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花開越秀耀神州



  文/黄淼章

  越秀區從秦漢時期廣州建城以來到今天,就一直是廣州城市的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嶺南古人的偏愛,歷史的淵源,文化的積累,使越秀區有一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越秀區中心花市的形成是歷史賦與的,也是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作底藴的,它是我們歷代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花市不僅濃縮了千年嶺南文化,也體現了廣州兼收並蓄、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風格。

  “除夕在花城,重臨盛會新。四時花似錦,萬衆面皆春。”這是董必武同志1973年春咏廣州花市的詩句。自古以來,廣州南有花田、北有花橋、東有花市、西有花埭,珠江有花渡頭。種花、愛花、賞花的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大年三十行花街”,是廣州地區相沿已久的風俗。春節前逛花市,買鮮花金桔,買風車,祈求新的一年時來運轉,成爲最具特色的老廣過年的傳統節目。

  廣州是國務院公佈的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今年正好是廣州建城2222年。據考證,廣州花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廣州的地理位置龢民俗傳統有關。廣州地處亞熱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是一座飛花點翠、繁花似錦、四季常青、充滿亞熱帶風情的 “花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爲這裏的花卉成長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因此,自古以來廣州人就有栽花、賞花的習慣。花,歷來被譽爲美的象徵,而廣州人房前屋後種花,廳堂房内擺花,開業志慶送花籃,探親、訪友、相親也送鮮花。十幾年前,曾經有過廣州人的精神的大討論, 1990年2月6日,廣州市文明委正式公佈“稻穗鮮花獻人民”爲廣州人精神。由此可見,鮮花很早以來就是廣州人生活龢民俗傳統中不可或缺之物,花在廣州人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廣州被譽稱爲南國花城,其花事的歷史可上溯到秦漢時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南海郡,南海尉任囂看中了白雲山與珠江之間這塊負山帶海的風水寶地,在此首建番禺城。《史記?南越傳》載,秦王朝首任南海郡郡尉任囂在臨終前對趙佗説:“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反映出任囂所建番禺城,形勢險要和負山阻海的地理環境。公元前209年,爆發陳勝、吴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被推翻,中原出現諸侯割據和楚漢相争的局面。趙佗接受南海尉任囂的遺命,趁機聚兵自守在嶺南建立南越王國,將番禺城擴爲南越國都城,這個都城就在今越秀區内。趙佗建立南越國後,就仿照中原的秦漢王朝在番禺都城大建宫苑。上個世紀末,廣州的考古工作在越秀區的古城隍廟附近發現了南越國宫署御苑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保存最早和最完整的王宫園林。南越國宫苑有一條彎彎的曲渠,旁邊種了不少鮮花,緑樹紅花點綴着亭臺樓閣,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結合,令人心曠神怡,花香沁人心扉。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派能言善辯的太中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國,説服南越王趙佗歸漢。陸賈和趙佗在嶺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趙佗留陸賈在廣州住了一段時間,並安排陸賈住在越華館。陸賈看見南越人士非常愛種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擺滿了花,因此,回長安後寫了《南越行記》,贊譽南越人是“彩縷穿花”的人。

  晋代的嵇含寫了一本《南方草木狀》的書,記載了當時廣州的花卉奇果和竹木等達到81種。到了唐代,廣州已有專門種花和賣花的人,“薄暮津亭下,餘花滿客船”寫的就是廣州的古芝蘭湖(今流花湖至象崗山一帶)賣花船的情景。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在國都興王府即廣州城建了許多離宫别院,大量種植花木,形成了南漢國園林的特色。南漢王朝的幾個皇帝都追求享樂,信奉“浮生若夢,爲歡幾何”的人生觀。南漢王把都城興王府(廣州城)和城郊的許多地方都建成了離宫、苑囿,其中著名的有南宫、昌華苑、玉液池、芳華苑、華林園等等。在興王府的東城,今小北路附近,古有從白雲山流下的甘溪水,這一帶自古以來是廣州人踏青避暑勝地,南漢闢爲御苑,在甘溪旁邊建甘泉宫,沿溪二三裏皆種植花木。而南漢王更在越秀山築了一條“呼鸞道”,直通山頂的越王臺。呼鸞道兩邊遍栽了金菊、芙蓉等花木,南漢君臣常常在此歡度良宵,醉飲人生,全不顧卧榻之側,磨刀霍霍,宋室虎狼之師正在揮師南下,這個荒淫無度的南漢王朝終於在一片歌舞聲中被宋朝大軍所滅。據説,南漢王有一愛姬叫素馨,是珠江南岸的種花女,進宫後還一直愛好種花。在素馨的帶動下,南漢的王宫貴族的好花,進而又帶動了廣州城百姓們種花養花,並形成了“花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到了宋代,廣州的花木種類較多,宋代詩人餘靖説廣州西園“花多外國名”,説明當時廣州的不少奇花异木來自海外。宋朝詩人楊萬裏在廣州時,看見廣州人愛花,對生活充滿樂趣,被眼前的花景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下《宴客夜歸》詩“月在荔枝梢頭,人行茉莉花間;但覺胸吞碧海,不知身落南蠻。”

  廣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據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東粤有四市。一曰藥市,在羅浮山冲虚觀左,亦曰洞天藥市;一曰香市,在東莞之寮步,東莞香生熟諸品皆聚焉;一曰花市,在廣州七門。所賣止素馨,别無花。亦猶如洛陽但稱牡丹曰花也。一曰珠市,在廉州城西賣魚橋畔。”當時廣東羅浮山的藥市、東莞的香市、廣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稱爲“東粤四市”。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對外交通的重要口岸,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在明清時期出現了“稻田利薄”現象,於是,當地農民“每以花果取饒”,出現了專門以栽種花木爲生的“花户”、“採花婦女”和以賣花販花爲業的“花販”。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廣州的花木業發展很快,海珠花田莊田村“村前彌望皆花”,當地種花的花田之多,“勝於菜圃”。由此形成的廣州的花市,規模之大、影響之廣,舉國無雙。

  據《壬申南海縣誌》記載:“花市在藩署前,燈月交輝,花香襲人。”藩署前即今中山路與北京路交界處,這證明花市在平常時已有夜市。《廣州城坊志》引潘貞敏《佩書齋詩鈔·花市歌》小序雲:“粤有藩署前,夜有花市,遊人如蟻,至徹旦雲。”這都説明歷史上廣州花市規模之大,還形成了夜市,並有了相對固定的地點。近現代廣州花市起源於古代廣州的花市和夜花市,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節前幾天,每到春節前夕,羊城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清代有一首描寫花市的竹枝詩雲:“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渡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民國老城拆除後,花市延伸至西湖路一帶,花的品種也劇增,有燦若雲霞的桃花、五光十色的菊花、矯健如燕的劍蘭、玲瓏剔透的吊鐘、古檏典雅的山茶、端莊華貴的大麗花、嫣然含笑的玫瑰、婷婷玉立的水仙、名貴的洛陽牡丹等等,南北花香,集於一市,令人眼界大開,醉人的芳香浸潤着羊城上空,使盤恒在花市的人流連忘返。

  新中國成立後,爲了更好的發揚花市地傳統,1956年將分散於各街巷的店鋪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用竹竿搭成牌樓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每當迎春花市開放之際,四鄉花農紛紛涌來,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廣州的老市長朱光寫的《廣州好》有《廣州花市》:“廣州好,花市百花開。除夕東風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曙色破天來。”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廣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州花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分佈也越來越廣,廣州花市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因此便有了“年年歲歲過新春,今年花市又不同”的情况出現。

  從歷史文獻看,越秀花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中心花市,也是廣州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花市,這和越秀區是廣州的風水寶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分不開。

  越秀區是廣州最古老的城區,又是廣州的風水寶地。從地理形勢看,廣州城負山帶海,北倚連綿起伏的九連山脈,南臨烟波浩渺的伶仃洋。左有羅浮山、右有青龍山作爲拱衛,中間的九連山爲龍脈,自北向南蜿蜒伸至廣州的白雲山和越秀山上,氣度非凡。從地圖上看,九連山白雲山像一條巨大的蒼龍,盤旋在珠江邊,形成“飛龍吸水”之勢。這條“千裏來龍”,龍頭就在越秀山。所以,古代廣州城的中軸綫就一直在越秀區内,而越秀區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發源地。

  2002年,廣州市考古工作者在繁華的北京路竟發現了極爲難得的歷朝路面,其修建歷經唐、南漢、宋、明清及民國等時期。這一重大發現充分證明瞭北京路歷史極爲悠久,被譽爲“中國第一條千年古道”。同時,這個發現也證明瞭廣州城市中心兩千多年未曾遷移,北京路自古以來就是廣州的地理和商業中心。在其附近有許多建築,如清代的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廣東都司等官署及雙門底等均集中在北京路,而北京路的天字碼頭也成了歷代官員從水道來廣州赴任登陸上岸的主要碼頭。清代廣州古城分屬番禺、南海兩縣管轄,其分界綫就是“永宣直門——雙門底——雄鎮街”,即今天的北京路。從唐宋開始一直到近代,北起越秀山,經省財政廳一直延至珠江邊的北京路,是廣州古城的中軸綫,這條中軸綫延用了近千年。這條廣州古城中軸綫一方面是南粵中心城市的基礎,又是歷史名城最深厚文化積澱的地區,千年不變的城市中心造成了廣州人穩定的心理,也給廣州的文化帶來開放、兼容、重商、創新等特色。

  考古材料充分證明,從秦漢始建廣州城、隋唐發展、宋元明清興旺發達,廣州城的中心位置一直在越秀區未有改變,這個現象非常奇特,中國許多古城由於戰争或天灾人禍,城址變了又變,中心位置更是改了又改,而越秀區從秦漢時期廣州建城以來到今天,就一直是廣州城市的中心。這是越秀區的光榮和驕傲。

  優越的地理位置、嶺南古人的偏愛,歷史的淵源,文化的積累,使越秀區有一種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越秀區中心花市的形成是歷史賦與的,也是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作底藴的,它是我們歷代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花市不僅濃縮了千年嶺南文化,也體現了廣州兼收並蓄、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風格。“大年三十行花街”, 是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也已經成爲廣州的年俗。廣州人喜歡吉祥,買花也講意頭,春節家裏喜插桃花,“一樹桃花滿庭春”,一株又大又艷的桃花插在廳堂裏,滿樹紅花,給廳堂增添了無限的春色。廣州話中的“桃”與“圖”同音,“紅桃”即意爲“鴻圖”, 寓意“鴻圖大展”。廣州人迎紅桃(鴻圖)回家是祈望來年轉鴻運;還有男青年插上一枝桃花,明年就會走桃花運,找到漂亮可愛的伴侣。鮮花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祥和的氣氛。

  2007年6月底,廣東省政府公佈了全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五羊傳説和廣州花市也被列入。前些年,曾有媒體議論“廣州爲什麽没有像北京廟會那樣的全民節慶”,其實,花市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我認爲,爲了來年花更好,廣州的花市不僅要“賣花”,還要增加祥和與歡樂的氣氛。隨着時間推移,花市的内涵與形式,應有所創新和變化,建議進一步深度開發龢利用越秀中心花市,將中心花市的會期延長至一個星期,增加娱樂和旅遊的功能和節慶的氣氛,在花市期間還舉辦各種展覽、工藝品展銷,以及以花爲媒的各種博覽、經貿和旅遊等活動。要不斷擴大中心花市的規模,内容要豐富多彩,使廣州的中心花市和北京的龍潭廟會一樣,成爲雅俗共賞、參與性强的民間民俗的品牌項目。這樣,越秀花市的特色就會更加突出,人們就會體會到越秀文化的悠久和温馨。

  (作者單位: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