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經觸摸的歇馬奥秘
文/樑水長
歇馬村,是文化底藴深厚的古村,它不斷躍馬揚鞭的精神,見证了珠璣巷的先祖在整個廣東遷徙過程中與命運抗争,建設美好家園的歷史。歇馬村,是偉大的珠江文化的一顆閃亮的明珠。
歇馬村位於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距廣州16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屬亞熱帶氣候,終年温暖濕潤,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富庶,世代安居樂業。該村的核心區域面積近2平方公里,人口達千人,是聞名遐邇的僑鄉。歇馬村有很多美譽,什麽著名風水村、第一舉人村、長壽村,還有近年被評爲廣東緑色生態示範村、廣東最美麗鄉村(人文歷史類)和全國文明村”。
最近,中央電視臺在《千年珠璣》電視片上長篇描述了這個古老而美麗的歇馬村,引領着人們觸摸這個珠璣巷後人創造出來的美好家園之奥秘。
自古以來,歇馬村自然環境秀美,遠山近水,如天成畫卷。村北面兩列并排的小山脈從數十公裏外若游龍出海般蜿蜒而至,到了恩平的母親河錦江河畔雙雙“結穴”,四周散落着九座小砂山包,儼然九朵芙蓉簇擁着歇馬村,成爲一道美麗的屏障,阻擋着冬天北風寒潮。村前,錦江河猶如“江之湖,河之泊”,自西南向東北温柔地環抱着整個村子,歇馬水造就了一方田園風光旖旎水鄉景色。
村内,地形獨特,東北高西南低,臨江兀立,似雄馬飲泉狀。早在清代,歇馬已被列爲恩平八景之一,曰:“白馬飲泉”。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不少佳句。如清代的嶺南詩人徐枝芳贊道:“白馬化青山,渴飲溪中水;溪水去不回,白馬自閑止。”干隆年間恩平知縣曾萼更把歇馬村的神奇景色描繪得活靈活現:“白馬注晴川,川流碧如練;水静山不流,神駒朝暮見。”
歇馬村約建於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2——1352),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的古村。全村均屬樑姓,是恩平的望姓大族。
在歇馬村的《族譜》開卷處,明顯地記載着歇馬人自己的祖先康伯(周襄王時代)是個皇室裏的馬官,征伐西戎有功,被封爲樑國郡主(今甘肅安定一帶),康伯被稱樑伯,是樑姓的始祖。説起三千多年前的先祖是個馬官,歇馬人都引以爲自豪,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中的樑鱣爲樑姓第九世祖,讓族人世世代代都爲自己的血脈中流淌着先賢的血氣感到自豪。
有一副這樣的古聯描繪了歇馬村乃至恩平樑姓的血脈承傳:“安定開基憑祖德,珠璣發業賴宗功。”
歇馬村《族譜》顯著記載着南宋時期,天灾頻繁,加因胡妃事件,宋帝南下戡亂,牛田坊珠璣巷一帶村民流離失所,以羅貴爲首等九十四户,其中樑姓三户,被特許南遷,開闢新家園。
珠璣巷樑姓,從先祖康伯算起到第六十五世進士樑紹,他生有愛民和撫民兩子,撫民育永保、永安、永壽和永定四兒。樑氏兄弟四人長大後開始離開珠璣巷,南下前夕至廣州順德番禺一帶。後來永保永壽兄弟舉家向粤西南尋找立足之地,永保房向新會開平恩平方向遷徙,永壽房同一路綫向陽江方向奔波,然後駐足那洋那霍,永壽公三子分别是壬、丙、順,壬育二子江和海,兄弟兩房人家沿先祖遷徙方向逆回塘馬園(今恩平歇馬村)一帶,當時以養鴨爲生,家境貧寒。離開珠璣巷,前後經過四代人近一百多年的輾轉遷徙,永壽公的僧孫樑江終於在錦江河畔的塘馬園立足了。四代單傳後,到了樑勝鎮公,“燕怡十翼”,開枝發葉,繁衍十房子孫,後輩多有遷徙,分居恩平、陽江、羅定和新興乃至海内外,分立七十多條村落,人口達數萬之衆。
真可謂是“歇住南恩蕃十係,馬來璣巷衍萬村”。
圖騰式的馬型村場
近七百年前,抱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樑永壽公從珠璣巷遷移出來,當他們經歷了顛簸流離之後,終於來到蠻荒的南恩州,駐足錦江河畔,那綺麗的山川深深地吸引着他們。遷徙的疲憊讓他們找到了“歇馬飲泉”的感覺,於是决計定居。靠着對馬的理解和崇拜,他們在傳統的宅居風水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虔誠地完成了一個與馬的形態爲載體的村落布局規劃,圖騰式的展示了古代建築的美學形態,同時也注重因地制宜,合理而巧妙地利用環境資源,别出心裁地搆築了一個馬型的村場,爲這個族人生存繁衍的載體賦予龍馬精神的内涵,表達了奮發向上的願望,並由此一代一代地精心打造出適合生存繁衍和英才輩出的理想家園。
村子自西向東分“馬頭”“馬腰”和“馬尾”,就是巷道布局也别具一格,順着地形地勢縱軸走向,致使村場氣流運行十分順暢,還分男巷女巷,寬的爲男巷,窄的爲女巷,極其典型地藴含着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倫理意識,是男尊女卑的縮影。“馬頭”巷道排水溝建成明渠,象徵凸現的“馬肋骨”,“馬腰”至“馬尾”巷道排水溝用青石板蓋上修成暗渠,象徵“肉多”的“馬肚腩”,村場前排的房屋或微彎或微凹,修成“馬肚皮”狀,就是池塘也分爲馬胃塘、馬肺塘和馬肚塘,池塘的整體形態呈半月形,在村落的布局上,修築池塘有利於調節村上氣温、方便村民洗刷和防火等功能作用,而且隱含着水爲財的風水理念,在“馬”尾適當的位置上凸立“馬睾丸”,是地道的雄馬象徵,顯示着神聖的生命力量。就這樣,雄馬的圖騰通過村落布局演繹得淋漓盡致,實在是一種古代村落“規劃”和建築創造,既有自然性更有人文精神的昇華,的確是一種簡檏而實用的鄉村環境藝術,顯示出個性鮮明的美學形態,堪稱立村安居的佳作。
歇馬村歷代英才輩出,一般的人往往將其與神秘的“風水”聯繫起來,被稱爲“騎在馬背上的功名之鄉”。
如果只是從先天的“風水”環境條件去看人才的成長,那種玄妙的説法會令人不可思議,但歇馬先祖在遷徙的旅途中,在理解自然環境竟與生存發展關係的同時,不但注重到天地萬物對人的影響,而且更重視後天的“風水”養成,也就是天地人的和諧相處。他們“辯證”地認識了人的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選擇——地靈人杰,並最終確立人對環境的影響和改造,反過來又影響人的意志,提昇人的品質——人杰地靈。他們既因地制宜地注重村場這個族人繁衍生息的環境載體的創設,也注重中國幾千年傳統人文精神的對生存環境載體之浸潤,而這種浸潤又引起了人的心理環境的改善,樹立繁衍生息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這樣,在對自然環境朦朧的崇拜式理解的基礎上堅定了族人生存發展的意志,激發遷徙族群樹立頑强的拼搏精神和創建美好生活的欲望。在這裏,歇馬村先祖成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歇馬村,坐北朝南,後高前低,村前錦水環抱,四周古木參天。“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這種古代天應地合的地理格局分明。别説玄妙的風水機理對族人的生存影響,就是冬天寒冷的北風越空而過,而夏天南風徐徐吹來,冬暖夏凉,地形地貌上“藏風聚氣”,人們生活在這裏無不十分恬淡舒適。歇馬人世世代代在先祖所選擇的村居先天風水環境中還不斷地加注了許多後天活態的“風水”元素。在一帶三嶂與錦水環抱之間的“雙龍結穴”之地確定了世代堅守的村落環境,不任意擴大不縮少其人居容量,只當族人繁衍在相對飽和狀態下,便要選擇性遷徙,這也體現了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的定點性、遷徙性和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一切服從天地人的和諧統一。歇馬先祖很講究天應人合,村上所有的祠堂都建在村前第一排房子,老祖宗的祠堂立在村子的中軸綫上,兩邊才是各房家祠(共有十間,保留至今仍有七間);村後高地(“玄武”),對應玄武天象,築玄武壇,種七星古榕;村前開闊地帶(“朱雀”),相對江翁大祖祠而種龍眼樹(象徵望子成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龍眼樹仍然是枝葉繁茂,碩果纍累,樹下修教子臺,旁邊樹功名旗杆夾,是歇馬人世代教子育兒的地方;村西(“白虎”)建勵志園,茂林嘉卉,書院學堂(解放前後被廢);村東(“青龍”)修文昌閣(解放初期被廢),還建東華寺(建於明朝,今剩殘址)。當年歇馬族人的這一切人文景觀的創設可説是後天的“風水”元素,人文精神與自然環境達致和諧統一,而這些元素不只是一種完美“風水”的點飾,而且更强烈地表達了一種讀書成才的氛圍,造就英才成了歇馬族人第一要務,目的是爲了“百世其昌”。
“四水歸堂”的古屋布置强調天人合一,彰顯中華傳統的詩禮道德
馬型村場的構建是先天風水和後天風水的完美結合的一種追求,而“四水歸堂”的古屋以及内在的文化布置,强調天人合一,彰顯中華傳統的詩禮道德。歇馬人在自己的居所裏處處透視着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世代浸潤的鄉村理想。
村中百年古宅鱗次櫛比,遍佈在幽幽的小巷深處。古屋建造呈“四水歸堂”格局,既有中原鄉村建築的烙印,也成就了嶺南宅居文化的個性,處處體現天地人和諧共處的“風水”理念,設計獨特,建造考究。房舍爲平房,縱向相連,巷道順列,家居幾乎没有庭院,緊凑地體現出族人的群居性,門口除前排開中門(據説是有利整個村落“龍氣”的暢通)之外,其餘都開側門,而且不能“門當户對”,逥避各家各户生活的“曝光”,尊重鄰里生活隱私。後屋比前屋略高,一般前屋不得高於後屋,每户分上下三間一體相連,上三間是兩邊厢房中間廳堂,下三間是兩邊廊房中間是天井,可見天空,通風透光,四面瓦蓋向天井傾斜,“四水歸堂”,是天神財神的順暢通道,其實更有利於通風透光和雨水的收集與排放。房屋結構青磚爲主,黑瓦大櫞,富有人家的房屋墻脚以大理石砌至兩米高,再以青磚砌墻,而屋檐和屋脊描龍雕鳳的灰塑精緻美觀。
屋内布置很難人尋味,前後三間,以“祖先行”劃綫分隔,其實是兩道墻緊緊相靠,露出一個小小的直角,但結構是不連續的。正門入處是小廊,内墻上立“門官神位”,書“門從積德大,官自讀書高”聯,這種布置裝飾文字與讀書求功名有關,可見歇馬人在敬畏神靈的同時同等地崇尚讀書。功名利禄,這是古代讀書人追求的人生價值,他們在敬畏神靈的同時將自己的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竈臺設在廊内,烟囱附近塑“竈君神位”,賦聯“靈光賜火德,正氣達天庭”,别有一番意境。從天井和廳堂之間是横過下三間的通道,正門和側門相通,因此出入自如,門楣上灰塑着“三田和合”的吉祥圖案,天井墻上中央設“天官神位”與廳堂先祖神位相對,撰聯“天官臨吉宅,賜福滿華堂”,瓦檐底下赫然刻上朱子家訓,字體遒勁。廳堂宗宫墻上有先祖神閣,做得很精緻,大多用紫檀名木,或刻或雕,襯以梅花蝙蝠或丹鳳朝陽,一色鎏金,工藝令人讚嘆。神閣正中立“安定梁門堂上歷代祖先神位”或“敬如在位”神榜等,兩邊楹聯,“安定開基憑祖德,珠璣發葉賴宗功”或“丕烈光前代,怡謀啓後人”,表達了對先賢的歌頌和給後人的啓迪。神閣下面是“地主神位”,貼“地可出黄金,土能生白璧”聯。古屋裏面,“神靈”無處不在。歇馬人逢年過節,在祠堂供奉先祖神龕兩邊掛上“必孝友乃可傳家兄弟休慼相關縱外侮何由而入,惟書詩方能啓後子孫見聞只此雖中才不致非爲”的警世之聯。表達了人們在祈求神靈庇佑的同時更强調對傳統道德詩禮的尊崇與傳承。這些與神位並在一起的文詞,應該是舊時代的勸勉人生的“金玉良言”,也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一切個人與家庭的幸福快樂都藴藏在裏面。
遷徙中形成的族魂
——自强不息的務實精神
古人看風水,大扺上遵循八個字:追龍尋穴察砂觀水。歇馬族人就是在艱難跋涉的遷徙途中,根據這樣的風水原理選擇定居的環境,并且建立理想的家園。更重要的是,歇馬族人不但在遷徙的過程中創設了人類生存環境的一種圖騰式的美學建築形態,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在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族魂——“馬”的務實精神。
封建時代農耕生活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特徵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人們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虚擲”的道理。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中國人發展形成了實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純科學玄想的特徵。“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另一種表現在於對待宗教的態度上,實用理性逐漸成爲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讓自古以來都作爲“勤奮、踏實、勇敢”象徵的馬變成了族人開基立村的圖騰崇拜,同時深深地勉勵和鞭策後人,這應該是歇馬人繁衍生息的指導思想,也是族人在與命運的抗争過程中的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馬到成功、馬不停蹄的那種自强不息内涵滲透到馬型村場的布局之中,作爲族人的生存載體便有了鮮活的靈魂,顯示出歇馬人對中國傳統“馬”文化的崇尚和運用。
歇馬人先祖開基發業的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充分體現在他們對居住環境的選擇和改造過程中,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族人的物質財富和人文精神。雖説歇馬人的祖先選擇了一個“藏風聚氣匯水”的理想家園,但是,生存環境不只包括族群的聚居地和周邊社會環境,還得依靠氣候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的確,歇馬人有着一個 “風水”絶佳的村落環境,但是村前是江河村後是山巒,真正能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是很少的,到了明清時期,恩平的社會經濟狀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口增加,人們的衣食之源受到挑戰。由於歇馬人的土地很少,一直來人們依然不能只因爲風水好而吃西北風喝江水生存,在缺少土地的窘迫環境中,他們選擇了另一條生存途徑,千方百計讓後代踏上科舉仕途,追求“書中自有黄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的功名利禄。
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
——歇馬人世代高揚的亮鞭
“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這是歇馬人代代相傳的祖訓。從馬型村場布局到“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歇馬人的生存意識和發展觀發生了飛躍,從單純的務實農耕,靠種養維持生計的小農經濟轉變爲“知識經濟”,他們發現了農村生存環境的狹窄性和落後性,在他們定居後,在他們還没能真正過上物質充裕的幸福生活的時候,他們開始反思了歷代先祖所走過的生存之路,樑姓祖上的讀書遺風歷代頗濃,在隋唐以來至光緒年間結束的科舉仕途上,樑姓是功名輩出的,這爲族人竪起了楷模,他們也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當然,不是一朝醒悟就能創造奇迹的,從元朝至正年間到明朝末期的兩百多年間,歇馬人以“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的精神,通過建私塾,一邊艱苦勞作一邊興學,終於在族人的第十代前後培養出第一個舉人樑廷弼,鋪墊了這個“騎在馬背上的功名之鄉”之第一塊重要基石。到了清朝干隆時代以後,歇馬人便英才輩出,至清末共培育監生、貢生、舉人和進士兩百八十多人,可謂是天下無雙的舉人村。走上仕途有四百三十多人,七品到二品的大小官員紀録在案的有近百人,前後分佈在全國十五個省爲官。歇馬人富有起來了,然而他們的財富積累一是來源於讀書做官所得的俸禄,而是族人有知識,會理財,相傳干隆時代的樑羽豐是歇馬人的理財高手,通過購買大量官荒,讓歇馬村成了“地主村”。當時,幾乎整個恩平地區的人們都成了歇馬人的佃農,大量的田租讓歇馬人有積累了大量公嘗,創設了“學谷制”,也就是通過公嘗奬勵莘莘學子,每個讀書人每年可得到學谷一籮,考中秀才者得十二籮,中舉人者得二十四籮,終生享用這種榮耀和物質奬勵,這是一種完美的興學激勵機制,有力地保障了子孫們走進學堂科場而無後顧之憂,如此的興學興村,形成族群發展的良性循環。
“勤奮,踏實,勇敢”的歇馬先祖,把這種馬的精神隱含在村落的布局上,構建了歇馬人的文化載體,讓生存在這裏的人們處處得到勉勵,獲得精神力量的源泉,而“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更是歇馬人世代高揚的亮鞭,不斷地鞭策這匹奮蹄的雄馬,向前,向前。
歇馬村,這鐘靈毓秀的地方,人們數百年來並不只是躺在“風水寶地”上聽天由命,相反他們祖祖輩輩,在尊崇美麗的自然過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保護好上天賜給的生存載體,不斷地美化和活躍村落的生態環境,使得其更適合人類的居住,更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財富。
走進歇馬村,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景觀的有機融洽,的確能讓人看到這是一個先天風水與後天風水完美結合,文化底藴深厚的文化古村,它不斷躍馬揚鞭的精神,見证了珠璣巷的先祖在整個廣東遷徙過程中與命運抗争,建設美好家園的歷史。歇馬村,是偉大的珠江文化的一顆閃亮的明珠。
2007年11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普專家、中國國際周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風水》百集大型紀録片總策劃兼顧問紀有奎先生慕名來到歇馬村進行了一番考察,他驚奇地盛贊歇馬村非常符合中國易學風水原理,村落的布局考究,美輪美奂,值得好好研究。
歇馬村,的確是一個值得珠璣巷後人引以爲驕傲和自豪的地方。這裏讓我用我國著名詩人洪三泰在遊覽了歇馬村後留下的墨寶結束本文:“欣來歇馬難歇馬,喜去加鞭倍加鞭”。
(作者單位:恩平市人大僑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