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盤龍之鄉——德慶



  1997年夏天,我與一班多學科專家教授到德慶考察西江文化,在主人的盛情敦促下,爲該縣的悦城龍母廟作了“西江神源”的題辭,接着又在參觀德慶學宫時,也揮毫題辭:“嶺南學宗”。時光流逝真快,轉眼不覺事過9年了!當時題辭的情景早已淡忘,只是在最近從電腦查找資料時,才看到龍母廟和德慶學宫皆用我的題辭作品牌。没料到這兩題辭會爲打造這兩個文化遺産瑰寶起點作用,我自然是引以爲榮的,同時也使我回想起當年許下的心願:待以後再寫篇文章詳述這兩份題辭的心意,免得後人誤解。從現在對其使用和宣傳的情况看來,似乎非寫這篇文章不可了。

  爲什麽呢?因爲果然不出所料,後來有人對其中一個“神”字和一個“宗”字有异議。即:“神”者,豈非倡道拜神?“宗”者,未必是最古書院?其實,我題的“神源”,是指精神之源,即:龍母文化是西江的精神之源,這是從西江人自古對龍母崇拜的傳統文化實際而提出來的;稱德慶學宫爲“嶺南學宗”的依據,是在於學宫本身的歷史:它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稱孔子廟,元初洪水冲毁,元大德元羊(公元1297年)重建主建築大成殿。以此年計,比著名番禺學宫大成殿早70多年,比蘇州文廟早近百年,比當時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也早十年,豈非嶺南最早之“學宗”乎?

  這些説法,只不過是當時我正準備爲德慶作出文化定位而提出的兩點依據,也即是試圖從總體上稱德慶爲“盤龍之鄉”而先作出的兩點考慮。值得欣慰的是:爲德慶作出這個文化定位的想法,經過我近些年因事再到或路過德慶時的再考察和新發現,而感到更清晰、更充分、更成熟了。

  悦城龍母廟,是龍母從普通人轉化爲神的紀念地,是龍母養肓五條小龍並將其放生大海、又是小龍歸來報龍母恩的吉祥地,同時也即是西江龍母文化的發祥地。這些文化内涵寓現於龍母廟的“風水”形象之中:神廟爲座北向南的古式廟宇建築,東、西、北面均是山巒起伏,呈左青龍右白虎之勢,將整座廟宇環抱腹中;南面爲西江,河水本是自西向東流,但從廟前看來,却呈南來北向之勢,似諸小龍乘水涌向龍母心懷,如此之“風水”地勢,不正是“盤龍”顯現的聖地麽?從古至今千百年來,難以計數的崇拜者始終絡繹不絶地前來祭拜,形成了有似源源不斷的西江水之“人流”及其精神寓現的“神流”,而這種“人流”及其“神流”,不也是“盤龍”的活靈活現麽?

  再説德慶學宫,不僅其建築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其文化底藴是更深厚的。早在其於元代重建之前,德慶早有書學之風,因爲其毗鄰的封開乃西漢時的嶺南首府的廣信郡舊地(含廣西梧州部分地區),是古代嶺南第一學派——古文經學派陳欽、陳元父子的出生地和讀書地,是粤語的産生地,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是中國佛學第一人牟子的出生地和《理惑論》的完成地,接下又是唐代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出生地和讀書地,是宋徽宗之弟康王的領地,這些源遠流長的書學之源,顯然也是其“盤龍”之源流所在。而學宫建築本身以“四柱不頂”(即殿宇四根木柱不到殿頂,而在殿頂横架坐鬥枋,由12朵蓮花狀斗拱承托壓槽坊和開井天花板,顯得舉重若輕,多姿輕靈。如此建築,舉世無雙,與廣西容縣以“四柱離地”著稱的真武閣交相輝映)的結構,也寓有因書學之風而造就的“盤龍”之材,必是永“不封頂”、宛若蓮花並開,源源涌現、層出不窮之意藴。

  近年才開闢的旅遊景點盤龍峽,原是一個藏在深山之中的水庫,三面高山環抱,似群龍盤鋸;水庫堤壩横貫於崇山峻嶺之間,壩面直書“盤龍峽”三個大字,蒼勁揮灑,更顯堤壩巍峨挺拔;庫水如湖似鏡,寬大開闊,清澈明透;更妙的是庫水似自天邊而來,盤遶群山,若隱若現;而在放水漂流時,漂流水道自山間蜿蜒而下,也在樹草叢中,時露時匿;從而使整個峽庫之水源,有似自天而降、直盤谷底的白龍,穿梭於青山緑樹之間,生氣勃勃,瀟灑自如。這種從天至地貫串水龍環繞,而層層青緑群山,既似條條青龍盤旋,又有時隱時現的白色水龍,穿梭於層層山樹叢中的態勢,正是名副其實地聚會千百條山龍、水龍、白龍、青龍之“盤龍峽”的活靈活現。無怪乎,自從這風景區開闢至今的數年來,德慶的旅遊和文化業飛速發展,經濟收入有似雨後春笋節節高。照我想來,恐是以盤龍之名而凝聚並點現德慶的整體古今人文地理之風水“龍脈”、“龍眼”的緣故。當然,這只是文學的想象和文化的猜想。

  最近我應邀到肇慶爲香港鳳凰衛視臺“文化大觀園”欄目講解古村文化,專程考察了德慶兩個有典型性的古村落:一是金林村,一是武壟村。前者金林村是嶺南最早土著百越族創建的村落,屬嶺南文化發祥地帶,至今仍有漢、唐、宋、明、清的史科記載或遺存古迹,可謂嶺南歷史的縮影印記,可見其人文歷史是“盤龍”性的:其地理環境也是在群山環抱之中,又有兩條從深山發源的泉水盤遶整個村寨,因而被譽爲“山區水鄉”,可見其自然地理也是山水之龍共“盤”之地,同時也即是人文與地理之龍共“盤”之地。後者武龔,因自古有尚武的傳統遺風而得名,至今仍存原貌的鑊耳古建築寓涵廣府文化遺風,可謂尚武與崇文的結合,也即文武雙龍相“盤”;更妙的是與這古村建築近在咫尺之地,有一群現代化建築群崛起,是這古村落居民的新居所,即古村落裏出新村,既保存着傳統古風,又在新村中涌現現代氣息,可謂古今輝映,又是古今之“龍”相“盤”。如此人文與地理、崇文與尚武、古今的傳統與現之“龍”,重重結合、層層交叉而相“盤”的形態與内涵,既是德慶古村文化的特質和特色之所在,又是稱譽德慶爲“盤龍之鄉”的一個有力佐证。

  
(2006年7月1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