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2日至24日,我們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的幾位成員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有關專家學者到陽江市對“南海1號”南宋沉船的文化遺產進行了初步考察,從考古人員在沉船試掘出的小量文物中,我們看到這艘沉船及其內藏的文物,是一批極其豐富、極其珍貴、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並完全可以預見到進一步發掘的潛力很大,將會有更加豐富而珍貴的發現,將有極大可能成為當今世界最完整、最豐富、最珍貴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寶庫,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此,我們提出研究開發建議如下:
一、務必在2004年5月前啟動“異地搬遷,復原保護”方案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隊稱:經有關各方面研究,已經制定了對“南海1號”沉船採取“異地搬遷,復原保護”的打撈和保護方案,啟動船體的海底作業,只能在每年2月至5月期
間進行。因這期間尚未有颱風,海面相對風平浪靜,海上作業條件較好。由此,我們認為:務必在2004年5月前進行,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原因是:
1.據2003年8月29日《參考消息》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甫罷一郎和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豐山郁夫在答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問時稱:他們將為世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努力;並說單是位於路線東側的亞洲各國,就有約30處世界遺產。這種意見,估計很有可能被採納,如果獲得通過,勢必於近兩年時間到世界各國考察和認定屬於這項遺產的古跡所在,從現有考古發現上看,“南海1號”沉船完全有條件被列為其中之一,如果錯過明年5月前的打撈時間,勢必要推遲一年甚至兩年,這樣就很可能錯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認定的時機,重現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廣州時因未有準備而造成的失誤。
2.2005年7月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已批示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舉辦各種隆重慶祝活動,臺灣與海外也會同慶,鄭和下西洋屬於“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化精神,廣州也在此時與瑞典同辦“哥德堡號”100周年紀念活動相呼應。如果“南海1號”沉船儘早出水,有較充裕時間研究開發其價值,作出定位和開發方案,既可與全國和我省的相關活動相呼應,又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整個慶典熱潮中呈現獨特光彩。如果錯過這600年一遇的機會,將是個莫大的損失。所以,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力儘快使“南海1號”出水。
二、明確定位為“海上敦煌”,加大研究和宣傳力度,妥善處理宣傳和保密保護的關係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與同行的專家學者和當地學者交換意見,一致認為“南海1號”沉船的文化遺產價值,可以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標誌,而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標誌甘肅
敦煌相比擬,可定位為並稱其為“海上敦煌”的理由是:
1.國家文物局水上考古隊、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陽江市的考古專家經認真研究作出結論:“南海1號”沉船是南宋時代文物,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根據初探,沉船有三個艙,文物總數約有5-8萬件,相當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藏品,超過敦煌莫高窟5-6萬件文物數量(與敦煌文物數量相差無幾)。是當今任何一個地方(包括福建泉州海上絲路博物館)的海上絲路文物,數量品質都不可企及的,可謂當今世界海上絲路文物數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載體。
2.已打撈出的船中文物,有金、銀、鋼、鐵、瓷等器皿文物4千多件,多數可定為一級、二級文物,其中以瓷器為多,有30多個品種。其實,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中國特有的兩
種標誌性產品,即絲綢和瓷器。因陸路靠駱駝運輸,駱駝走路時背馱貨物搖晃,故絲綢和茶葉等物品多由陸路運輸,海路航船較平穩而體積相對較大,故瓷器多從海上運輸。所以說,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陶瓷之路。“南海1號”文物以瓷器為多、為主,而且又集中了當時全國幾個主要瓷窯(江西景德鎮、浙江、福建等)出產之瓷器集中體現了古時瓷器生產工藝技術、藝術和運輸文化風貌,是迄今最古瓷都和瓷路之體現。
3.從船的結構看,是刀形船底,可判定是開往遠海之商船;從貨物產地上看,基本是中國產品,可判定是運貨到外國的商船;從多種瓷器的造型上看,部分具有明顯的中東風格,並有留待加工的痕跡,具有“來樣加工”或半成品的意味;特別是打撈出兩顆接近石化的蛇頭骨,由於蛇是印度和中東某些國家的崇拜物神,這就顯示其船上有這些國家的人,甚至可能是這些國家商人所用的船隻。這些文物也證實了這沉船是海上絲路的文物集大成者。
以上這些理由,是我們依據現有的考古成果,從文化學的角度、從世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地位上,對“南海1號”作出“海上敦煌”的稱謂和定位的。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著眼于對其研究開發,尤其是著眼於宣傳和招商引資。據陽江市領導稱:按現在制定的方案,起碼需要投資3億多元,這就必須招商引資。而要這樣做也就必須大力宣傳推介,這項工作,做得越快、聲勢越大越好。
三、要以“世界之最”的氣魄,將“南海1號”的研究開發做好、做大、做長
做好,就是要將現計畫籌建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並可考慮在以館為中心的基礎上,將整個海陵島建設成為世界海上絲路城,或名之為“海絲島”,逐步擴展,將中國以及全世界所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跡景點展示於整個島上,成為一個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的縮影,成為一個綜觀世界數千年絲綢之路史和海洋文化的“絲路文化世界”。並使其同時具有會展、招商、旅遊、學術交流、文化活動等功能的經貿與文化一體的海上樂園,使整個海陵島建設成為像世界第一大“海上船艦”似的神奇船島。
做大,就要爭取舉辦一系列世界性的活動,包括:(1)爭取在2004年下半年,即“南海1號”出水之後,舉辦世界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力求一步到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力爭世界“海上絲路”研究中心的申辦權;(2)爭取在2005年7月,即在全國和海外舉辦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廣州舉辦“哥德堡號”100周年紀念活動的同時,舉辦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邀請世界上有關國家(估計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重現古代海上貿易文化情景,重聚千年海上絲路友誼,揭開海絲文化新史頁,揭開海上貿易新篇章,將文化學術交流與經濟貿易結合進行,相得益彰;(3)與中國歷代“海上絲路”有交往的國家和地方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4)建立世界“海上絲路”和中國海陸絲路旅遊線或旅遊網,等等。
做長,就是:(1)一切有關開發保護計畫和措施,要立足于長遠保存和利用,要以文物必須原地保存和展示的原則,著眼于在陽江市內研究開發;(2)儘快建立“南海1號”綜合研究機構,對這項文化遺產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全體研究,爭取於2005年(即在世界“海上絲路”學術研討會前)出版學術專著;(3)儘快組織文藝創作系列,約請著名作家撰寫大型重點作品,考慮約寫:史詩性長篇報告文學一部、長篇小說一部、散文集一冊、電視片文學本一部、電影故事片一部。這些措施既是打開局面的宣傳所需,又是長久性的文化建設。
2003年9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