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雙翼”文化之鄉——鶴山
當經過西江最長的大橋——九江大橋,跨入鶴山市境的時候,我頓然感到面前的鶴山,好像是只巨型的白鶴,雙脚高高地站在江邊,伸出長長的鶴嘴,竪起紅紅的丹頂,拍打着雪白的雙翅,熱情歡迎貴客光臨;又好似一只正欲起飛的大雁,伸直有似箭矢的頭頸,亮開宛若弓弦的翅膀,似箭在弦上待發;並像是盛情邀客同行,比翼齊飛。這是我2007年夏天,首次進入鶴山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緣自被稱爲鶴山的門扉,又是鶴山帶標誌性的第一景區——大雁山。這座山的形狀,近看似鶴,遠看似雁。它屹立於珠江最大支流——西江岸邊,起伏的山巒呈扇形,恰在兩扇之間的山凹處,與長長的九江大橋形成直綫,酷似白鶴伸出的長嘴,高高的橋柱,連着江中的兩個小島,像是白鶴伫立水中的雙脚,一派白鶴亮翅的形象;若從遠處展望,即可看到一座高塔正好矗立於兩扇山坳之間,這正是建於2000年跨世紀時,也即是鶴山由縣改市時所建之紀念高塔,宛若大雁伸出的長嘴,正展翅欲冲雲宵,可見其有大雁山之名,是很貼切的。如此以雙翼爲特徵的既似鶴又似雁的雙重形象,似乎象徵和凝現着鶴山的自然山水和人文精神的特質。
從張磊、李皖兒、儲涂應主編的《走遍鶴山》一書中得知:鶴山建縣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當時計劃建城墻要跨越一座小山,山名鶴山,皇帝便以此賜縣名爲鶴山。《辭海》1542頁“鶴山”條釋文雲:“鶴山:在廣東省鶴山縣内,其形如鶴,因名。縣以山名。”可見鶴山之名從開始即有鶴之形與骨(文化風骨)的雙重寓意。鶴,自古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寓有高翔、高潔、高雅、高壽、高格之意,是忠貞、孝順、恩情、抱負的象徵,古語雲:“鶴嗚九皋,聲聞於天”,“鶴翔萬裏”,“松鶴延年”,均皆贊語,故稱“仙禽”,譽爲“仙鶴”。在鶴山上,至今仍屹立着清干隆年鶴山知縣劉繼所建的鶴頂亭,並留下他所撰的《鶴頂亭記》,文雲:鶴山之名,既“取象於山形”,又“有深意存焉”,即期許其如鶴展翅高翔,又存傳鶴的文化風骨和寓意,並以此作爲本身文化的獨特風格與特質。而這些獨特風格與特質,又是與大雁的風骨吻合而一致的,所以,鶴山文化同時具有鶴與雁的雙重風骨和寓意。這正是使我理解鶴山文化具有雙翼性特質的依據和標誌之一。
最有標誌性的莫過於彩虹古道。這是跨越鶴山屋脊——彩虹嶺、連接鶴山東部與西部的一條古道,從清初建縣時開始修通。當時以李白詩“兩水夾明月,雙橋落彩虹”之意而取名。整條古道好像一條巨大的蟒蛇,曲折蜿蜒地爬過黽頂;塊塊青白岩石,均約一米見方的距離,嵌蓋路面,宛若蟒蛇的鱗甲,層叠而上,踏石登山,頗有騎鶴登天的神秘感;古道的最險路段,名爲“天梯”,一邊是陡峭崖壁,一邊是萬丈深淵,驚險萬狀,至此山巔,鳥瞰大地,則有似大雁飛上懸崖,充滿勝利喜悦,威武自豪。邀約此游的東道主曾金玉同學告訴我,建縣時修這條古道的目的,是爲了貫通從中原至嶺南沿海經鶴山的必經之路,也即是連接海上與陸上的絲綢之路,同時也是爲了方便人民群衆的往來。數百年來,這條古道完全起到了這些作用。這些作用和這條古道的似鶴似雁的形態與神態,不就是“雙翼”文化的典型體現嗎?尤其是這條古道是爲人民群衆所修所用的目的,使我更深一層地領悟到:鶴山之所以要在崇尚仙鶴的同時,將其與大雁的形象聯結爲“雙翼”,正是要以大雁的群體性而補“鶴立鷄群”所現孤傲之不足,以雙取鶴雁之優勢而並翅或比翼齊飛。當我們返程乘車穿越前些年才修通的長達十裏的彩虹嶺隧道時,頓然感悟到現代化的神奇:山頂上這條古道要走將近一天的路程,現在只用幾分鐘時間就走完了,真是“天塹變通途”呵!然而,即使如此,迄今在山頂上古道的旅遊人群仍絡繹不絶,與隧道的不停車流相輝映,又搆成了别有一番風景的古今交通與文化“雙翼”齊飛景象。
對鶴山文化的這種“雙翼”文化特質的印象和感受,簡直可以説貫串於整個鶴山游的始終,幾乎到每個景點都會發現這個特點。如:位於鶴山中部的崑崙山,是由崑山與侖山並成,是“雙翼”;明代著名學者陳白沙有詩贊曰:“雲影天光共一池,池中消長白龍知。仙翁騎鶴上天去,只有明月照漣漪。”可見山頂有天池(即白龍池),仙鶴與白龍,也是“雙翼”。與大雁山並稱爲姊妹山的大成山中,有著名的香泉嶺,清人黄渭源描寫道:“邑東南隅,奇峰突起蒼天,曰寶蓋山。最後分兩穴涌出,屈曲盤折。加以茂林陰翳,老樹槎牙,入其中,暑不覺炎,寒不覺冷,則於遊人宜。”從中可見此景有多重的“雙翼”(奇峰與香泉、兩穴涌泉、炎暑與寒冷均宜)。古勞水鄉也有多重的“雙翼”:首先是古、勞兩個姓氏的組合,茶山與西江合壁,白鷺與荷花競雅,農家食與艇家游並美,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紀念蘇東坡及其愛妾王朝雲的古亭親切相偎……。甚至連鶴山的名花禾雀花,從花的形態到秉性都具有“雙翼”的特點:花形似禾雀,花瓣似兩扇翅膀,每朵在花藤上成串地對對並開;每年春風起,春雨來,即展翅盛開,堪稱春的使者,又是山中能歌嫻静的黄鶯,因它多長於山雄水幽的雅境中,具有活躍而又静雅的秉性。
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在這處處充滿“雙翼”文化的環境中,鶴山從古至今的杰出人才,也大都有“雙翼”的特點。如:被譽爲“中國油畫第一人”、“東亞畫壇巨擘”的李鐵夫,既是畫壇泰鬥,又是協助孫中山革命的得力助手、鐵骨錚錚的革命義士。曾先後兩度被評爲“中國電影皇后”的蝴蝶,既是杰出影星,又是俠骨柔腸的愛國女子,從名字所顯的美麗蝴蝶形象,到她臉上兩片“梨渦淺笑”和慣梳兩丫小辮的髮型,全都是具有“雙翼”風韵的。世界著名武術大師李小龍所承傳的咏春拳,是我國著名武術流派,與少林拳、太極拳、洪拳等齊名,現已發展到世界63個國家和地區。這種拳,是鶴山人樑贊(1845-1922年)和其妻嚴咏春創始的,夫妻共創,雙拳神形,均有“雙翼”意藴。中國航空之父李一諤,是孫中山在大元帥府創設航空處的首任處長,又是民國首任民選鶴山縣長,開創中國“雙翼”性的航空事業,又是“雙翼”性的“首任”,“雙翼”性的政績,也是赫赫有名的“雙翼”性人物。2000年榮獲奥運會女子63公斤舉重金牌的鶴山女子陳小敏,在創造世界紀録時的舉重英姿,不正是威武颯爽的“雙翼”騰飛形象麽?……
鶴山這些“雙翼”性的文化特色,不僅體現於它的環境文化和人文文化上,不僅根植於它的木土文化和傳統文化上,還體現并發展於它的現代文化上。自改革開放以來,鶴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發展浪潮,工業和農業,經濟與文化,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無數“雙翼”騰飛現象,如雨後春笋,層出不窮。這不正是鶴山的“雙翼”文化特質在不斷地傳承弘揚的充分體現麽?
(2008年2月22日)