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


  ——《珠江文化叢書》總序

  黄偉宗[黄偉宗,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珠江文化叢書》總主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一個地方的特點,從總體精神上説,實則是文化特點。其特點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地理條件(尤其是水的條件)和氣候條件,使得人們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産方式與生活方式,而長期造成的不同的精神意識、思維方式、人情風俗和道德觀念等等。這些屬於文化範疇的特徵,既决定着又體現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域、每個地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實體、措施與形態,以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中。正如法國19世紀著名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説:“要瞭解藝術家的趣味和才能,要瞭解爲什麽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部門,爲什麽特别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某種感情,就應當到群衆中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由此我們可以定一條規則:要瞭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就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况。這是藝術最後的解釋,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原因。”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文化時代,也即是改變了過去只是以政治觀點和政治利益去認識和把握一切,代之以從文化意識與方式去認識和把握一切的時代。西方各國現代文化學的興起,學派林立,形成熱潮,蔚然成風;中國的“文化熱”也從文藝創作而蔓延於各行各業、各種學科、各個地域、各個地方,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其中,水流地域文化研究,如:黄河文化、長江文化、黑龍江文化等的研究,正在悄悄興起,這是一種很值得注意的動向,是一個很有意義、很有前途的文化與學術領域。因爲這個領域的研究,將會給每個水流地域總體特徵作出科學的解釋,找出其歷史與現實和將來的契合點,並以多學科的並行和交叉研究論证的方法,將這些契合點科學化、綜合化、立體化、實用化,使其可作爲决策的依據或出發點,作爲具有實用價值的新産品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略,具有可轉化爲生産力的科學理論或文化精品。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正是適應這樣的文化時代潮流和需要,於2000年6月28日在廣州正式成立的。宗旨是研究與弘揚珠江文化。因爲珠江是中國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蓋整個華南和南海諸多港灣和群島,在中華民族歷史和現代的文化上有重大貢獻和重要地位。按照當今國内外公認的水流地域文化理論,當某種水流地域文化形成之後,除覆蓋其本身水域之外,還覆蓋其周邊地區。由此,珠江文化的覆蓋地域,不僅是作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匯合爲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的各自流域地帶,還包括韓江流域的潮汕地區、南渡河流域的雷州半島,南海諸島和北部灣、海南島、香港和澳門;如從水流的源頭而言,除西江流經的廣西之外,尚有西江的源頭雲南、貴州,北江的源頭湖南,東江的源頭江西,韓江的源頭福建省等,可見地域之廣,水量豐富,文化組成成份多樣而復雜,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又極其曲折坎坷,在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中的發展又極其迅速。因而以珠江文化作爲一個研究領域,不僅是應時之需,而且是天地廣闊,前景無限的。

  珠江文化有着明顯的特點。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這特點似乎與珠江是多條江河自西、北、東之流而交匯的水態有關,是多元而後交匯匯聚兼容於一體之中:從歷史上説,由土著的百越文化與來自五嶺以北的華夏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來自海外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的先後結合與交融;從當今的珠江水流地域的文化類型而言,除此較明顯的粤文化地區有着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和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移民文化之外,尚有可稱之爲珠江亞文化的滇雲文化、黔貴文化、八桂文化、海灣文化、瓊州文化等等,都是多元而兼容於珠江文化的範疇中。其二是海洋性和開放性,珠江的總體形象,既是交匯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是蜘蛛網似的覆蓋於整個水流地域,像是多龍争珠似的争匯於其中交匯中心(廣州),而其中心又像是一顆明珠、每條河流又像是道道明珠發射出的光芒那樣,向四面八方噴射。特别是珠江有衆多出海口,即許多所謂“門”,如:虎門、崖門、磨刀門等等,僅珠江口就有八個門,可見珠江與南海是聯成一體的;沿海港灣和港口甚多,也都同珠江水系密切連接,所以,從古至今是由陸路、沿海與海外的交通與交流樞紐,“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此進發,而且數千年一直不衰:大量移民由此散佈海外,海外文化也由此最早涌入,所以,海洋文化與開放意識是特别强的。其三是前沿性和變通性,由於珠江文化水系與海洋密切連接,海港特多,與西方和海外文化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沿性也特强,另一方面,相對而言作爲中國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地理距離較遠,又有以五嶺爲代表的崇山峻嶺之隔,交通不便,由此而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時也由於中原文化在這一帶與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緣故,也就造成了相接於前沿性的變通性。此外尚有其他特點,有待深入研究,在此不一一列舉。僅由此即可見,對珠江文化特點的研究,以及將這樣的研究成果轉化爲决策依據,地域建設的方案與行爲,轉化爲科學規劃的文化産業,都是大有作爲、必有成效的。

  本着研究與弘揚珠江文化的宗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組織了著名的文化學家、文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民俗學家、地理學家、海洋學家、氣象學家、建築學家、生物學家等學科的專家學者,以及著名的作家、編輯家、新聞出版家等,分别組成學術委員會、創作委員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地域企業文化委員會、影視出版委員會、規劃策劃委員會和理事會,既分工而又交叉地進行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將其作爲一項長期的多學科交叉的立體工程去進行。爲此目的,我們依靠和組織各種力量,撰寫、編輯、出版《珠江文化叢書》。

  2001—2005年已出版著作:①《開海》(洪三泰、譚元亨、戴勝德著);②《千年國門》(譚元亨、洪三泰、戴勝德、劉慕白著);③《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陳永正編著);④《廣府海韵——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譚元亨著);⑤《交融與輝映——中國學者論“海上絲綢之路”》(黄鶴、秦柯編);⑥《東方的發現——外國學者談“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徐肖南、施軍、唐笑之編譯);⑦《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黄啓臣等編著);⑧《珠江文化與史地研究》(司徒尚紀著);⑨《祝福珠江》(洪三泰、譚元亨著);⑩《通天之路》(洪三泰主編);(11)《珠江文化論》(黄偉宗著);(12)長篇小説《女海盗》(洪三泰著);(13)《嶺南文化古都論》(譚元亨編);(14)《嶺南狀元傳及詩文選注》(仇江、曾燕聞、李福標編);(15)《東方奥斯維辛紀事》(譚元亨著);(16)《日軍細菌戰:黑色[波字8604]》(譚元亨編著)。

  2005-2006年出版《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專輯,包括:①《珠江文化係論》(黄偉宗著);②《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朱崇山編);③《海上絲路的研究開發》(周義編);④《泛珠三角與珠江文化》(司徒尚紀著);⑤《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黄啓臣著);⑥《粤語與珠江文化》(羅康寧著);⑦《嶺南文化珠江來》(張鎮洪著);⑧《珠江詩雨》(洪三泰著);⑨《珠江遠眺》(譚元亨著);⑩《珠江流韵》(戴勝德著)。“十家”,是以十位學者之所長從十個學科探析珠江文化之意。當然,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不僅只有這些學科。

  2007-2008年已出版著作:①《寶安百年》(洪三泰、譚元亨、戴勝德著);②《良溪——“後珠璣巷”》(黄偉宗、周惠紅主編);③《南江文化縱横》(張富文著);④《鬱南:南江文化論壇》(黄偉宗、金繁豐主編);⑤《珠江文踪》(黄偉宗著)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