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尋找“廣”在哪裏而追根溯源



  參事工作的職責主要是爲政府决策提供諮詢,要做好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既然命我任文教組長,並分工主要負責文化方面的參政議政工作。當時西方文化學傳入已有一段時間,“世界已進入文化科技時代”的觀點開始被人接受,初步認識文化觀念對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的决策和行動的指道性影響,以文化把握企業,行業、事業、地方的管理和精神建設,以及提高人的素質、塑造地域或企業形象等等成了“文化熱”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認爲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産和觀念意識的水文化理論,獲得較多認同,江河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研究應運而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弄清珠江文化的源流和特質,才能從深層次提出文化建設的諮詢意見,以古爲今用、從今溯古的途徑爲現實服務。

  探究珠江文化源流,從哪裏下手呢?中國各個省份的名字使我受到啓發,粗略統計有一半以上的省名或簡稱,都用有水字邊的字,如: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四川、青海、黑龍江、臺灣等等;使我特别注意的是,有些省份的界分也是以名山大川爲標誌的,如:山東和山西以太行山爲界,湖南和湖北界分於洞庭湖,河南與河北界在黄河,而廣東、廣西分界之“廣”在哪裏呢?我想,可能解决這問題是進入探究珠江文化源流之門的鎖匙。

  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網組成,西江發源於雲南,流經貴州、廣西,從廣西梧州流入廣東封開後,到三水匯入珠江三角洲;北江源頭一在湖南、一在江西;東江源頭在江西;相鄰的水流是韓江,發源於福建:廣東沿海江河很多,如:漠陽江、榕江、鑒江、練江、楓江、南渡江等等,雖水源不屬珠江,但從經濟文化上説仍屬珠江水域,隔海相望的海南島,也是如此。所以,珠江水域及其經濟文化的覆蓋面和幅射帶,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和香港、澳門,與最近提出的“泛珠三角經濟圈”概念所指地城(9+2)大致等同(尚缺四川),顯然,這些地域也即是珠江文化的産生和覆蓋地帶。在珠江水系中,廣東處於諸水主要總匯的地位,從水域上看也處於中心地位;西江是珠江水系中長度第一、水量第一(僅次於長江)的主幹流,要找珠江文化的源流理所當然要首先着眼於西江,我們要尋找的兩廣分界之“廣”也正在西江入粤之口上。

  1993年從春到秋,我偕同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教組和有關的多學科專家,先後三次到廣東封開縣和睦鄰的廣西梧州市進行考察,從史料和古迹的研究勘查中,發現兩廣之“廣”是指“廣信”,而廣信之名來自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平定嶺南時,設立管轄整個南方九郡的交趾部,並以廣信縣爲首府所在地而來的。廣信之名又來自漢武帝所發聖旨“初開粤地,宜廣布恩信”選出“廣信”二字而來。東漢三國以後,以廣信爲界,西爲交州,東爲廣州;宋以後,以廣信爲界,東爲廣東,西爲廣西。而廣信之名早已消失,其原址又在何處呢?查閲過去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有關資料,多註明在今廣西梧州,早年已故的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則認爲在廣東封川縣(封川與開建合併爲今封開縣),兩種説法,各有道理,但我們研究後認爲,應以指今梧州與封開部分地區爲宜,即梧州的桂江以東和封開的賀江以西(即封川)地區,理由是:酈道元《水經注》稱,古廣信在桂、賀兩江“入鬱”(即西江)處;從現場地理形勢看,今兩廣分界處,只是設置界牌,無山或水爲界,很可能古時原是一個地方整體;封川今之漁澇河,古名廣信河,也匯入賀江流向西江,也是古廣信舊址之佐证。

  找到古廣信所在的意義,不僅在於解决一個歷史之謎和一個地名之争的懸案,更重要的是極有助於弄清廣東和珠江文化的源流和在古代的發展走向。我們這班多學科專家,分别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論证出:古廣信即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印章所刻“封中”地帶,是西漢時嶺南人口最多地區,是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交匯地,是多民族聚集交融之都,是廣東三大語種之一粤語的發源地,特别是以封開黄岩洞出土兩顆距今14萬8千年原始人牙齒化石的論证中,將原來以曲江馬壩出土距今12萬年的嶺南人文明史,推前了2萬8千年,從而稱封開是“嶺南文化古都”,并且明確了從西漢至唐代,廣東和珠江文化是從古廣信從西向東的發展走向。爲此作出貢獻的有:司徒尚紀、黄啓臣、譚元亨、容觀瓊、張鎮洪、周義、葉國泉、羅康寧、陳其光、陳永正、葉春生、劉偉鏗、陳乃良、高惠冰、何楚熊、楊式挺等專家教授。

  在此之前後,我們還分别考察了北江流域的南雄,曲江、樂昌、翁源、韶關、仁化、英德、清遠等縣市。在英德,考古學家張鎮洪教授從寶晶宫岩洞地質層發現:這裏與封開黄岩洞、廣西柳江,以至貴州、雲南的古人類遺址,同屬一個考古地帶。這個發現,從地質考古角度證實了珠江水系是同屬一條人類生活帶和文明帶的,也即是珠江文化源流,從西江發源地雲南和流經的貴州、廣西和廣東,都是一水相連的。在南雄市的梅關珠璣巷,我們發現這是中原文化進入嶺南、與嶺南百越文化匯合,又轉向海外的重要轉折地,據歷史記載,僅唐宋年間就有三批百萬以上移民經此轉向珠江三角洲一帶定居,隨後又有部分移民海外南洋、歐美各地,其他年代經此零散移民不計其數,中國的百家姓竟有140多個姓氏家族經此南下移民。這個發現,不僅使這條歷來不受注目的小巷一下成了世界聞名的華裔子孫尋根旅遊的熱點聖地(此盛况源於我們考察珠璣巷時向當地政府提出發展尋根旅遊和後裔聯誼的建議,他們接受後,在霍英東先生支持下,成立了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短短一年即籌集捐款一億多元。這是我們研究開發珠江文化産生精神物質雙效應之首例),而且查清了珠江文化與來自北方的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都有着悠久歷史的源流關係,找到了珠江文化具有兼融性和開放性的典型實证。

  後來我們又先後分别考察了東江流域的龍川、河源、博羅、惠州、東莞、深圳,韓江流域的梅州、潮州、汕頭。在龍川考察時,我們發現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是在紀念秦始皇任命首任龍川縣令趙佗(後爲南越王)之佗城,有許多姓氏之宗祠,這些姓氏家族都是跟隨趙佗南下的,駐下之後即與本地人同化了。這現象的發現,可謂解開了史家所稱當年秦始皇派50多萬大軍征南越的下落不明之謎,同時也佐证了東江也是珠江文化承傳來自北方的黄河文化、長江文化的渠道之一;另一個現象是:在龍川境内,既有來自江西的東江流過,又有來自福建的韓江經此,奇怪的是在幾個兩江相鄰的地方,都是僅隔一山頭而不交匯相通,但這些地方的經濟文化、風土人情,都是没有差异、渾然一體的。這現象,從地理上證實了韓江雖不屬珠江水系,但在經濟文化上仍是珠江文化的組成部分;韓江北承華東沿海,南接南海東部,是珠江文化連接長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一條重要渠道。

  從這些江河的文化源流的考察中,我們還發現珠江文化在廣東境内幾種主要文化成份與一些江河的密切關係,往往某條江河即是某種文化成份的源流,如:客家文化與自北南來的北江、東江密切相關,廣府文化與自西向東的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網共呼吸,韓江從福建帶進福佬(潮汕)文化,高凉文化在粤西隨鑒江發展,南渡江貫流雷州半島文化……這些現象説明瞭水文化的理論正確,同時也説明珠江文化從源流到成份都是多元的,從而證實珠江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構一樣,是多元一體的,是具有兼融性、包容性的。

  (2006年3月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