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倫敦泰晤士河兩岸景觀



  英倫之母——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和最重要的水道,發源於英格蘭西部的科茨沃爾德山,從西部進入倫敦市區後經諾爾島注入北海,全長340公里。Thames River在英倫塞爾特語中意爲“寬河”。可是泰晤士河的中上游河面並不寬,進入倫敦後河面才逐漸變寬的。倫敦橋一帶河寬230米,到河口上端的格雷夫森德寬640米,至入海口最寬處寬達30公里了。河口灣像我國的杭州灣呈喇叭形,以海潮澎湃和潮差巨大著稱,是世界强潮河口的代表。

  倫敦以上的泰晤士河上游,平緩安静,以静態美聞名於世,沿岸許多勝景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温莎堡都是聞名於世的景點。而倫敦塔橋以下綿延五、六十公里則布滿了碼頭和各國商船,河口灣巨輪穿梭不絶,使倫敦成爲世界不可多得的良港,而且泰晤士河入海口隔着北海正對歐洲大陸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向歐洲最富饒的地區打開一條直航通道。同時倫敦港處於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途,是西歐的中樞港口,這無疑促進了倫敦的繁榮。

  泰晤士河在英國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是由泰晤士河入侵英格蘭的,倫敦是羅馬帝國入侵的橋頭堡。16世紀中葉,英國人開始對海外進行殖民掠奪,也是由泰晤士河進出的。今天英國人不甘落後的精神,也寫在默默流淌的泰晤士河上。泰晤士河是英國的母親河,人稱“英倫之母”。英國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説:“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爲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英國人在歷史上創造出許多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寫出了光照人間的歷史篇章,盡管有些章節充滿了掠奪和血腥,但總的説來還是對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泰晤士河功不可没。可以説記載着英國歷史文明的勝迹,幾乎都集中泰晤士河北岸的倫敦老城區,到倫敦不到泰晤士河畔一游等於枉此一行。

  北岸蓋世人文景觀薈萃

  倫敦老城區基本上是從北岸發展起來的,標誌性建築威斯敏斯特宫及其大教堂、著名的白金漢宫、唐寧街首相府、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倫敦塔橋等全在沿河北岸或距河邊一兩公里範圍之内。與其説那裏是英國歷史文化聚集地,不如説是泰晤士河哺育了這些燦爛的英格蘭文明。扺倫敦第二天上午,我們參觀王宫、議會大厦、首相府、大英博物館等景點,下午首先到郊外參觀格林威治天文臺,然後返回北岸參觀沿河景點,深感泰晤士河畔的文明勝迹,美不勝收。

  威斯敏斯特宫(議會大厦)

  威斯敏斯特宫原爲英國王宫,1950年重建後成爲立法機構上、下兩院所在地,故又稱議會大厦。由於向來是政治中心,我首先觀察它的“風水”:穿城而過的泰晤士河大都是東西走向,但在威宫河段却是自南往北流,整座宫殿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南北竪卧,東臨泰晤士河,正門朝南,有“親水納陽”之意。宫廷建築以大樓爲主體,前後共3排,長達300米,兩端和中間由7座横樓相連,使整個宫廷形成一個整體。宫廷正中是八角形中央大廳,建於1097年,是威宫最古老的建築,中廳向南是上議院,向北是下議院。宫廷南北兩端各有一座高聳的方塔,突顯哥特式建築的特點,南端是23層、高102米的維多利亞塔,北端高93米,是被呢稱爲大笨鐘(Big Ben)的大鐘樓。大笨鐘指的是那重達140噸的四面鐘,其實它一點也不笨,那四面鐘每個整點敲響一次共鳴鐘,自1895年至今向世人準確報時。

  威斯敏斯特宫及其大笨鐘是世界文化遺産,倫敦的名片,如果能在沿河一側觀賞或站在威斯敏斯特橋上拍照,就更顯其壯麗景色了。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

  位於威斯敏斯特宫西鄰,中國人習慣叫西敏寺,用以區别倫敦城東的東寺。西敏寺是宫廷教堂,是英王登基加冕和皇室舉辦重要儀式的場所,戴安娜王妃的婚禮喪禮都在此舉行。教堂平面呈十字型,長156米,寬22米,東端外加多邊凸室以及呈幅射型的禮拜堂和活動室。正面兩個鐘樓高度都是65.5米,高聳挺拔,具有哥特式建築雄偉風姿,被視爲英國文化建築的經典之一。

  西敏寺原是王室的墓地,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多位國王死後都安葬於此。不知何時開始,王公貴族、社會名流以下葬此地爲最高榮譽。據説,教堂内陵墓分佈等級森嚴,國王的墓穴大多在正殿或專用禮拜堂的壁龕裏,走廊兩側的壁龕一般是皇親國戚的安息地,其他如社會名流等則葬在耳堂或走廊地下。總之,被踩在脚下的不會是國王和親王。聽完這些介紹,心情頗有抑鬱沉重之感。所以,盡管導遊説“西敏寺記述着英國皇族興衰的歷史,要想浮掠英國歷史,得進西敏寺去看看”。我們還是没有進去。

  倫敦塔橋

  倫敦泰晤士河上,有28座橋飛架南北,最美麗的是位於市區東部的倫敦塔橋,它是非常著名的哥特式橋樑建築,也是倫敦知名景點之一。塔橋包括公路橋和上方的步行橋。公路橋可以開啓,方便高桅船通過。據説,1894年剛竣工的頭個月開啓了600多次,現在高桅船很少,倫敦的港口碼頭又在塔橋下游,塔橋每周只需開啓幾次。上方的步行橋,對公衆開放十多年便關閉了,原因是一些失意的青年男女青睞在這裏投河自盡。但塔橋的雙塔和連結雙塔的步行橋仍是倫敦市接待客人和有組織的旅行團的觀光景點。塔橋給泰晤士河增添了秀色,它使泰晤士河畔成爲市民休閒漫步的佳境。筆者在參觀時,市民霍克先生夫婦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河畔早、晚的盛况,并合影留念。

  方尖碑

  在倫敦華埠午飯後,汽車朝格林威治方向駛去,路過滑鐵盧橋頭時,眼前現出一座似曾見過的方尖碑,我情不自禁呼出:“方尖碑!”導遊問:你到過埃及?我説,没有,在巴黎塞納河畔看過,兩地的方尖碑何其相似!導遊説:對了,兩者都來自埃及。這座方尖碑高21米,比巴黎的矮些,但重達180多噸,形態很相似,它是埃及石匠於紀元前10來個世紀用紅色花崗石雕刻而成的,原立於開羅大陽神廟前。後來羅馬帝國入侵埃及,將它作爲戰利品移立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19世紀時,英國人發現這座珍貴的方尖碑,又將它運回倫敦。

  啊!殖民者掠奪他國文物,還公然在大庭廣衆展覽,令人費解!也許英國人也是把它當作戰利品來炫耀的。

  南岸不再是郊區

  對於“老倫敦”來説,南岸可以説是郊區。但二、三十年來,倫敦重視南岸新區的發展,涌現了不少新的中高檔居民小區,生活條件比擁擠的老城區好得多,吸引了許多倫敦人和新一代華人移民到此落户。與北岸的古老凝重相比,南岸的公共建築現代、靈巧、清秀,藝術色彩濃郁。主要觀光景點有泰特現代藝術館、莎士比亞圓形劇場、薩琵克大教堂、國家歌劇院、伊麗莎白女王大廳和都議事廳等。新的倫敦市政廳大樓也在南岸,全玻璃幕墻結構,其現代的建築風格與北岸古老的宫殿形成鮮明對比。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南岸建築場的大門通常向北,朝向河面,沿岸林蔭大道寬闊瀟灑。這與河北岸的建築物大多背靠河流和道路狹窄迴然不同,可借因時間關係,只能坐在車上觀賞,汽車沿着濱江大道向格林威冶奔馳而去。

  格林威冶天文臺位於倫敦城東南10公里的泰晤士河畔,因建造在格林威治小山上而得名。車到天文臺附近,首先見到一片大草坪、花壇和樹林,儼若一個郊野公園,園中一組帶有圓頂標誌的樓群,便是蜚聲世界的格林威治天文臺。到達後方知,格臺因發展需要早已搬到同一經度的赫斯特蒙蘇堡去了,但仍保留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的名稱,舊址改稱英國天文博物館,供各國遊客觀光。舊址大門旁的墻上鑲着一臺1851年安裝的24小時刻度的大型標準鐘,報告世界通用的標準時——格林威治時間,並通過英國廣播電臺讓全世界的無綫電聽衆收聽,據此校正自己的鐘錶。舊址的院子裏保留着一條混凝土嵌着銅條的直綫,稱格林威治子午綫,表示地球在此分爲東西兩半球。到此參觀的遊客無不脚跨這條子午綫攝影留念。

  博物館内陳列着往昔天文學家觀測研究的天文儀器、星盤、天文望遠鏡、地球儀和宇宙天象圖譜等,盡管講解員逐一向遊客熱情介紹,但非專業人士很難聽懂其中奥秘。一般遊人普遍關心的問題是:爲什麽格林威治子午綫成爲本初子午綫?爲什麽格林威治時間會成爲世界時區的起點?對此,歷史給我們講了一段古:格林威治山扼倫敦咽喉,原爲軍事要塞,17世紀後期,正值英國跨越大洋擴張勢力,爲瞭解决遠洋航行定位,英王决定將山頂的要塞砲臺和瞭望臺改建爲天文臺。經過幾十年的觀測研究,英國天文學家們終於摸清了主要天體的準確位置和運行規律,至1767年編制成功世界第一張海圖。從此英國海員可以根據星辰的位置確定船的方位,在茫茫大洋中確定航行的方向和目標。鑒於格林威治天文學家的重大貢獻,1884年6月的國際經度會議决定:以通過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度爲本初子午綫;以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綫爲世界時區的起點,每隔15經度爲一個時區;以格林威治的計時時間爲世界標準時。從此,格林威治便聞名天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