玉,則用潔白瑩潤的羊膏來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馴又富有博愛的精神,自古以來,羊與人類就和睦相處,爲人類作出了無私的貢獻。它對人從不要求什麽,吃的是草,奉獻給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連羊糞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種奉獻的精神和犧牲的精神。因此,羊是廣州先民十分喜愛而又十分熟悉的動物。

  “五”字在中國也是一個吉祥的數字,帝王稱爲“九五之尊”,古代中國百姓的一個美好的願望就是“五穀豐登”。金、木、水、火、土爲五行。青、黄、赤、白、黑爲五色,古以此爲正色。中國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爲五倫。五瑞爲中國的五種瑞玉,即圭、壁、琮、璜、璋。過去每逢春節,不少大户人家的大門還貼着“五福臨門”的横批。“五福臨門”也是人們在春節時一個最美好的祝福。但是,“五福”是什麽意思呢?恐怕今天大多數人都講不清楚。“五福”在中國民間的説法就是“福、禄、壽、喜、財”,這是一種通俗的講法。據《尚書·洪範》記載:“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考終命”就是人不但要長壽,還要健康和善終。因此五福就是代表“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和“善終”。在中國古代“五福”被視爲人生最高幸福生活的標準。因此,“五仙”、“五羊”和“五朵祥雲”都含有吉祥的數字“五”字。可以這樣説,“五羊銜谷”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富有民族特色的五行學説之“五”與“羊”的融合。

  據《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這段記載説明嶺南先人早期農業種植采取的就是“火耕水耨”和“刀耕火種”法。即先用火把地燒荒,然後開墾種植,燒後的草木灰成爲肥料,這是一種原始的農業種植。另一種先用火燒去雜樹小草,然後灌水種稻。考古發現證明,在先秦時代,嶺南已掌握了水稻的種植,但基本上没有什麽優良品種和先進管理,主要是用原始的工具和粗放的方法來種植水稻,其産量也非常有限。農業生産並不能保证日常的食用,過着較爲貧窮的生活。如果遇上天旱水澇,還會捱餓,不得温飽。所以,古代的廣州先人們最大的希望是五仙帶來農業急需的良種—優良的稻穗,因爲解决肚子的問題遠遠比鮮花和草重要。

  據説今廣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就是五仙降臨之地,廣州人在此爲紀念五仙人專門修建了五仙觀,在大殿内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五仙觀”與“五羊銜谷”同源同義。

  我們現階段的一些前所未有的見解可能只是“悟識”—依據歷史與資料、望文生義而“悟”感。希望更多學者參與,提供史料進而考證。

  比如,1991年廣州市文博部門和澳門市政廳在澳門舉辦《羊年羊展》出版的專輯中,陳玉環《羊年話羊城》一文中就有“早在東漢(公元25~220年)時,已經有人用‘五羊’來指稱當時的番禺,即後來的廣州”。其注:《太平圜宇記》卷157引譚子和修《海嶠志》。如注解可以找到史料確证,則可以把神話的傳説時期定在漢代。

  四、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

  1、干年機遇

  第16届亞運會將於2010年在祥和降臨的福地廣州舉辦,這將是繼2008年北京奥運會之後,中國承辦的又一大型綜合性國際體育盛會,千載難逢。2010年廣州亞運會,也是一場檢驗中國、廣東和廣州文化水平的運動會,廣州將給亞洲和世界人民留下什麽樣的城市形象、文化形象,體現奥林匹克精神,表現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嶺南獨特的文化魅力,世人矚目。

  我們在整合廣州的歷史文化史料中,在2003年提出了“祥和亞運”的理念,被《羊城晚報》選摘刊登,被組委會整合到2010年廣州亞運辦會標準中,“祥和亞運,緑色亞運,文明亞運”需要“祥和”與“文化”。

  前不久公佈的廣州2010年亞運會會徽,中間爲一個經過簡化的“五羊”標識,右上方是一個象徵着亞奥理事會會徽的太陽圖案,其中,“五羊”被設計成四條跑道,又作火焰狀,意喻亞運聖火,一直延伸向天空中的太陽。這個會徽被譽稱爲“五羊聖火”,它融合了亞洲奥林匹克精神和廣州的特色及嶺南古代文化元素。五羊聖火會徽已經亮出“祥和亞運”文化的“領頭羊”。一個六運會,變出一個新天河;一個九運會,變出一個新廣州;2010年廣州亞運會,將會帶來一個什麽樣的廣州?五仙觀應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深度開發,亮出“祥和神話”,展現“祥和廣州”“祥和亞運”。

  2、國家重視對無形文化遺産的保護

  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主任康保成認爲,“‘五羊傳説’是廣州建城的一個標誌性事物,直至今天仍廣泛地出現在廣州的生活與文化背景裏。比如廣州别名‘羊城’、‘穗’,城市里處處可見各種五羊雕塑。對比而言,如武漢的黄鶴傳説等,僅僅是與黄鶴樓相關的一個傳説,並不能像‘五羊傳説’這樣對所在城市的整個文化與生活産生如此深刻與全面的聯繫。五羊傳説在中國民間諸多神話傳説中具有非常强的獨特性,一個傳説與一個城市關係如此密切,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2008年“五羊傳説”將作爲廣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衝刺國家級名録。

  “五羊銜谷”神話與五仙觀及“仙人拇迹”,是“人文廣州”與“祥和廣州”的靈魂和脊骨,是嶺南歷史積澱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産,建議五仙觀在條件成熟時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建設祥和廣州

  在整合廣州的歷史文化史料中,2005年廣州市委、廣州市政府提出要建設“活力廣州、文化廣州、祥和廣州、生態廣州”的工作目標與任務。

  廣州是嶺南文明的中心地,“文化廣州、祥和廣州”是建設廣東文化大省重要組成部分。

  五仙觀與“五羊神話”是展現“文化廣州、祥和廣州”的最好形象與載體。

  4、2008年廣州市建城2222週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地區,是爲廣州建城之始。

  秦朝統一了嶺南,使嶺南地區的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嶺南從原始社會後期(部分爲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結束了當地原始的或半原始的無政府狀態。嶺南經濟第一次進入全面大開發時期,從中原帶來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經驗、糧食及良種牲畜,促使嶺南生産力迅速提高;漢文化的傳入,使嶺南文化落後的狀况有極大的改觀;南越國時期實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與漢越民族大雜居、大融合,都有力地推動了嶺南地區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

  廣州市建城標誌着嶺南進入文明時期、漢越融合的開始與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2008年是廣州市建城2222週年,又是千年一遇的宣傳、發展大好時機。

  五、整合嶺南進入文明時期的歷史文化資源

  深度挖掘越秀資源和優勢,是做大做强五仙觀的有利條件。由於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五仙觀現在的面積較小,展覽場地狹窄,内部功能不全,外部古觀旁邊的歷史風貌被破壞,造成景點建築標誌不明顯,使五仙觀被掩蓋在現代“石屎森林”中,嚴重影響文物的景觀。近幾年來,廣州市和越秀區雖然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搶救和維修五仙觀,可惜的是投入多,回報少,五仙觀和旅遊怎樣相結合,似乎還未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建議將以下資源的部分可以整合到五仙觀的重塑與宣傳中:

  1、廣州建城——嶺南進入文明;

  2、漢越融合,和輯百越;

  3、南越國産生與歸漢;

  4、歷史人物趙佗是一個文化符號,毛主席稱他爲“南下幹部第一人”;

  5、南越王墓——積澱千年曆史的文化與物質成果;

  挖掘、整合五仙觀和以上事件、人物的歷史文化資源,五仙觀可以作爲羊城發祥地的歷史人文景觀。

  五仙觀是廣州歷史文化標誌性的建築,首先要展現神話承載的歷史事實、先民的需求與美好的願望。將神話故事與嶺南的文明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整合,以此對五仙觀重塑,可以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的文字、文化與文明,可以展現“祥和廣州”的人文精神,五仙觀可成爲最好的文化旅遊窗口。重塑五仙觀,廣州市與與越秀區政府應在人、才、力方面全方位的投入。

  從廣州市城市的定位與發展着眼,還必須以現代的審視與理念對五仙觀重塑。重塑後的五仙觀集祭祀慶典功能、展覽展示功能、教育弘揚功能、旅遊服務功能爲一體,使老景點焕發出青春和活力。

  六、加大宣傳力度,使五仙觀廣爲人知

  去年發佈的《越秀區文化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

  把區劃調整後的越秀區建設成一個文化底藴進一步增强,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全面繁榮,文化工作各項指標位於國内大城市中心城區前列,大文化格局已經形成的全國文化强區。

  傳承越秀千年文明,豐富越秀文化内涵,提昇越秀文化品位,增强越秀文化競争力和輻射力,塑造“尚德務實,兼容和諧,誠信競進”的越秀人文精神。搆築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交融的“古韵流芳新越秀”大文化發展格局。到2010年,將越秀區建設成爲城區文明程度和市民綜合素質高、文化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綜合實力居全國省會城市中心城區前列的高品位文化强區。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注意力經濟”時代,誰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誰就贏得了市場。對企業而言,市場競争如此,城市品牌的推廣亦然。歷史給了廣州和越秀區亞運的機遇、城慶的機遇與無形文化遺産保護的機遇。相關部門一定要抓住機遇,依託專家,讓“五羊神話”出神入化,即賦予歷史底藴與文化内涵,並與媒體合作,加以大力宣傳。

  五仙觀是歷史與文化的結晶和載體,其文化内涵體現了中華民族尚和、貴和、協和萬邦、“和而不同”民族精神。重塑後的五仙觀可以作爲2008年廣州建城2222週年城慶的賀禮和作爲建設“文化廣州、祥和廣州”與2010年承辦“祥和亞運、文明亞運”的新亮點工程,成爲廣州文化旅遊新名片。

  (作者係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